地府之鬼門關,現實中還真有這樣的地方

鬼門關是中國神話傳說中陰曹地府的一個關隘。

鬼門關是進入鬼國的必經關卡。無論是誰來到這裡都必須接受檢查,看看是否持有鬼國通行證一一路引。鬼門關是一座牌樓,上面橫書蒼勁有力的“鬼門關”三個大字。

地府之鬼門關,現實中還真有這樣的地方

傳說是人死後到陰曹地府報到的第二座關卡。兩旁有十八個鬼王和把門小鬼把守。森嚴壁壘、銅牆鐵壁,牢不可破。無論哪個亡魂來到這裡,必遭檢查,看是否有通行證。這個通行證就是“路引”。

它是人死後之魂到陰曹地府報到的憑證。在這張長三尺、寬二尺的黃紙上印有“為酆都天子閻羅大帝發給路引”和“天下人必備此引,方能到豐都地府轉世昇天”,上面還蓋有“閻王爺”、“城隍爺”、“酆都縣太爺”三枚印章。

凡是人死後,即燒掉它,亡魂就拿著它到鬼門關,經查驗無訛後,方能入關。

地府之鬼門關,現實中還真有這樣的地方

上梯坎,有無常殿。內塑無常、無常娘娘和保山大王。傳說無常是陰間捉拿亡魂的差頭,舊時豐都有許多無常的故事流傳。

保山大王,是專管山間猛獸,保護人畜安全的山神。鬼門關前塑“陰曹地府”門亭,右側外樹一碑,隸書“此冥府也!”四個大字,來源於《聊齋志異》。進門兩側塑十八形象猙獰怪異、栩栩如生的鬼王,讓人覺得陰森恐怖。

現實中,據《辭海》條目載:“鬼門關,古關名。在今廣西北流縣西,介於北流、鬱林兩縣間,雙峰對峙,中成關門。

地府之鬼門關,現實中還真有這樣的地方

這裡雙峰對峙,中成關門,其間不過30步。由於地處熱帶,亞熱帶潮溼環境。古時候這裡瘴氣滋生,蚊蟲鼠蟻繁多。夜裡被一團白霧籠罩,鴉雀悲鳴,甚是可怕。

古關名,省稱“陰陽道”。《輿地紀勝》作桂門關,明宣德中改名漢沽關。在今廣西北流市城西,位於北流、玉林兩市間。有兩峰對峙,其間闊30步,俗號鬼門關。

古代為通往欽、廉、雷、瓊和交趾的交通衝要,漢伏波將軍馬援徵交趾,經此勒石,殘碑尚存。因其瘴癘尤多,去者罕有生還。諺雲:“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故名“鬼門關”。唐宋詩人遷謫蠻荒,經此而死者迭相踵接。

地府之鬼門關,現實中還真有這樣的地方

唐代之前,“鬼門關”有過多種稱呼。《舊唐書》和《輿地紀勝》等都說鬼門關原稱“桂門關”,元代的廉訪使曾將它改為“魁星關”,明代又稱“泗明關”。明宣德五年(1430年)時人于山門東側的石壁上刻鑿“天門關”三個大字和一首小詩曰:“行行萬里度天關,天涯遙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尋舊刻,依然便擬北流還。”迄今,峭壁之上“天門關”三個大字依舊赫然在目,但那首小詩已字跡漫漶,難以辨認。

“鬼門關”這稱謂是唐代之後才形成的,而真正使鬼門關廣為人知、聞名天下的是唐朝宰相李德裕的《貶崖州》:“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當時他被貶謫海南,處於人生仕途最低潮,路過鬼門關,悲哀驀然湧上心頭,不禁吟出這無邊的悽楚和絕望。

地府之鬼門關,現實中還真有這樣的地方

那時,中原與南方的交流逐漸頻繁起來,但南方相對中原來說,交通仍然非常閉塞。

鬼門關以南,路途險惡、荒涼,由熱帶、亞熱帶潮溼環境滋生的“瘴癘”病散發的氣息令人窒息,提到它,人們如談虎色變。

欽、廉、雷、瓊一帶,屬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特別是“鳥飛尚需半年程”的瓊島,荒蕪悽悽,人煙稀少,天涯盡頭,海角無邊。

習慣在北方和中原生活的官員被貶謫,經過鬼門關,如臨生死之界,幾乎無生還之望。從此,“鬼門關”之稱蓋過了它原來其他的稱呼流傳至今。

地府之鬼門關,現實中還真有這樣的地方

c根據《舊唐書·地理志四》記載,鬼門關就位於今天的廣西玉林市北流縣西交界的山口上。

這個山口的形成,是因為上邊有兩座高高的山峰對立,而且所形成的山口也是十分的險峻,再加上這裡的氣候非常溼熱,常年都存在令人致命的瘴氣,活像一個鬼門關一樣。

本來,像這樣一個恐怖的地方,人們是絕對不會去的,但無奈的是,由於古代的交通條件不是很好,而這個山口又是通往廣西、雷州和海南島的關鍵路口,所以不想走也得硬著頭皮走。

因為這個山口十分的險峻,就算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也會不小心掉入山口,屍骨無尋,所以當地的人們都把這個山口稱為“鬼門關”,大有一去不復返的意思。

TAG: 鬼門關山口北流無常陰曹地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