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這個縣由漢武帝賜名,中條山麓,左邑桐鄉聞喜縣

山西省這個縣由漢武帝賜名,中條山麓,左邑桐鄉聞喜縣

在山西省西南部中條山北麓,這裡別名左邑桐鄉;西漢元鼎六年(前111),漢武帝至此,聞南粵大捷之喜訊,置縣賜名,至今已有2100餘年歷史。這裡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山河風光雄偉壯麗,湯王山山古名條山,依《山海經》改景山,是商湯文化、晉郭璞堪輿文化的發祥地,以其獨特的商湯文化堪稱黃河根祖文化旅遊資源之絕品。

山西省這個縣由漢武帝賜名,中條山麓,左邑桐鄉聞喜縣

聞喜縣地處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北部。這裡東接絳縣與垣曲縣;北連侯馬市、新絳縣;西鄰稷山縣、萬榮縣、運城市鹽湖區;南依夏縣。漢武帝元鼎六年,漢武帝經此,聞南粵大捷,遂賜名聞喜至今;據《元和郡縣誌》載:將幸緱氏,至此聞南越破,大喜;因立聞喜縣。

下轄7個鎮、6個鄉:桐城鎮、郭家莊鎮、畖底鎮、薛店鎮、東鎮鎮、禮元鎮、河底鎮、神柏鄉、陽隅鄉、侯村鄉、裴社鄉、後宮鄉、石門鄉。縣政府駐桐城鎮牌樓東街,總面積1168平方千米,總人口41。7萬。

山西省這個縣由漢武帝賜名,中條山麓,左邑桐鄉聞喜縣

春秋時縣境屬晉國曲沃邑、桐。秦置左邑縣,治今址,屬河東郡。西漢元鼎六年(前111)途經左邑縣之桐鄉,聞漢軍破南粵,遂為聞喜縣,治今縣東北。新莽改兆亭縣。東漢復舊,廢左邑縣入聞喜縣,治今址。三國兩晉因之。

北周武帝時正平郡及聞喜縣徙治今新絳縣境。隋開皇十年(590)聞喜縣治徙今城關東北14千米東鎮。隋大業末改桐鄉縣。唐武德元年(618)複名聞喜縣。五代漢乾祐元年(948)改屬解州;北宋、金、元、明因之。清雍正七年(1729)改屬絳州。元和十年(815年)縣治徙今城關西南4千米。 五代復徙治今城關。

山西省這個縣由漢武帝賜名,中條山麓,左邑桐鄉聞喜縣

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山西省政府,民國3年屬河東道,民國16年復歸省管轄,民國26年歸第七行政公署領導。1943年以聞喜縣與夏縣接壤地置稷麓縣,治稷王山麓柏林村,屬太嶽區三專署,1946年撤銷。1947年屬晉綏邊區第十一專署。1949年8月屬山西省屬運城專區。1954年9月臨汾專區與運城專區併為晉南專區,屬之。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運城地區。2000年起屬地級運城市。

山西省這個縣由漢武帝賜名,中條山麓,左邑桐鄉聞喜縣

聞喜縣位於運城盆地與臨汾盆地的交界處;這裡三面環山,地勢東南與西北高中部低。峨嵋嶺位於縣境北部,中條山在縣境東南,最高峰唐王山海撥1572米;河谷、塬地、丘陵、山地等地形共存;有涑水河、鐵寺河、沙渠河、毫清河等河流,其中沙渠河有南河、小澗河兩條支流。

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439。8毫米;平均氣溫為26。5℃。這裡是山西省小麥種植面積第一大縣,出產小麥、玉米、大蕎麥、豆類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藥材、花生等;特產溫習煮餅、白蓮藕、柿子、遠志、白楸,聞喜煮餅,曾受到魯迅先生稱讚;有銅、石英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礦產。

山西省這個縣由漢武帝賜名,中條山麓,左邑桐鄉聞喜縣

這裡距省城太原市369公里,距北京市848公里;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大西高鐵、南同蒲鐵路自北向南過境,並設有聞喜站、聞喜西站,禮垣至古堆支線鐵路是通往中條山礦區的專用線;太原至茅津渡和焦作至侯馬乾線公路於此交匯。境內有大運高速、,聞(喜)垣(曲)高速、聞(喜)合(陽)高速、太風公路,聞垣、桐石等二級公路等線路,距離運城機場僅20分鐘左右路程。

山西省這個縣由漢武帝賜名,中條山麓,左邑桐鄉聞喜縣

這裡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山河風光雄偉壯麗,境內有中華宰相村、湯王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聞喜文廟、龍的故鄉董澤湖等景點;有裴柏碑館、裴行儉墓、上郭春秋至戰國古城遺址、邱家莊墓地、回坑新石器遺址等名勝古蹟。

湯王山山古名條山,依《山海經》改景山,是商湯文化、晉郭璞堪輿文化的發祥地,以其獨特的商湯文化堪稱黃河根祖文化旅遊資源之絕品。她位於中條山中南部的天然生態鄉石門鄉;這裡堪稱人間仙境,文物古蹟眾多;位於主峰的湯王廟,始建於商周,歷經千百年風雨依然屹立。公元前1711年成湯在此活捉夏桀並建立了商朝,人們建廟祭祀並改為湯王山。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TAG: 聞喜縣聞喜商湯文化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