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寫意一,古壁丹青——寺觀壁畫藝術

寺觀是佛教和道教建築的合稱。從相應的建築名稱上來說,佛教的叫做“寺、院、庵”;道教的稱為“宮、觀”,傳統祭祀建築喚作“壇、廟、祠”,寺觀總之是指各類宗教建築。

中國壁畫濫觴於古老的巖畫(巖畫是指在石頭上刻畫),在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佛道兩教興盛,寺觀壁畫成為中國古代壁畫藝術的主流。直至宋元明清,延續不斷,佳作迭現。除此之外,魏晉隋唐時期的貴族墓葬,同樣有很多驚豔的地下壁畫問世。

中國壁畫屬於“工筆畫”範疇,工筆是用線條造型後再上色的技術,工筆要有紮實的白描基礎。從目前的寺觀壁畫來看,多數屬於線條勾勒,極少有“沒骨畫法”(當然話不能說太絕對,所以才用到“極少”這個詞彙)。更別提其他的什麼“兼工帶寫、大寫意”了。畢竟壁畫主要用來描述對各種神虔誠的敬仰,畫得越細緻越妙、越出神越好,所以不大會用寫意畫這種追求意的畫法。因此從宋代中後期開始,文人寫意畫已經與工筆壁畫脫離。

寺觀壁畫必須依附古代建築而存在,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為山西省四座唐朝建築。因此從這層意義上說,唐朝是寺觀壁畫藝術的“開端”。唐之後又經歷五代宋元明清幾個歷史時期。

佛道兩教在南北朝至唐代興旺發達,寺觀壁畫盛行不已,名家大作不絕於史。千餘年間的亂世兵燹和盛世翻新,都成為古代建築和壁畫的主要毀滅者。當時的寺觀壁畫大都消失難覓,幸而在山西孓遺尚存。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存有晚唐壁畫61。68平方米;平順大雲院彌陀殿,存有五代後晉壁畫46。8平方米,雖見殘損,精氣未減,當屬稀世奇珍。

宋遼金時期,官方和民間都極力崇佛尊道,興寺建觀。可惜當時文人畫家開始追求“寫其意”,已不屑為之,甚至鄙夷“畫”這個字。這些高傲的傲骨們當然不是全部,但代表了主流思潮。寺觀壁畫逐漸由民間“畫匠”繪製,由此誕生了繪畫界的好多無名氏好手。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宋代壁畫,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底層和靈丘覺山寺塔內遼代壁畫,繁峙巖山寺和朔州崇福寺的金代壁畫,皆為當世不朽之傑作。

元代壁畫較為清秀俊逸,芮城永樂宮道教壁畫規模宏大,畫工超絕,境界高遠。稷山青龍寺、洪洞廣勝寺水神廟、汾陽五嶽廟和高平萬壽宮等處的壁畫,以及北京故宮收藏的稷山興化寺《七佛圖》都是元代壁畫之桂冠。

明清兩朝時寺觀壁畫已現頹勢,畫面構圖與人物構型趨向程式化,但仍不乏優秀之佳作、藝術之精品。明代壁畫繼續保留元朝清俊之風韻,山西新絳稷益廟和汾陽聖母廟及河北毗盧寺與隆興寺摩尼殿為其表率。清代壁畫以大同上華嚴寺大雄寶殿四壁壁畫為代表,實現儒釋道三家與民間之交融,豐富了寺觀壁畫之內容。

總體而言,寺觀壁畫與工筆畫的發展軌跡非常相似,工筆畫興,寺觀畫盛。工筆畫衰,寺觀畫敗。

最後附上幾張寺觀壁畫圖:佛光寺金代壁畫兩幅,摩尼殿明代壁畫三幅,北嶽廟元代壁畫、玉皇閣明代壁畫各兩幅。

工筆寫意一,古壁丹青——寺觀壁畫藝術

工筆寫意一,古壁丹青——寺觀壁畫藝術

工筆寫意一,古壁丹青——寺觀壁畫藝術

工筆寫意一,古壁丹青——寺觀壁畫藝術

工筆寫意一,古壁丹青——寺觀壁畫藝術

工筆寫意一,古壁丹青——寺觀壁畫藝術

工筆寫意一,古壁丹青——寺觀壁畫藝術

工筆寫意一,古壁丹青——寺觀壁畫藝術

工筆寫意一,古壁丹青——寺觀壁畫藝術

TAG: 壁畫寺觀工筆畫建築工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