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明代藏兵洞,綿延十里

寧夏明代藏兵洞,綿延十里

在寧夏靈武市有一座明代的藏兵洞,是國內迄今為止保持較為完整的古代軍事防禦體系。

藏兵洞地處黃河東岸,北面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緊靠毛烏素沙漠邊緣,作為明長城和紅山堡的輔助軍事堡壘,是當年防禦韃靼、瓦剌入侵的戰略要地。

明代的紅山堡是重要的軍事城堡,始建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因位於靈武紅山地區而得名,此地有夕陽染紅山巒的自然風光。

而藏兵洞的存在,既能集結軍力,又能儲存物資;軍情緊急則可快速支援前線,和平時期則可成為生活區域,構成防禦體系上的動態立體效果。

寧夏明代藏兵洞,綿延十里

寧夏明代藏兵洞,綿延十里

明成祖朱棣的時候,曾經發動著名的“五次北伐”,兵鋒直指北方蒙古勢力。

當時,蒙古勢力有三股:瓦剌、韃靼、兀良哈。三方經常發生打打殺殺,干擾明朝的對外上路,還時常抱團襲擊明朝邊境,總之讓大明很不淡定。

朱棣從1410年到1424年間先後出兵5次,討伐瓦剌、韃靼,其中4次軍事行動就與寧夏相關。朱棣治下的明軍裝備弩弓和火槍,敵軍一進入射程就是萬箭齊發、火槍噴火,遊牧騎兵未近身已損失慘重。

瓦剌、韃靼也不二,碰到永樂大帝也只能裝孫子。不過,等到朱棣死後不久,他們就養肥馬、招足兵,朝著南方就開始打明朝。

寧夏靈武一帶是邊境重地,而地勢又較為適合騎兵作戰,因此就成為雙方拼殺的一個重要地點,改進戰術和裝備的遊牧騎兵讓明軍很是頭痛。

韃靼、瓦剌數次衝破長城闖入大明腹地,他們的目的主要是掠奪人口牲畜、財物珍寶,還沒有實力佔地經營,因此攻入和退走都看實際而定。

而在紅山堡一帶,韃靼、瓦剌難以進退自如,因為明軍的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就像一把拔不掉的鋼刺,死死的拖住他們南進的腳步。

紅山堡與藏兵洞之間,綿延十里長、犄角支撐,如此的地下兵城甚為壯觀。藏兵洞至今建成已有500年,僅發掘了兩次,2006年一號藏兵洞和2012年二號藏兵洞。

根據已發掘的藏兵洞,我們發現建築一般分為上下兩層,兩層之間有洞道相連線。建築物的功能相當齊全,有臥室、廚房、炮臺、陷阱、議事廳、觀察口、儲藏室、兵器庫等。

毋庸置疑,藏兵洞的建設者高瞻遠矚,儘管洞內空間有限,但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充分考慮到作戰、生活的各項需求,讓戍邊將士能夠長年累月的堅守下來。

這個完美演繹明代將士“有勇有謀”形象的戰略要地,隨著駐軍的撤離而變得鮮為人知,“藏兵洞”也漸有了不少歷史謎題。

由於歷史記載的材料有限,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藏兵洞”的歷史全貌,很多關於它的歷史來自人們口頭的傳說以及考古的發掘實證。

有幸的是,寧夏靈武“藏兵洞”沒有遭受人為的破壞,在歷史的風塵之中基本儲存著原始面貌,相信隨著對它研究的深入,最終會解開它神秘的面紗。

寧夏明代藏兵洞,綿延十里

寧夏明代藏兵洞,綿延十里

TAG: 藏兵韃靼紅山朱棣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