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相當於生命線”

“無障礙相當於生命線”

央廣網北京11月22日訊息(記者王晶)呂世明今年61歲了,可每天依然忙到凌晨,才有空回覆大批次的待處理微信。

調研、體驗、考察,關於無障礙環境建設,他搖著輪椅“足跡”踏遍很多地區。作為中國殘聯副主席、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無論身上的哪一種角色與身份,他都覺得“責任重大。”

這個詞並不宏大,因為在他身後,是超8500萬的殘疾人,是一個又一個普通的個體與家庭,都在期待著無障礙環境的愈加完善。所以,他必須馬不停蹄。

就在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的那幾日,正值中國殘聯等13部門聯合印發《無障礙環境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記者與呂世明的對談常常被一個又一個影片會議打斷,而幾個小時過後,當他再次回到接受採訪的狀態,已是夜深人靜之時。

曾跟隨呂世明一同參與大興機場無障礙建設驗收的一位媒體人回憶,他在大興機場搖著電動輪椅,不放過體驗每一個無障礙設施與設計,“這種執著與熱情,讓外人看不出這已是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她評價道。

不過,呂世明心裡一直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答案,“自己用輪椅丈量無障礙環境,無障礙環境丈量社會文明。”

“無障礙相當於生命線”

中國殘聯副主席呂世明在一場無障礙論壇中進行分享(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

談緊迫性

——“為什麼提到無障礙,就僅限於殘障人士?”

央廣網:根據經驗與經歷,你對無障礙的理解與外界有何不同?

呂世明:有人問我說,能不能解釋一下無障礙到底對應哪些人群?我覺得這個思考很值當,為什麼?通常講,無障礙是對社會全體成員。

但是為什麼一提到無障礙,就要提到老年人的適老化,要提到殘障人士?比如,講到視力、聽力等方面,就要提到這個少數人群?我有一個答案與大家探討,社會全體成員對無障礙的需求是廣義的,最大公約數的;而殘障人群對無障礙的需求,某種意義上是要伴隨生命的全程,對無障礙的依賴會更加迫切,對於無障礙的依存度會更高。

但對無障礙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人人需要,人人要參與;人人要出力,也是為了人人再分享。

央廣網:你曾對無障礙建設的描述,有一個很恰當的提法非常受歡迎。

呂世明:這些年,我的確常常對年輕人講,“今天的無障礙是為了自己的爺爺奶奶,明天的無障礙也是為了自己的爸爸媽媽,後天的無障礙就是為了自己和我們的孩子。”

只有當障礙阻礙了我們參與社會,這時才能感覺到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價值感。比如臺階,對大部分人來說習以為常,但是對腿腳不靈便、對孕婦、對輪椅者、對嬰兒車就會產生極大的不便,甚至還有安全隱患。

我本人就曾由於乘坐輪椅遇到一寸臺階沒有留意,傾翻導致多次骨折或粉碎性骨折、輕微腦震盪,最嚴重的一次是腦對沖出血。

所以,一寸臺階,都有傷人害命的危險,那麼我和很多殘障人士一樣,視無障礙為生命線。

央廣網:除了人文價值,各地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經濟賬是否也要算清楚?

呂世明:無障礙設施與資訊建設如果前期到位了,就會大大避免後期重複拆、建等浪費行為。從經濟角度來說,避免重複和浪費,就是節約資金,降低成本。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某個地區無障礙環境很完善,可以讓一些出行不便的群體,透過無障礙設施安全舒適自如出入,吸引了遊客,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這也是拉動消費、提供迴圈的渠道。還有無障礙智慧產品等蘊含著龐大的市場潛能,只是以前被忽略,尚沒有被挖掘,現在應當被轉化為效能了。

“無障礙相當於生命線”

資料圖: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夏茂鎮西街,無障礙扶手讓周水英在家中行走自如(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談“十四五”

——“普及無障礙理念意識已是當務之急”

央廣網:近四千字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透露哪些訊號?

呂世明:《無障礙環境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6項指標,其中首次提出“兩率”:城市道路建設率和公共建築建設,把它作為一個量化指標去考核城市建設,同時對重點改造專案,比如網際網路網站改造和手機APP無障礙改造等,都已列入重點專案。

與此前不同,《方案》專項還提出了檢查評估,明確驗收時間,2023年進行中期檢查,2025年還要全面總結驗收。還有一個很大的亮點,《方案》提出探索第三方評估,這裡特別強調了殘疾人組織與代表參與總結驗收。這是本《方案》的一個特點,真正為全齡化人群全方位全覆蓋全普及應用賦能。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方案》特別有了一個極大的理念意識轉變轉化,將建設無障礙環境上升為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獨立平等、充分參與和融入社會生活這樣一個高度。

央廣網:資訊無障礙下“障礙”依舊多,頂層設計是否正在規劃?

呂世明:從“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當中也可以看出來,對資訊無障礙表述的分量最重、力度最強,範圍之廣,就是一個政策導向和引領標誌。

比如,工信部已經把無障礙的檢測測評納入了史上最有力度的舉措,其中傾聽盲人聾人的測評體系分值達到了40%,且納入到信譽評價體系中。未來資訊化的時代就是要體現出同步規劃、同步置入、同步實施、同步呈現。

我在這裡也強烈呼籲,對於數字鴻溝,應首先消除我們之間的一些障礙。填平數字鴻溝的前提,是要打破科研部門、推進無障礙的部門和我們使用者之間的資訊溝通鴻溝。

央廣網:一些城市即使重視建設“無障礙設施”,卻忽視樹立“無障礙意識”。

呂世明:1988年,我參加中國殘聯第一次代表大會時,有一個令我終生難忘的情景,當時與會的肢殘人士代表有許多是用兩隻手爬行著進出會場,或是用兩隻胳膊撐著一個小板凳,或划著小滑輪車進出會場,當年的輪椅也算是奢飾品。

我國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起步,如今硬體設施解決了,無障礙文明意識就需要推廣普及了。

比如,盲人朋友和乘輪椅的朋友在乘坐公交汽車和計程車等交通工具時,非常苦惱的就是資訊獲取不了,而彼此都會產生尷尬,甚至也會對人身造成危險。

所以,現在的智慧數字智慧社會,理應把這個無障礙的資訊暢通與交通出行搭建起來。從本次《方案》關鍵詞來看,普及無障礙知識理念意識已經是當務之急、迫在眉睫。通用設計意味著通通可用、處處皆用。要從娃娃抓起,從小培育這種意識,從小形成這種習慣。

“無障礙相當於生命線”

資料圖:視障人士呂先生和導盲犬Black以及中國導盲犬大連培訓基地的工作人員,共同乘坐CZ6129航班從大連出發飛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圖片來源:CFP)

談立法

——“無障礙環境建設,不是簡單地造一個設施出來”

央廣網:可對於很多殘障人士來說,無障礙出行依然面臨著很多困難和無奈。

呂世明:所以無障礙設施好不好,該由使用者和受益者感受、評判。

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其無障礙衛生間內設定在坐便器旁的C型抓杆,更是優於國家標準。在L型的基礎上,C型抓杆在上方添加了橫杆,讓習慣向上用力的行動障礙人士也能夠順利起身。無障礙環境建設不是簡單地造一個設施出來,不是樣子工程,要設身處地為殘疾人著想。

大興機場衛生間內手盆前的抓杆,最高處僅僅高出手盆邊緣1釐米,殘障人士在使用時能把上身靠在抓杆上不會弄溼衣襟。要是細看,手盆後梳妝鏡上部有適當傾斜,保證坐輪椅的旅客能透過鏡面看到全身。

這些都是一個個細節,但如果沒有整個社會環境的無障礙,任何單一工程、單一專案的無障礙都是“短腿的”“蹩腳的”,不完善即是有障礙。

央廣網:我注意到,很多地區無障礙環境建設出現過尷尬的境況?

呂世明:建設、管理無障礙設施,不能僅憑行政自覺和道德自覺,還應有剛性的法律約束。

由於缺乏對專案無障礙專項規劃和專項設計,一些工程專案雖然建設得檔次高、環境美、條件好,但無障礙施工與管理不達標、不規範,造成了設施不合格、使用有障礙,甚至返工重建重複浪費等現象較為嚴重。

有的只做到了最基本的無障礙設施建設,有的連最基本的都沒有做到。限於有的條例、標準等條款很多都是倡導性的,極少是強制規範的。驗收方面是沒有強制規定的,也沒有專業部門負責,不像消防工程的驗收。這樣就造成了監管或者驗收存在一些漏洞或者說痛點。

央廣網:超3億人有無障礙出行需求,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時機是否成熟?

呂世明:未來老齡化問題會集中暴發,很多殘疾人也進入老年階段,很多老年人遇到的障礙會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尖銳。不過,這次《方案》,將無障礙的認證和檢察公益訴訟充分地納入到法治環境加以保障。

而對住建部頒佈國家標準強制性108條的《建築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範》提出了具體實操的路徑和方法,比如,殘疾人家庭改造,助力全面發展共同富裕等。

我們現在做無障礙,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在說感謝,每一件事都說感謝。我想無障礙是一個龐大的社會話題,無障礙,將會改變我們的人生;無障礙,將會伴隨我們的終身。但是我想,既然伴隨終生,那我們克服了1個障礙,就能夠克服1千個、1萬個、1億個障礙。

對待殘疾人應持平常心,但對待無障礙環境建設,就需要“功利心”。

TAG: 無障礙呂世明央廣網建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