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甸地方誌(第二期)

魯甸地方誌(第二期)

沿革(二)

民國2年(1913年)魯甸改廳為縣,屬滇中道,裁道後,屬昭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仍沿用清末5個區的建制。

解放後,1950年4月魯甸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昭通行政公署;1958年10月併入昭通縣,1962年10月恢復魯甸縣;1983年6月,黨政分設,公社改稱區,7月文屏區文屏鎮升格為縣轄鎮,文屏區改稱桃源區,區級建制為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一區公所。1988年5月,區鄉體制改革,改建和重建為文屏鎮、桃源回族鄉、茨院回族鄉、小寨鄉、大水井鄉、火德紅鄉、龍頭山鄉、翠屏鄉、龍樹鄉、新街鄉、梭山鄉、樂紅鄉、水磨鄉和鐵廠鄉等14個鄉鎮。2001年8月,昭通撤地改市後,屬昭通市。2006年9月,撤銷鐵廠鄉和水磨鄉,設立水磨鎮;撤銷龍頭山鄉和翠屏鄉,設立龍頭山鎮;將大水井鄉馬鹿溝村委會和桃源回族鄉普芝嚕、巖洞2個村委會劃歸文屏鎮管轄;大水井鄉改為江底鄉,鄉政府遷潘寨。2013年,江底、火德紅、小寨、樂紅、龍樹、新街、梭山7個鄉撤鄉建鎮,全縣轄桃源、茨院2個民族鄉,文屏、江底、火德紅等10個鎮。2021年3月,省政府批覆同意魯甸縣撤銷文屏鎮,設立文屏街道和硯池街道。9月正式掛牌成立。至此,全縣轄2街道、2鄉、9鎮。

大事記:清代以前

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開發西南夷,開鑿“五尺道”,經境內。

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境內屬犍為郡朱提縣。

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境內屬犍為屬國都尉朱提縣地。

蜀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境內屬朱提郡朱提縣地。

境內仍屬朱提郡朱提縣地。

南北朝

境內屬朱提郡朱提縣地。

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境內屬開邊縣地。

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境內屬曲州朱提縣地。

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境內屬南詔東川郡烏蒙部,時稱阿竽路部。

境內屬大理政權烏蒙部,境內稱小烏蒙。

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境內設軍屯。

延右—二二年(公元1315年)屬烏蒙軍屯之一。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二月,藍玉、沐英率軍駐烏蒙,部分漢族、回族進入境內。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二月,馬燁率軍駐境,大量漢族、回族隨軍進入境內。

遺址(二):馬廠新石器時代遺址

馬廠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距縣城東北5公里的茨院鄉葫蘆口村馬廠營頭。1954年,雲南省文物工作隊到昭通地區普查時發現,遺址面積10萬平方米。文化層主要分佈在東、南、西三面土丘邊緣接海子處,以西面文化層最厚達1。3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褐紅色,下層為深灰色,均含紅燒土塊、木炭屑和陶片。出土陶片500餘件,以泥質灰陶居多,夾沙灰陶較少、泥質黑陶極少。陶器內有碗、單耳小罐、平底瓶、帶鎏瓶、單耳小瓶、斂口罐、勺形器、長頸小口小底壺,帶“米”字刻符的磨光雙耳黑陶罐、平底束腰瘦長型和束頸扁鼓腹的圓底盂。部分器物施黑色陶衣,為雲南新石器文化所獨具。石器有刀、斧、磷三種,都是生產工具。這些石器,石質堅硬、磨光技術和鑽孔技術都很精良。另外遺址出土銅斧,銅劍各一件,器形古樸,製作粗放。1986年9月5日,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甸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2021年9月13日

魯甸地方誌(第二期)

魯甸地方誌(第二期)

本期編輯丨李東梅

編審丨孔祥曙

TAG: 境內文屏提縣公元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