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武漢】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發現華夏文明遠不止是五千年的歷程

外出旅行每到一地我總想到當地的博物館去看看,因為博物館就如一扇敞開的門窗,走進博物館,如同踏上了時空隧道,是瞭解當地悠久文化歷史的一道便捷視窗。湖北之行到武漢,最不能錯過的就是湖北省博物館。走進湖北省博物館,你發現,華夏文明遠不止是五千年。僅在湖北就有100萬年前的鄖縣人、5000年前的屈家嶺文化、3500年前的盤龍城遺址、2400年前的曾侯乙墓、2000多年前的楚國文化……。這些遠古的歷史文化和文明遺產,再次證明華夏璀璨的文明,悠遠的歷程。

【行進武漢】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發現華夏文明遠不止是五千年的歷程

湖北省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位於武漢市武昌區東湖風景區。博物館的外觀為雄偉的仿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建築群。整座博物館佔地面積達8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近5萬平方米,其展廳面積有1萬3千多平方米,這裡有著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湖北省博物館現有藏品26萬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6件(套)、一級文物945件(套),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

【行進武漢】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發現華夏文明遠不止是五千年的歷程

走進湖北省博物館,我們首先來到曾侯乙館觀看“曾侯乙編鐘”。1978年在今湖北隨州市城郊的擂鼓墩發掘了一座2400年前曾姓的墓葬,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用器、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15000餘件。如此豐厚的墓葬表明墓主人是位當時諸侯的國君——曾侯乙。

【行進武漢】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發現華夏文明遠不止是五千年的歷程

西周早期,這個名不經傳的曾國,就成了一個謎。文獻資料表明,周王姬姓,周王封同姓諸侯在漢水以東地區,隨國是當時最大的姬姓諸侯國,地處今日湖北的隨州一帶。考古發現,包括隨州、棗陽、京山、襄樊以及河南新野桐柏一帶,出土有西周到戰國時期的“曾”字銘文青銅器,表明這裡是一個名叫曾的諸侯國的勢力範圍。

【行進武漢】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發現華夏文明遠不止是五千年的歷程

曾侯乙墓的發掘以及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證明:曾國就是周王室分封在漢東之地的姬姓大國隨國,曾、隨應為“一國兩名”。

【行進武漢】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發現華夏文明遠不止是五千年的歷程

曾侯乙墓葬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曾侯乙編鐘。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出土時,讓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而驚呆,歷經2400多年,大小編鐘整整齊齊地掛在木質鍾架上。只有中間位置是楚惠王所贈鎛鍾,因為重量太沉而掉落在地上,鎛鍾銘文中“楚”“侯”“乙”,也證實了墓主人的身份。

【行進武漢】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發現華夏文明遠不止是五千年的歷程

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銅雙音編鐘(不包括楚王所送鎛鍾),其鍾架長748釐米,高265釐米,重達5噸左右。全套編鐘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每個鍾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編鐘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律齊備、可以旋宮轉調。

【行進武漢】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發現華夏文明遠不止是五千年的歷程

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它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及音樂的高水準。在曾侯乙編鐘上,刻有關於記事、標音、律名關係的錯金銘文2828字,加上鍾架橫樑、編懸配件上的銘文、磬銘文、磬盒銘文總字數3775字,這些內容是現在研究先秦樂律的重要資料。

【行進武漢】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發現華夏文明遠不止是五千年的歷程

【行進武漢】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發現華夏文明遠不止是五千年的歷程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對研究我國音樂、樂器發展史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實物價值。這組編鐘也是國家首批不準出國展覽的展品,作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可見曾侯乙編鐘的重要性。

【行進武漢】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發現華夏文明遠不止是五千年的歷程

【行進武漢】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發現華夏文明遠不止是五千年的歷程

【行進武漢】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發現華夏文明遠不止是五千年的歷程

TAG: 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銘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