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春節和過年有什麼區別?春節和小年有何區別

北方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大多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現在看很簡單,以前曾經很複雜。因為談到“小年”就牽涉到“大年”,而且古代過“春節”和“過年”也不一樣。

從殷商一直到先秦時期,是定農曆的臘月初一為“歲首”,表示新的一年的開始。此後相當長的時期,古人過“春節”的日期是定在“立春”。作為24節氣之首,視它為新的一年的開端。

古代的春節和過年有什麼區別?春節和小年有何區別

到了西漢,由於立法的變革和進一步科學,把正月初一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當時稱為“年節”、“歲節”、“元正”、“元日”、“元旦”,是新的一年裡第一個重大節日,俗稱“過年”。

此後一直到清末,都定正月初一為歲首,並沿用至今。

大年的時期定了,於是小年日期也隨之可以定下來~從大年三十往前數七天,也即臘月二十四。只有除夕是大年二十九時,小年才在臘月二十三。

古代的春節和過年有什麼區別?春節和小年有何區別

另外,以前古人祭灶最初只是祭祀,周代已成俗,與“過年”無關,日期也不確定,曾經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臘月等等。

特別是皇家,比如漢武帝初期就“立夏祀灶”。不過,官方重視立夏祭灶,並不要求民間也這樣。民間絕大多數也確實更願意在臘月祭灶~

從安排農業生產角度來說,臘月農閒,祭灶放在冬天更合理。農民窮困,祭灶、過年挨著進行,也省錢。

古代的春節和過年有什麼區別?春節和小年有何區別

賣灶糖

隨著西漢確立了“過年”的日期,“祭灶節”也從最初的獨立於“小年”之外的節日,逐漸演化成過年才有的從屬習俗,其日期也逐步固定在小年這一天。

至此,“祭灶節”與“小年”合體了,這個統一的過程是伴隨著中華大一統的再次出現,而發生的民間習俗、傳統文化的大一統。

小年長期是臘月二十四

經查閱大量資料,包括文人史家的記載,小年多是在臘月二十四!例如——

晉代周處寫過一部《風土記》,記錄了不少地方習俗與風土人情,其中提到:“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古代的春節和過年有什麼區別?春節和小年有何區別

祭灶一般是奉祀火神祝融

北宋也是在二十四送灶回宮,除夕接灶神回家。《東京夢華錄》就載:“二十四日交年,都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

南宋范成大寫過一首《祭灶詞》,曰:“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流連,家中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明朝于謙在《臘月二十四夜口號》中寫道:“金爐銀燭夜生春,爆竹聲催節候新。自笑中年強隨俗,買餳裂紙祀廚神。”

清朝前期至少到乾隆時期也還是臘月二十四,例如《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記載:“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

《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也說:“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於坤寧宮。”

古代的春節和過年有什麼區別?春節和小年有何區別

河南河北一帶拜奉灶王爺灶王奶奶

清朝中後期改為臘月二十三

長期以來,清朝皇家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要舉行祭天大典,動員的人、財、物非常大,準備的時間也很長。

祭天完畢,第二天要祭灶神,就有點麻煩。到了雍正年間,為了“省開支”或“省事”,於是順便也把灶王爺也給祭拜了。所以說,把小年提前到臘月二十三是清朝中期以後發生的事。

因為這個緣故,北方地區的百姓隨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古代的春節和過年有什麼區別?春節和小年有何區別

但同時南方很多地區離皇城根遠,就沒有效仿,仍然是在臘月二十四祭灶,所以民間就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意思就是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洞庭湖邊、海邊等居住的人們,則承襲了水上船家的風俗習慣,在臘月二十五過小年。江浙滬一些地區則在除夕前一天過小年。

不過由於南北人口流動、地區文化差異等原因,這個時間也並不絕對,所以大家二十三、二十四過小年都是可以的。日期不重要!重要的是傳統節日和習俗的迴歸!

(本文完結~)

TAG: 臘月祭灶二十四小年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