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晉升答辯”

幾天的設計體系晉升評審下來,藉由另一個視角重新審視並換位思考別人眼中的我們,有關現場呈現,有關設計表達,餘溫尤在,感受良多。述職過程更像對認知思維這扇門的跨越,它不等同於專案貢獻,不等同於績效表現,更多是對自我角色的新定位和新認識,是對思維模式的重塑。下面圍繞幾個關鍵環節重點談談。

01認知決定思維層次

這個問題特別典型,其實很多同學的設計能力已經到了,但PPT展示不出來;PPT做出來了,講不出來;好不容易講出來了,一被提問,又被問懵了。拋掉心理素質、演講經驗等因素不談,原因大多還是思維問題。

從職級要求來說,低職級要求利用各種工具高效執行,強調單兵作戰能力。中職級側重戰鬥輻射,自己能打仗,還能把打仗的戰術輻射給同戰壕的其他戰友,提升戰鬥協同和效率,影響區域形勢。高職級考量戰略眼光和帶隊能力,對當前有決策,對未來有預判,從而掌控全盤戰局。

再談“晉升答辯”

低職級要求原本講好3個案例就能透過的,結果加入了太多的方法論,顯的浮誇。高職級忽略了業務和戰略,過多的案例執行的細節,則失去了格局。

高中低本無矛盾,只是屬於設計師個體的不同成長階段。認知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動。平常想不到,也就沒意識去做,當然也就做不到。

02目標決定內容框架

評審過程中經常會聽到評委說的一句話“你這個更像分享而不是晉升”。有的同學還沒開始講,看下他的目錄,基本上就能有個判斷。那兩者區別在哪呢?

一般來說,分享的目標是讓受眾有知識收穫或受用,比如調研分享等。分享者會基於受眾的背景、階段、期望、疑惑提前準備以便重點講解,過程彈性較大。晉升環節給評委帶來的“分享感覺”主要來自於專案的平鋪直敘和相似專案的數量羅列,類似純按照時間線的工作彙報,邏輯一般是這樣的:

|專案背景是……針對人群是……

|使用場景是……設計需求是……

|分析和步驟……1是……2是……3是……

|結果驗證,資料……評價……

晉升則不同,它要求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集中展現個人的專業能力,考察更多的是從專案中抽離共性,抽象方法、驗證方法及陳述思考的能力。

|專案基本情況是……

|從使用者或設計角度,抽象為幾點方法……

|對應案例。。。。。方法效果……

|這套方法應用到……中,效果驗證。。。。。

|整個論證中,困難有……我的思考還包括……

簡單來說,“晉升”看重方法的提煉和應用,而“分享”偏案例的描述和串聯。

03共情引發評委認同

共情能力,也就是常說的講故事的能力。把評委代入到你所營造的故事和氛圍裡,讓他想你所想,感同身受,這很重要。

再談“晉升答辯”

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做客服系統的同學,常規來說B端是要比C端難講的多。但是他把繁瑣的接線方式、跨系統跳出的可能、表單輸入的焦慮、查閱答案的困境透過“客服同學的一天”場景化的描繪出來,把我們代入到那麼嘈雜的工作環境中去感受使用者的痛苦;加之系統的限制、方案推進中的無奈、把設計師掙扎中的思考展露無疑。

再談“晉升答辯”

整個過程讓聽眾真切體會客服人員的難、客服設計的難、設計師的用心以及落地方案的經得起推敲。雖不比其他專案精彩,但夠務實,讓人記憶猶新。

共情的前提需要站在評委的角度思考內容的接受度和資訊傳遞中的損耗度。他們懂不懂?怎麼說會容易懂?懂了能否給正向判斷?判斷所代表的價值面大不大?

04精細量化專業貢獻

我們要求設計師融入業務併為業務提供專業支撐,但業務成功能代表設計成功嗎?不一定。舉例子說,某位同學講單車拉新專案,做了新的流程,增加新的營銷位,使用者更容易開通,資料增長明顯。那這個環節設計價值如何衡量呢?功能是PM同學策劃的,營銷內容是運營同學提供的,設計只負責做了圖?

衡量資料增長專案中設計的貢獻,是要看剝離掉功能變化和營銷策略後,只有設計方案這唯一變數所產生的效果。如果拆解不清楚,也就說不清楚。其他比如產品力、推動力、協調力誠然重要,能為業務帶來收益,但這隻指向綜合素質,並不指向專業。

戰功看業務,武功看專業,設計是專業的工種,在晉升這件事上,少談些業務,聚焦設計本身,會讓能力展示的更鮮明。

05稀缺體現個人差異

稀缺,通俗的說就是供不應求;它是一個雙因素概念,僅僅供給少,或者僅僅需求多,並不構成稀缺性。簡單概括包括三個方面:價值、差異性、不可替代性。

a:價值就是有用,這個就不多說了。

b:你獨特的背景、經驗、能力,在能提供價值的前提下,都能構成你的差異性。比如,都是UI設計師,其他人是純美術背景,你有計算機背景,就構成了你的差異性。喬布斯說過,你所經歷的一切就是一個一個點,這些點會在某個時刻連起來,讓你與眾不同,其實說的就是差異性。

再談“晉升答辯”

c:之前印象最深的晉升,是老東家一位做品牌運營的同學,整個過程就是一頁頁翻方案給評委看。不僅有正式方案、備選方案、概念方案,重要的是背後還有一套基於品牌生態規律衍生的設計方法。雖然脫離了業務,口才也很一般,但單論方案質量、呈現、抽象能力就足已碾壓其他人,評審規則此時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這就是不可替代性。

相互對比一下,都工作多年,環境、內容、方法類似,能力模型愈發趨同。都差不多,也就不會給評委有很深的印象。有能力且又標籤鮮明的設計師,可遇不可求。

最後想說

晉升考核大家都關注結果,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準備材料的那些個夜晚,拼命的自我總結、覆盤和反思專案,並且因此得到反饋和指導。我想,這個過程中的成長,遠比一個透過或未透過更有意義。

再談“晉升答辯”

——————————————————————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TAG: 設計晉升評委能力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