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薛高事件誰最獲利?9年前曾有相同案例

出品|三言財經 作者|DorAemon

據報道,7月以來,廣東省、陝西省、廣州市、南京市等地市場監督管理局相繼對鍾薛高進行了抽檢,結果均為合格。

有關鍾薛高“曬不融”、“烤不化”的相關爭議可以告一段落,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鍾薛高,不必擔心食品安全問題。

三言財經在此前文章中,曾詳細分析過“鍾薛高不化”這個問題背後的原理。對於消費者來說,並非所有人都具備專業知識,當觀察到“雪糕不化”的現象,在不瞭解原理情況下產生恐慌心理也是人之常情。

其實這原本是一次絕佳的向消費者科普“為什麼雪糕看上去不化”原理的機會。多家媒體曾於第一時間諮詢專業人士,並向消費者科普了事件背後的原理。

然而,科普性質的資訊卻最終被埋沒。各自媒體、社交平臺上,開始充斥著各種各樣針對鍾薛高雪糕的“奇思妙想”,包括但不限於火烤、噴火槍融……

這些實驗無一不將矛頭指向一個結果——鍾薛高不能吃。

終於多地監管部門抽檢結果使得鍾薛高得以“洗刷冤屈”,但覆盤整件事情,很難不認為這是一場有意針對鍾薛高發起的輿論攻擊。有可能有人希望這個品牌倒下,徹底消失。

環環相扣,人為策劃“網暴”?

或許這只是筆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但是事件發酵以來,很多詭異的情況都指向這可能是人為操縱的輿論攻擊。

回顧整個過程,針對鍾薛高的“操作”環環相扣有步驟。也並不僅僅只是從所謂“增稠劑”開始。最開始,是以價格貴為切入點點燃輿論,“雪糕刺客”也就是這個時期被網友玩出的梗,且很突然。

但以價格為由的操作“效果”並不明顯,鍾薛高銷量不降反增;於是進而又演變成“雪糕不化”、“燒雪糕”、“烤雪糕”,最終又盯上了“卡拉膠”。

整件事有著很清晰的炒作脈絡,而在此期間,同樣價位以及含有卡拉膠的其他高階雪糕品牌,卻“無人問津”。

在微博、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中,以“鍾薛高”為關鍵詞搜尋,排在搜尋結果前部的幾乎全是有關“不融化”話題。

鍾薛高事件誰最獲利?9年前曾有相同案例

鍾薛高事件誰最獲利?9年前曾有相同案例

鍾薛高事件誰最獲利?9年前曾有相同案例

鍾薛高事件誰最獲利?9年前曾有相同案例

鍾薛高事件誰最獲利?9年前曾有相同案例

而在這些內容中,評論區有很多“模版式”的回覆。比如以段子形式調侃鍾薛高不化,暗示不要購買食用。而釋出這些評論的賬號,卻從未釋出過任何作品。此外,一旦有網友發表觀點支援鍾薛高,呼籲大家理性看待,則會立刻遭到網暴。

罵鍾薛高儼然形成了一種政治正確,誰不罵誰就是“另類”,就得被批判、被孤立。雖然也有部分網友努力科普,呼籲大家不要盲目恐慌。但這樣的理性評論往往得不到“關注”,點贊量寥寥無幾的同時,還要被其他人嘲諷。

弔詭的是,幾乎所有雪糕都新增有卡拉膠等增稠劑成份,唯獨鍾薛高遭到大規模網暴。三言財經在當初的測試中,曾購買不同品牌、價位的十餘種雪糕,超過9成都含有增稠劑。而且在做靜置融化實驗時,國外知名品牌哈根達斯的一款雪糕更是自始至終都沒有融化。

但是媒體科普報道和網友理智發聲得不到關注,反而是“黑鍾薛高”的帖子、影片持續獲得大量流量。種種跡象都表明鍾薛高再一次遭受惡意攻擊。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鍾薛高第一次碰見這種事情了。

2021年6月,鍾薛高創始人林盛的一條採訪影片的截圖引發巨大爭議。該截圖顯示,林盛說了一句“它就那個價格你愛要不要”。這句話引爆了消費者情緒,“林盛和鍾薛高”也因此登上熱搜前三,引發網友熱議。

事發後,鍾薛高立刻將原版影片發出。原來,網上流傳版本遭到惡意剪輯,所謂“愛要不要”其實是原材料供應商的態度。

時至今日,依然有人在拿“林盛愛要不要”的態度辱罵鍾薛高,可見去年這件事帶來的影響之深。

對比去年“影片事件”與今年的“雪糕不化”,這兩件事“巧合地”都發生在6月,也就是初入夏天時節,正好是雪糕銷售旺季。

這真的是巧合嗎?還是……

9年前曾有相同案例導致品牌一蹶不振鍾薛高事件誰最獲利?

如果沒有鍾薛高,對誰最有利呢?曾經發生在我國臺灣省的一個真實案例,或許能為解答這個問題提供幫助。

2013年6月25日,臺灣媒體釋出專欄《超商買的冰品在室溫下放兩小時不會融化》以及《2小時不融你手 超商冰淇淋「耐凍」》。

鍾薛高事件誰最獲利?9年前曾有相同案例

鍾薛高事件誰最獲利?9年前曾有相同案例

文章稱統一旗下的瑞穗冰淇淋蛋筒在室溫31度的房間內靜置兩小時後仍然不融化,最終得出結論稱該冰淇淋融化慢是添加了凝固劑和乳化劑。還強調“不健康、不敢吃”。

該實驗公佈後,迅速引發關注,大量網友、自媒體加入了測試雪糕不化的大軍。同樣,瑞穗冰淇淋陷入嚴重信任危機。

統一方面迴應此事稱,冰的融解速度本來就有快有慢,主要影響變數還是要看溫度、乳化效果和粘稠劑3種,像挫冰因為只有冰跟水,所以當然比較快。統一使用的原料,一切都合乎當地的《食品衛生管理法》。絕非部分網友形容的塑膠食品。

臺灣省有關部門也迴應此事,強調冰淇淋新增粘稠劑沒有問題,無需擔心。然而, 無論是統一還是有關部門官方迴應,都未能消除消費者質疑情緒。

這件事最終結果是臺灣省本土冰淇淋品牌一蹶不振,當地市場被外資壟斷。目前,臺灣冰淇淋市場中,七成已經由外資品牌佔據。

現在回頭看這次鍾薛高的“不化問題”,與近10年前瑞穗冰淇淋遭遇的危機如出一轍。

誰人是冤家?

分蛋糕的人多了,在不做大蛋糕的情況下,每個人能吃到的自然少。

2018年鍾薛高下場以前,中國冰淇淋高階市場一度被外資品牌把持。參與中國高階冰淇淋品牌市場的玩家以美國、德國、法國以及韓國等品牌為主,純國貨產品寥寥無幾。

直到鍾薛高出現,第一次證明中國冰品品牌也能夠在高階市場佔有一席之地。2017年,根據英敏特釋出的報告顯示,我國高階冰淇淋市場增速達到30%至40%。而發展至今,中國冰淇淋雪糕市場規模也躍居世界第一,冰淇淋市場競爭已經愈發激烈。

在這種背景下,鍾薛高遭到惡意攻擊也並不奇怪。

這類針對鍾薛高成體系、不間斷的攻擊自然也引發了監管部門關注。近一年來,全國各地市場監管部門釋出了超過150條針對鍾薛高品牌的相關抽檢資訊,而抽檢結果均為合格。

近年來,利用消費者的非專業性和資訊差,挑撥輿論情緒,傳播謠言的類似事件屢屢發生。例如避孕套製作營養快線,鞋底膠製作烤冷麵,紙做的包子……這種不實資訊即使最終得到闢謠,但對品牌造成的傷害無法估量,也無法挽回。而且這並不是單一品牌消亡問題,一旦形成這種無意義的單邊評判作風,整個行業才是最終的受害者。

評判產品的品質問題,應當透過科學的檢驗方法,相信國家標準和權威的質量檢測來判斷。而不是利用無聊的謠言單邊評判,最終由行業承擔惡果。

鍾薛高贏了品質,或許輸掉了這個夏天。來日方長,經受住種種考驗的鐘薛高,想必能夠贏下未來所有夏天。也希望類似鍾薛高的這種事件在明年、以後的夏天再也不會發生。

TAG: 薛高雪糕冰淇淋不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