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回來了,那華為呢?

孟晚舟回來了,那華為呢?

作者/老局長

封面/圖蟲創意

知道孟晚舟獲釋這件事大概是在9月24日晚上,我的第一反應是,

有點不真實。

一個月前的8月18日,孟晚舟的引渡案結束全部審理。法官決定在10月21日舉行聽證會,商定宣佈判決結果的日期。當時無論是國內外的輿論,都還是比較悲觀的。這種悲觀基本出於對過往資料的總結,

彭博社列出了孟晚舟被拘留之前十年的資料:

2008年-2018年,美國近800份引渡申請,最終只有8例被加拿大駁回或解除,

機率只有1%

。剩下還有幾十份是是由美方自行撤銷的。

換言之,想讓加拿大硬氣起來,機率連1%都不到,想讓美方讓步……至少一個月前,絕大多數人都覺得不可能。但

最終的結果,是她回來了

。我不想再渲染什麼情緒,因為事實已經是最有力的迴應了,有一些畫面是無聲勝有聲的。借用任正非的一句話:媒體炒作有時候偏激,

偏激的思想容易產生民粹主義,對一個國家是沒好處的。

所以我們今天更像想聊聊她回國之後的事情,聊一聊

華為這家公司在過去三年失去了什麼,得到了什麼

,作為中國高科技企業,它正在書寫的故事,會給中國企業帶來什麼樣的財富。

1/ 三年了,華為輸了嗎?

毫無疑問,在消費端業務,華為是輸了。

華為的業務

主要分了兩大部分:

ICT(資訊與通訊)基礎設施業務,和消費者業務。我們熟悉的手機、平板、電腦、耳機都在消費者業務裡,去年汽車相關業務也劃歸到了消費者業務模組裡,簡單來說,直接能夠接觸到消費者個人的C端和服務業務,都在這一塊裡。

三年前,孟晚舟被捕的時候,華為的

消費端業務正在突飛猛進,一路飆漲

。那一年華為主品牌發了兩個旗艦系列:3月27日釋出的P20全年賣出了超過1600萬部;10月16日釋出的Mate 20系列,截止到年底,兩個月賣出了超過500萬部。而瞄準低端市場的榮耀在國內幾乎是一己之力對打小米、OV,海外營收也同比增長了170%。華為

主品牌+榮耀總出貨量2.06億臺

,同比增長了35%,根據IDC資料

佔全球市場份額的14.7%。

依託於手機業務的成績斐然,華為那一年的

消費業務收入3488.52億

元,同比增長45.1%

,佔總營收比重48。37%。IDC那一年的年報資料,全球出貨量最高的是三星,其次蘋果,

第三就是華為

,剩下的小米、OV都和前三有近億量級的差距。

孟晚舟回來了,那華為呢?

2015年餘承東曾經豪言“

三年超蘋果,五年超三星

”,2018年是第三年,華為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出貨量都高於蘋果,全年出貨量

和蘋果只差了不到300萬部

,他們幾乎就做到了。

然而三年後,2021年第一季度,被迫賣掉了榮耀的

華為出貨量為2450萬臺,同比下降67%

,全球市佔率只剩下了4%,

直接掉出了全球前五

,被IDC報告劃入了“Other”的行列。公司上半年的消費者業務收入為1357億元人民幣,

同比暴跌了46.95%

,相比去年同期減少1201億元,

幾乎腰斬,佔總營收的比重也已經降到了42.35%。

局長玩數碼的朋友說,他2020年

最難過的一次,就是拿到Mate40系列的時候

。這是華為有史以來最驚豔,最沒有短板,最全力以赴的作品,而它甚至沒有大放異彩的資格,就

死於一場沒有道理可講的政治迫害。

在孟晚舟回家的那一天下午,我們聊天的時候他還提起了那臺Mate 40 Pro,他說自己之所以這樣激動,有一半是來源於為這款機器而產生的不甘與悲憤,一個優秀的產品不應該被這樣辜負。

孟晚舟回來了,那華為呢?

筆者逛遍北京各大商圈數碼區,尋找這款綠色素皮版本的Mate40 Pro,但因為缺貨,很多店裡連演示機都沒有

我總在很多鍵盤俠那裡看到諸如“

有錢沒什麼不可以

”之類的論調,每次都覺得這種就屬於沒有被現實毆打過的典型,尤其是和製造業,和供應鏈有關的高科技行業,真正做起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華為手機業務遭受重創之後發生的故事,可以驗證這種

驚人的困難

在2019年的巔峰時期,華為手機

全球市佔率17.6%

,正式超越蘋果(14。5%),排名全球第二;

國內市佔率38.5%

,是遙遙領先的第一。一次性給你打沒了,就意味著空出了全球17。6%的市場和國內近40%的市場,誰能不眼饞?

甚至當初差點吞掉萬科的險資巨頭

寶能,掌舵人姚振華

就在華為失位之後,將手機定為寶能準備發力的一條實業賽道,

一度恨不得把華為整個團隊挖過去。

然而三星大中華區產品創新部原副總裁

束燦

入職寶能

的手機團隊不到兩個月,就宣佈離職。到了2021年春節後,寶能手機板塊又被全部裁掉,進軍手機的戰略不了了之。寶能拿錢搞事,比你拿鍵盤搞事,考慮得還是要多那麼一點的。但也很快就被現實教育得偃旗息鼓。

國內從小米到OV,人人都想承接華為的“遺產”,但事實上誰都沒有真正成功。哪怕是今年上半年業績漂亮得有點驚人的

小米,本質上瓜分的都還是華為留下的中低端市場。

真從資料來看,

華為跌倒,吃得最飽的還是蘋果。

孟晚舟回來了,那華為呢?

餘承東朋友圈

2020年華為Mate、P系列高階手機開始缺貨後,同期推出的蘋果iPhone12系列產品

創造了蘋果自iPhone6系列以來的最好成績

銷量在釋出後的七個月內就突破了1億部,比iPhone11系列快了兩個月。

而進入2021年,根據蘋果財報,

今年第二季度蘋果的大中華區營收同比增長了87%

,達177。28億美元,去年同期這個數字是94。55億美元。2020-2021年,

蘋果在8000元以上高階檔位銷售增長了260%。

曾經有個在某手機廠商工作的朋友跟筆者說,實體清單出現的哪一段時間,幾乎圈內所有高層都在看每個月華為高階手機的銷量統計,琢磨著自家能吃下多大份額。但是垂涎了半天,

高階這部分市場還是給蘋果拿走了。

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GfK的資料,全球500美元以上的高階市場中,蘋果市佔率由去年三季度的46%增至今年二季度的54。8%,而另一家主打高階的

三星佔比則基本沒有變化

,維持在20%左右。中國高階市場蘋果的份額則從從去年三季度的24。7%增至到了今年二季度的40。6%——

這部分份額基本全部來自於華為的缺位。

孟晚舟回來了,那華為呢?

資料來源:GfK;圖片來源:網路

華為手機幾乎銷聲匿跡

,但它留下的市場空白,截止目前,仍然沒有被完全消化掉。有意思的是,我週末去逛了逛北京的幾個大型商圈數碼區,華為的門店依然有很多消費者會留連詢問,

市場依然記得華為,消費者也依然記得華為

只是華為供不出貨了。

一旦有一天華為回來了,拿出一個水準可以媲美當初Mate 40的產品,消費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可能就在一念之間。從這個角度來說,

華為還沒有完全輸掉

2/ 華為式強行突圍

作為一個做慣了產業分析的人,在收到孟晚舟回國訊息的那個晚上,我下意識地又去翻了一遍華為過去三年半的財報內容。關上文件的時候心情多少有一點複雜,就像那位玩數碼產品的朋友一樣,我為這家公司

大好局勢之下的飛來橫禍

而痛惜,那感覺有點像是看到勒布朗詹姆斯飛起扣籃的前一刻,被人拽下來

按在地上打斷了腿

一樣難受……

但我又有一點點微妙的慶幸,因為如果不是華為,換另一家公司,還真未必能和自己的CFO一起,

撐得住這三年。

這一架打下來,可能就

不是斷條腿的問題了,

是要送了命。

華為換了幾任輪值董事長,加上任正非,所有人都在反覆表態:

未來5年,華為的任務首先是要活下來。

今年上半年發財報的時候,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又加了一條,要“

有質量地活下來

”。

我看了過去華為的產品釋出和財報資料,把華為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總結為:研發,研發,研發。華為目前是

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

,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過10萬件,90%以上是發明專利。2020年的

研發費用支出高達1418.93億人民幣

,佔了全年收入的15。9%。而華為內部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大概是

10.5萬名

,佔了員工總數的53。4%。也就是說,華為現在有

超過一半的員工是在做研發。

這個資料是非常驚人的,你們科技行業喜歡提友商,那咱們也來看看

華為的友商們。

孟晚舟回來了,那華為呢?

華為的研發投入在全球所有公司裡排名第四

華為從2008年開始披露公司的研發費用,從2011年開始,公司的研發費用佔總營收比重就一直保持在10%以上,

最近五年都保持在14%以上,2019年以後已經突破了15%。

隔壁小米從2017年上市開始能看到研發費用佔比,平均比重大約是在3。8%左右。雷軍去年曾經發微博吹了一波2019年

小米的總研發費用達到了75億元

,並強調2020年小米用於研發的資金會上升至100億,結果被人在微博群嘲。

雷軍當時不太服氣,表示

小米只有十年曆史

,讓大家去看看友商十週年的時候研發投入了多少。事實是

華為十週年的時候

,研發投入是7。5億元,

也佔了當年總營收的10%以上。

論誰更捨得在研發上投錢,國內的手機廠商跟出身通訊產業的華為比,都屬於碰瓷兒。甚至

蘋果

每年的總營收

比華為高了將近1萬億人民幣,但其研發投入佔比直到2019年才超過6%

,總的絕對值金額幾乎被華為打平。

這些錢當然不是都用在了手機上,有相當一部分用在了華為的ICT業務和基礎技術研究上。比如5G就是其中繞不開的一項,華為的專利佔全球5G專利的15。39%,

甚至超過了高通的11.24%。

正是這部分

基礎通訊技術的研發,引發了美國的警惕和戒備

,最終導致了過去幾年這場曠日持久的政治迫害。

孟晚舟回來了,那華為呢?

2019年歐洲十大專利申請人。資料來源:歐洲專利辦公室

但反過來,也正是因為這一部分技術上的硬實力,讓

華為在被迫害的情況下有底氣站著不跪下

,而且還反手偷了一把對面的家。

——2020年底,華為舉辦了一個有關智慧財產權保護的論壇,會上釋出了個白皮書,盤點了一番華為歷史上的重大發明專利成就,然後宣佈:從2021年開始,我們就要

開始徵收5G專利費

啦!

說實話我看到這個事的時候,自己樂了半天,然後笑著笑著就哭了。

以前都是專利互相許可

,你用我的,我用你的,共同進步發展,好好的全球化和人類共同進步,讓美國一搞,華為自己

用不上對面的專利了

,只好被逼著去收專利費,搞得雙輸……

美國本土最大的本地電話公司和無線通訊公司Verizon還跟華為打了場官司,企圖“白嫖”華為的5G專利,華為反手起訴了Verizon,

要求對方交付10億美元的專利使用費

,雙方糾纏談判了17個月才在今年7月達成和解。

在2021年Q1財報裡可以看到

一筆6億美元收入

,約合人民幣38。9億元,

就是來自華為的5G專利費

。這一季度華為的營收只有1522億,同比縮水了16。5%,但利潤率高達11%,

淨利潤不降反升

,從去年同期的133。4億元增長至168。5億元,

漲幅達26%,就是得益於這筆近40億人民幣的專利費。

根據華為官方資訊,華為收取的標準是

每臺手機上限2.5美元,任正非稱之為“良心價”

,全球各大手機企業,比如吃掉了華為高階市場的蘋果、三星,每年出貨量都是億級的,這部分專利費會變成支撐華為活下來的一份重要力量。

而研發除了直接帶來收入,還會成為華為所有業務線上的支撐力量。拿消費者業務來說,即便是已經遭受了沉重打擊的手機業務,華為都在上半年頂著壓力

發了新款P50

,即便這個手機犧牲掉了5G晶片,

只有4G版本

,華為自己也知道競爭力不足,備貨也很少,但依然發了。

孟晚舟回來了,那華為呢?

華為P50

這種策略顯然是為了保持:一,除了晶片以外,

團隊研發的程序不要擱置;

二,在市場上保持一定熱度,

不要完全失去存在感

而在手機之外,光今年上半年華為就上了3款

智慧屏產品

,同時

切入智慧汽車

後,也很快有了合作的車款,

都在努力為消費者業務補血

。即便這塊業務營收腰斬,但無論是平板、智慧屏、筆記本,還是手錶、耳機等方面,華為的產品研發節奏都很穩定,雖然聲量比不上手機,但並沒有失去自己在消費市場的位置和曝光率。

現在玩消費的都喜歡講“

佔領消費者心智

”,這種存在感,曝光率,是華為消費端業務新品推出的節奏決定的,而產品的推出背後,依然是研發實力。

在2021這個華為生存的關鍵之年裡,華為的

營收在降,但華為的研發投入金額甚至還在上漲

。可以預見華為的2021年報,研發投入佔比可能還要進一步擴大,從這個角度上來講,

你很難不對這麼一家企業產生敬意。

孟晚舟的迴歸,不意味著華為的王者歸來,但至少對於華為是一場階段性的勝利——

沒趴下,還活著,就是勝利。

至於屬於

華為的硬核突圍,甚至還沒有真正開始。

3/ 結語:國產替代才是硬道理

王興曾經有過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論斷,在圈裡引發過非常大的爭議。他評華為做汽車配套:“特斯拉終於遇到了一個

技術實力和忽悠能力

都旗鼓相當的對手了。”

王興飯否

好多噴子們看到“

忽悠

”倆字就高潮了,說

王興在嘲諷華為

。其實這哪裡是嘲諷,這分明是

帶一點酸意的吹捧

。要知道特斯拉的技術實力放在10年前,屬於都有點科幻色彩的那種了,而

馬斯克的忽悠能力

能媲美的說不定只有一貫不怎麼做人的球鞋老大Nike

。華為這種級別的想跟馬斯克比忽悠,屬於登月碰瓷的範疇。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在今天這個國際形勢之下,剛好是一個轉折的節點。我們以前講過新消費,未來還要講,比如

球鞋和體育用品

,還有和華為一樣

有著“愛國”爭議標籤的

李寧

。這些公司裡面有些不太講武德,還停留在純忽悠的階段;有些則已經開始學著兩手抓,兩手都還不太硬;還有一小部分,產品、技術、營銷、渠道,每一樣都很強。

華為過去三年的歷程,故事,艱辛,痛苦,還有孟晚舟迴歸那一刻階段性的歡欣鼓舞,

最終指向的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

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才是一切的底氣。

孟晚舟不是第一個,在她之前有吳振洲,有皮耶魯奇;孟晚舟也不是最後一個,在她之後有俄羅斯天然氣集團諾瓦泰克的CFO馬克·杰特沃伊……往下深究,你會發現,根源還是:

美國製定了一套並不算公正的規則

,沒有衝突的時候,這套規則或許能一定程度上維護秩序,但

一旦存在利益衝突,這事馬上就不受控了

,開始從法治走向人治,

司法目的開始以政治目的為轉移。

今天美國的

長臂管轄立法

,同樣是一套由他們指定的,並不公正的司法規則。中國在孟晚舟事件上的階段性勝利,是因為我們用我們的硬實力,帶出我們的理念、邏輯,和規則,去進行了有理有據的碰撞和博弈。

歸根到底,還是我們多次說過的那句話:

不光要做產品上的國產替代,還要做規則上的國產替代

,要有話語權,才能有生存的空間。願與諸君共勉。

。END 。

版權宣告

:製造界除釋出原創文章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轉載須註明文章來源和作者;申請轉載授權請在文末或後臺留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TAG: 華為研發孟晚手機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