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洩露使用者隱私,航旅縱橫別為了社交放縱風險

航旅縱橫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其產品經理應該坐下來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使用者,你是希望一款掌握了自己飛行資料的產品更加安全,還是更加具有社交屬性呢?

觀察家

社交是危險的,這是所有試圖開發社交功能的產品經理應當時刻謹記的教訓。

有個玩笑,說網際網路產品都有一個做社交的夢想。

事實也的確如此:中國幾乎所有達到一定量級的產品,都會萌生出做社交的夢想。從電商到內容,那些超級平臺都曾嘗試給自身植入“社交基因”。

差旅一族常用的航旅性工具“航旅縱橫”,更是在去年推出社交功能遭遇質疑後,在近期又偷偷上線了使用者“虛擬形象社交”。

據媒體報道,航旅縱橫的這項新社交功能,主要是使用者可以在上傳頭像後,設定一個“虛擬形象”,“與其他乘客互動”。很快,有網友在微博上對這項功能進行了抗議。網友表示,透過航旅縱橫選座後,收到了陌生人的“騷擾資訊”。

在去年的“社交”功能遭遇滑鐵盧後,航旅縱橫顯然是對這一功能進行了新的“改裝”。相比去年,航旅縱橫去掉了可以檢視其他乘客航線圖、個人資訊的功能,轉而透過“虛擬形象”的功能來試圖規避隱私問題。

但很顯然,使用者對於這樣的“小聰明”並不滿意。航旅縱橫似乎忘了使用者需求的初衷:在航旅之中,比起搭訕和社交,乘客更在意的是安全。

而一款原本是為便捷服務的工具類APP,突然在使用者並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了社交工具,對於使用者來說,坐飛機就可能變成一次被驚擾的旅途。

事實上,航旅縱橫代表了網際網路產品之中一種流行的偏見:是他們需要社交,而不是使用者需要社交。在網際網路的江湖裡,社交意味著使用者時長、使用頻次和使用者數的提升,因此,社交成為了所謂的“流量之王”。

但很多產品沒有想明白的是,網際網路的思維是“使用者思維”而不是“企業視角”。社交流量雖好,但如果這樣的社交併非使用者所需,就會變成一種騷擾。

航旅縱橫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其產品經理應該坐下來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使用者,你是希望一款掌握了自己飛行資料的產品更加安全,還是更加具有社交屬性呢?

產品方一旦只從產品的KPI出發,就會忽略社交流量的特徵和潛在危險。網際網路社交的本質,是用技術強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此,社交既是流量之王,也是危險之源。在特定情況下,這種距離一旦突破了安全限制,就會釀成對使用者的攪擾乃至傷害。

以微信為例,微信之所以能夠後發先至,超越眾多同時起跑者,核心原因不是微信強行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是微信的產品設計之中,蘊藏著對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敬畏”。例如,朋友圈功能上線後不久,微信立刻為使用者提供了可設定對特定物件、特定期限可見的限制。

設想一下,如果一款軟體只希望拉近人的距離,卻並不為此負責,會出現什麼情況?隱私洩露、陌生人詐騙、性騷擾,甚至在狹小的空間裡進行一場線下的近距離社交?

社交是危險的,這是所有試圖開發社交功能的產品經理應當時刻謹記的教訓。航旅縱橫“社交路線”兩度遭抗議的故事,就證明了一個簡單道理:要順著使用者的需求來開發產品,要將使用者的安全放在企業的流量需求之上,而不是相反。

最後有必要提一句:根據此前報道,航旅縱橫是中國民航資訊網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APP,100%國資背景,那麼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國企”,航旅縱橫是不是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儘量避免產生洩露使用者隱私這樣的負外部性?

馬文(媒體人)

TAG: 社交航旅使用者縱橫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