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開始造手機的四大原因:只要有資本,製造業是相通的

去年蔚來宣佈造手機的時候,就引起業內一片譁然。而前不久,“魅族手機已經被吉利收購,正處於交割階段”的訊息又成為了業界關注的焦點。

雖然吉利與魅族雙方對這一訊息都沒有做出迴應。但實際上早在1月份的時候就已經有訊息稱吉利正在與魅族洽談收購的事宜了,基本上可以坐實。

車企開始造手機的四大原因:只要有資本,製造業是相通的

手機廠商造車我們非常好理解:手機市場目前已經趨於飽和;未來的車聯網時代,汽車的車機系統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且能夠與手機打通;第三是如今造車的門檻變低了,手握大量資金的手機廠商能夠更容易進入汽車行業。第四是在軟體層面,手機廠商相比傳統車企更有先天優勢。

但是,汽車廠商反向操作造手機,不好好把握新能源的風口,卻要去趟一趟手機這個紅海市場的水,這就讓人有些費解了。對此,各方的意見也是眾說紛紜。

車企開始造手機的四大原因:只要有資本,製造業是相通的

復仇說

這可能是最有“戲說”色彩的觀點。

當手機市場變成紅海時,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覬覦前景更為廣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它們帶著真金白銀,和在系統軟體上的先天優勢,以造車新勢力的身份殺入新能源車的賽道,希望能夠搶佔到市場份額。

國外的蘋果一直被傳正在造車,國內從最早的樂視汽車,到如今的小米下場造車,華為賦能車企,OPPO,DJI 都曾經有過造車傳聞。

車企開始造手機的四大原因:只要有資本,製造業是相通的

眼見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突然來了這麼多分蛋糕的主兒,車企反向造手機,也被普遍視為是一種防守型的復仇行為:“既然你要來搶我的市場,那我也要去搶你的市場。”

生態說

大家都清楚萬物互聯會成為智慧裝置領域最重要的未來趨勢,手機和車作為普通消費者生活中最重要的兩個終端裝置,互聯需求是非常明確的。

李書福曾表示:“來跨界打造使用者生態鏈,依法構建企業護城河已成大趨勢,手機可以連結車聯網、衛星網際網路,打造豐富的消費場景,做強生態圈,為使用者提供更便捷、更智慧化、萬物互聯的多屏互動生活體驗。”

車企開始造手機的四大原因:只要有資本,製造業是相通的

手機企業造汽車,是認為自家的手機和車型能夠在互聯互通上更好的匹配。同樣的道理,車企造手機,也符合讓自家手機更加順應自家車型的硬性需求。

車企造手機,統一手機和車機的UI、操作邏輯,給使用者打造一個覆蓋全生活場景的生態,最終形成閉環。而不是在車裡是蔚來、吉利,回到家裡就變成了蘋果、小米。

這既可以說是為了使用者體驗,也可以說是企業為了自身戰略的閉環,構建護城河。

車企開始造手機的四大原因:只要有資本,製造業是相通的

資料入口說

流量時代,智慧科技時代,最核心的資源是資料。

無論是車內的那塊大屏,還是人們手上的那塊小屏,都在默默地收集著資料。汽車在行駛的時候可以獲取出行、交通的資料,但在收集使用者使用習慣的資料上,汽車顯然不如手機。

儘管目前的車機系統已經非常智慧而且與手機的操作體驗沒有差異,但在實際用車場景中,使用者很少操作車機系統,這也就導致車企很難收集到使用者的深度資料。而手機幾乎可以全天候在收集著使用者的各種資料。

車企開始造手機的四大原因:只要有資本,製造業是相通的

甚至即便是車聯網功能已經相當完善的情況下,許多使用者還是習慣於坐上車之後,先開啟藍芽連上手機使用。

車企辛辛苦苦賣車,卻拿不到使用者的深度資料。手機企業輕輕鬆鬆不僅可以獲取使用者的資料,還能透過連線車機,接觸到出行、交通等資料。

車企做手機,就是希望能把資料入口抓在自己手上。

內容說

從硬體和技術層面來說,做一個車規級而且體驗流暢的中控屏並不難。但目前對於車企而言,最困難的是如何讓這塊中控屏能夠承載更好的內容。

車企開始造手機的四大原因:只要有資本,製造業是相通的

車企與內容供應商談判是很困難的。首先每一家車企的系統介面各異,甚至同一家企業不同的車型產品,系統介面、螢幕尺寸都有可能不同。而目前即便是銷量最大的車企,相對於手機來說,體量還是很小的。因此內容供應商不僅要價高,而且沒有動力去為車企做適配。

而做手機的難度遠比汽車要小,汽車的購買門檻比手機高得多。使用者因為喜歡這輛車的品牌而換用這個品牌的手機,與使用者因為自己所用的手機品牌而購買同品牌的車,顯然前者的機率會更大。如果把手機做好了,車企相當於就有了比單純車機數倍級別的使用者體量,在內容採購上的主動權和議價權就提升了。

寫在最後:

小到內容採購這種細節的商業邏輯,大到生態鏈的戰略構建,不管出於何種考慮,車企造手機都不會是頭腦發熱的衝動。現在蔚來和吉利,一個新勢力的頂流,一個國產品牌的老大,率先做出了嘗試。如果這條路走通了,或許會有更多車企也跟隨走上造手機的道路。(文/優視汽車 老炮)

注:配圖來自網路,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併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的立場。

TAG: 手機車企使用者造車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