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9:我們向當下提出的10個問題

回望2019:我們向當下提出的10個問題

21世紀的「20年代」悄然來臨。對大部分人而言,生活仍按部就班、日復一日,年歲交替並沒有什麼特殊意義。

回望2019:我們向當下提出的10個問題

我們依然處於科技的寒武紀。

過去一年,作為20萬年人類歷史的代表,我們第一次目睹了5500萬光年之外黑洞的真實樣貌;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過柯伊伯帶天體「阿羅科斯」,完成人類天文探測史上最遠的一次「邂逅」;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首次捕捉到「火星地震」,而嫦娥四號則帶著全世界的好奇與期待,揭開我們從未見過的月球背面全貌。

這些激動人心的時刻,不斷重申探索未知是科學的使命所在。科技發展讓人類得以到達遙遠的場域,探索宇宙奧秘,傾聽「遠方的哭聲」,也讓我們完成先輩未能完成的夙願,不斷拓寬認知邊界與想象力空間。

與此同時,技術也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度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

在過去一年,我們目睹了技術所創造的社會鉅變。Facebook推出數字貨幣Libra,用區塊鏈技術推動全球金融支付系統變革;埃隆·馬斯克公佈腦機介面突破性進展,「思維外包」或將很快成為現實;透過AI將記憶儲存在雲端,第一位數字人出現,人類永生夙願不再是虛妄。中國進入5G商用元年,5G成為每個普通消費者可使用的技術;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懸浮列車正式面世,進一步消弭距離與空間……

毫無疑問,這些變化會重塑既有社會運作方式,也會影響人類未來命運。但是,在2019年,技術發展呈現的另一面也讓人感到困惑。

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佈基因編輯嬰兒研究成果,震驚中外科學界。當技術被肆意用於鮮活的生命之上,讓醉心於「技術平民化」的我們大驚失色。

人工智慧公司的人臉識別產品進入課堂,看到螢幕上的稚嫩面孔與冷冰冰的情緒數值,不禁讓我們思考,技術帶來的安全承諾與隱私風險到底孰重孰輕。

AI換臉(DeepFake)技術普及、換臉軟體ZAO的刷屏,也引發了人們對AI時代如何保障隱私權、肖像權等基本權利的大討論。

千人千面的資訊流成為資訊產品標配,網際網路創造的「擬態環境」愈加真實。當社交媒體上情緒、理性、偏見、誤解魚龍混雜,我們幾乎不再能區分什麼是真相,什麼是假象。

人與技術的關係議題,從未如此強烈地陷入二律背反的境地。技術的發展,給我們帶來即目可見、近在咫尺的福祉,但技術的另一面,也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與察覺。

我們擔心人類會被技術反噬,擔心啟蒙理性走向自己的反面,擔心英雄成為惡龍。

回望2019:我們向當下提出的10個問題

過去的一年,你是否也在關心這些問題?

回望過去的二十年,人們已習慣於技術以各種形式內化為世界的一部分,在這個全面數字化的時代,我們應該開始思考如何應對與技術發展如影隨形的焦慮,在新的數字世界如何安頓。

無論是對未來,還是當下而言,都有必要為快速發展的技術設立規則和邊界,以確保這一輪技術革命真正惠及人類,最大化它創造的社會福祉。

這是騰訊將「使用者為本,科技向善」上升為公司願景的出發點之一。這是對使用者的承諾,對未來的期許。

值得注意的是,縱觀過去一年,不止騰訊一家公司在關注科技向善。

眾多科技企業、研究機構等社會各方在向善理念的引領下,嘗試修復科技在推動社會進步過程中所帶來的階段性問題。

科技向善正在從理念與願景轉化為多方的集體行動,貫徹到行業規範、商業戰略和產品細節中。

比如針對基因編輯事件,國內百餘名科學家釋出聯合宣告、抵制技術濫用,對倫理委員會審查職責的呼籲再度成為學界與社會的重要議題。

針對人臉識別帶來的隱私風險,Facebook宣佈提供可開啟或關閉人臉識別功能的切換按鈕,如果使用者禁用人臉識別,網站就會停止在影象上自動標記該使用者。

科技向善這一大型社會行動的下半場已經開啟。未來努力的方向,一是利用科技的力量,促進社會整體福祉的提升;二是面對那些潛在的風險,及時尋求共識與解決方案。

從2018年開始,騰訊研究院持續推進對「科技向善」理念的探索,致力於對相關行動實踐的發掘,“科技向善·過載”與“科技向善·重新整理”兩屆論壇吸引了各界對這一理念的認同、對這一話題的關注。

1月11日,騰訊研究院將再度思考科技向善,邀請你共同邁出「千里之行」的第一步。【長按下方二維碼報名】

TAG: 向善技術科技人臉識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