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資料分析中分析增長方式

這是我報名三節課使用者增長課程第二天的學習筆記,大家可以參考著學習一下,不是廣告,請放心食用。

如何從資料分析中分析增長方式

上述4個場景對應的能力要求,普遍來說,重要程度為:

資料分析使用者路徑拆解收集資料搭建儀表盤

即,對大多數同學來說,最重要的是先掌握一套資料分析方法(5步中的第4步),從現有資料中快速找到增長線索,取得一些增長業績,再反過來檢查資料埋點、統計等地方有沒有問題;當你掌握了資料分析方法,但所在的公司or負責的業務沒有基礎資料也無從下手,才需要思考如何拆解使用者路徑、資料採集(5步中的1、2步);而資料儀表盤(5步中的第3步),則是為了提高查詢效率,支援資料分析工作快速、準確開展。

然後,在理解了資料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再回過頭來學習前3步,也就是梳理使用者路徑、制定資料採集方案,和搭建指標儀表盤。

所以,本章會講多維度資料分析,這是本章最重要的知識點,建議你重點掌握

如何從資料分析中分析增長方式

我們從資料分析中尋找增長機會,可分為“整體”與“區域性”兩大方式。

整體即為“提綱挈領”,在基礎的資料中,找比較大的增長機會。

區域性即為“抽絲剝繭”,對比較精細化的使用者資料進行分析,挖掘相對隱秘的增長線索。

如何從資料分析中尋找增長機會,主要使用2個方法:

一、提綱掣領,也是比較基礎的:從整體業務資料中,找到增長髮力點。

要建立全鏈漏斗增長模型配合簡單的使用者分析。針對分析結果對轉化率高的地方進行火上澆油的方法,發揚這部分的長處。對流失率較大的位置修補漏洞,減少流失情況。

比如你發現使用者在某一環節的轉化率很高,可能是文案導向性比較強或者是目標使用者定位精準,那就在這裡不斷最佳化,不斷最佳化提高比較強的轉化位置,這對整體的轉化率提升來說,是較容易的。

二、抽絲剝繭來拆解分析,抽絲剝繭——從使用者資料中挖掘增長線索。

主要從使用者行為分析&使用者分群這2點入手:

從行為分析入手,首先要明確分析物件,劃分2類使用者關鍵行為。一類是單次或低頻行為,一類是週期性行為。

明確分析物件後,我們要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從轉化、留存2方面入手。例如軌跡細查、漏斗分析、路徑分析、留存分析、頻次分析等。

從使用者分群入手來說,首先要明確分群的緯度,可以從使用者屬性和使用者行為2方面展開。例如:地域、年齡、使用頻次/終端裝置等。

使用者群分好後,要透過使用者群的共性分析該如何區別對待,比如,可以更精準的拉新、個性化產品的體驗、更有針對性的精細化運營等。

這裡強化一下使用者行為分析的基本方法。

分析使用者的基本方法,最終落到下邊兩個點上,如果是轉化問題,那麼我們首先要梳理自己的使用者行為路徑,基於路徑分析找到使用者不轉化的原因,才能進行針對性的解決。

如果是留存的問題,需要放大角度,從整個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到底使用者目前處在什麼階段,目前的業務在什麼階段,我們根據業務實際才能選擇合適的策略進行干預。其中涉及兩種分析方法。第一,漏斗分析,第二,軌跡細查。

如何從資料分析中分析增長方式

再給大家科普兩個知識點:

北極星指標:

北極星指標,是指導增長工作方向最重要的指標,也可以理解為業務現階段“唯一重要的指標”。這個指標一旦確立,就像北極星一樣,指引著全公司上上下下,向著同一個方向邁進。

制定北極星指標時,需要同時考慮商業目標和使用者價值,最終服務於業務的長期健康增長。

全鏈漏斗增長模型:

全鏈漏斗增長模型,是把影響北極星指標的主要細分指標都顯示出來,並標註轉化率。透過模型,可以將北極星指標細化拆解,從而找到增長的機會點。

舉例,

某音樂APP的北極星指標為“總聽歌時間”,則該APP的全鏈漏斗增長模型可以是這樣的:

結合細分指標的對比,可以發現“持續聽歌”存在提升的空間。

TAG: 使用者資料分析指標分析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