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服務賽道競速,誰是雲背後的力量?

雲服務賽道競速,誰是雲背後的力量?

“客戶成功了,英特爾才會成功”,對於當下的英特爾而言,不斷進化的它,正在重新定義自己的底色。

作者|鬥鬥

出品|產業家

雲時代正在穩步到來。

今年10月28日,IDC釋出《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23。1億美元,其中IaaS市場同比增長47。5%,PaaS市場同比增長53。9%,保持著全球最高增速。

當下,中國企業正處於數字化轉型的初期,而云服務是提升IT架構的敏捷性、靈活性,處理快速增長的業務資料,並支撐AI、大資料等創新業務的有效途徑。

在IDC出具報告裡的另一組資料是,即中國基礎設施服務目前仍然處於高速發展中,預計至2025年,基礎設施的技術投資仍然是市場熱點,市場會增長30%,市場份額將達到5萬億。

但儘管基於雲的IT戰略有望帶來敏捷性、安全性和效率方面的提升,一些問題也在同步發生。比如隨著日益分散的多雲架構的出現,管理、放置和遷移工作負載變得越來越困難和複雜。

在雲計算時代奔湧而來的當下,幾個需要正視的問題是:如何無縫遷移企業工作負載?如何確保基礎設施能夠滿足使用者或應用的要求?以及如何保證大流量、高併發下的穩定服務?

雲上時代,更需要是一個安全可控的數字時代。

打造“雲底座”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基礎是任何成功事物的起點。

提起雲計算,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亞馬遜AWS、微軟、阿里雲、谷歌、IBM等更多側重於軟體系統的公司。

一個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全民“上雲”,雲廠商“造雲”,誰是支撐雲廠商“造雲”的技術底座?

眾所周知,

雲計算的五大核心技術是程式設計模型、海量資料分佈儲存技術、海量資料管理技術、虛擬化技術以及雲計算平臺管理技術,

但上層建築的多樣化發展有賴於底層基礎設施的穩固支援,這些技術想要實現和最佳化,首要前提就是要建立在晶片、伺服器等基礎設施上。

因此,如何構建高效全能、靈活易用且穩定可靠的底層基礎設施,是所有云計算領域的服務商都要面臨的首要問題。

這種問題在國內有更明朗的體現。以國內雲廠商為例,在最近幾年內,一個明確的訊號是,各家都在紛紛佈局雲計算底層。

例如騰訊去年成立了深圳騰訊雲,而令人意外的是,在其經營範圍一欄中,除了計算機技術服務和資訊服務等相關服務之外,居然還出現了積體電路設計、研發。

再如阿里雲在2020年放出3年投入2000億的訊息,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路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麵向未來的資料中心建設。

再比如百度,其在AI晶片研製和應用上走的要快一些。早在2011年,百度就將AI晶片應用於搜尋、影象等業務。其後,還先後推出雲計算加速晶片XPU、搭載了DuerOS對話式AI作業系統的DuerOS智慧晶片等多款AI晶片。

雲服務賽道競速,誰是雲背後的力量?

面向雲計算的英特爾技術

但英特爾仍然是絕對的領跑者。根據IDC資料,英特爾伺服器晶片佔據全球市場90%以上份額,透過其強大的晶片伺服器業務,創造了一個可信的產業基礎,解決了企業科學建模、資料分析、安全和資料壓縮等工作負載和人工負載。

在發表的文章《雲計算的未來藍圖》中,英特爾資料中心集團副總裁兼雲服務供應商集團總經理Raejeanne Skillern曾說道,“計算機就好比樂高積木,雲就是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個樂高積木連線在一起。雲服務提供商租用這些‘積木’,讓人們透過網際網路處理、傳輸、儲存資料,我幫助這些服務提供商選擇‘最適合’搭建的積木。”

在當下雲廠商的2.0競爭,是在之前提供類似“水電”基礎服務上,進行的“增值服務”,

如果連“水電供給”穩定、安全的基礎需求都不能保證,所謂的“增值服務”也只會是空中樓閣。

存量時代的雲上新命題

雲計算正在“愈發”火熱。

據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釋出的2020年全球雲計算IaaS市場追蹤資料顯示,亞馬遜的市場份額為40。8%,排名第一;微軟的市場份額為19。7%,排名第二;阿里雲的市場份額為9。5%,排名第三。

透過資料可以發現,排名前三的IaaS提供商佔據了市場的70%,優質資產聚集在頭部企業,馬太效應明顯。與2019年的排名相比,這個排名2020年並無明顯變化。

可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雲計算市場的門檻越來越高,護城河逐漸牢固。新的玩家已經很難進入巨頭建立的圍牆之內,雲計算逐漸呈現出強者恆強的局面。

雲計算已經從過去拼的你死我活的象棋時代,變為固守已有地盤,然後在根據地的基礎上不斷增長的圍棋時代。

換言之,雲計算已然從增量競爭階段轉移到存量競爭階段,雲最佳化正在成為所有云廠的核心命題。

雲的最佳化可分為軟體最佳化和硬體最佳化。

軟體最佳化可以主要分為作業系統、虛擬化、容器、應用軟體等方面的最佳化。

作業系統、虛擬化技術,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最佳化的空間已經不大。

一些已經成熟的開源軟體,比如Nginx、MySQL的最佳化,各大雲廠商都摸索出了自己的獨門秘籍。此外,就是容器的最佳化,但容器技術也正在發展階段,尚未完全成熟。

對比軟體最佳化最佳化市場的較為成熟,硬體最佳化市場卻有不同。

英特爾高階副總裁RajaM。 Koduri在之前表態稱,“全新的硬體架構每一個數量級的效能提升,軟體就能帶來兩個數量級的效能提升。”

比如基於英特爾處理器的全新亞馬遜彈性計算雲實例針對高效能及通用計算進行了最佳化,能夠在AWS雲中執行英特爾提供支援的基礎設施時,為客戶提供更高靈活性和更多選擇。

當下,底層軟體已經非常成熟,最佳化空間不大的背景下,要取得明顯的效果,就必須依靠硬體最佳化。

說到硬體最佳化,更為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充套件平臺。

第三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充套件處理器能夠為網路、資料分析、高效能計算、人工智慧、資料庫、加密和其他計算密集型工作負載提供強大動力,從而有助於提高總體績效。

同時,英特爾特殊的端到端體系架構為時延敏感的新興工作負載(如資料庫、5G、邊緣、AI、微服務等)提供了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高的一致性。

雲廠商和企業可以利用第三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充套件平臺將更多的應用整合到效能更高的伺服器上,來最佳化空間、功耗、散熱和維護成本,從而實現改善總體擁有成本的目的。

幾個例子是,京東雲在英特爾C5000X-PL上研發了自主的智慧網絡卡,並基於英特爾至強可擴充套件處理器,推出了最新一代裸金屬雲主機——京剛裸金屬雲主機,提供了出色效能、分鐘級一鍵交付、無縫整合雲產品和統一管理等特性,能夠出色支撐效能敏感型以及對於資料安全和隱私要求較高的應用。

再比如,金山雲也同樣基於全新英特爾至強處理器推出第三代雲伺服器,整體效能較上一代產品大幅提升40%,最高睿頻可達4。2GHz,最大網路收發包能力達到200萬PPS,可為使用者提供速度更快、網路更穩定和儲存更高效的計算服務。

從技術層面來看,在基於英特爾至強可擴充套件平臺構建的基礎設施上,搭配使用英特爾傲騰持久記憶體200系列,也有助於企業快速預置虛擬機器,改善基礎設施的敏捷性和可擴充套件性,從而提高負載均衡、峰值工作負載管理、測試開發和系統維護的配置靈活性。

一個例子是,騰訊雲就牽手英特爾,以全新的儲存引擎設計和英特爾傲騰持久記憶體重構和最佳化騰訊雲的極速型固態盤CBS產品,並重構資料落盤方案。新方案可以以更佳的頻寬、更低的時延和更高的每秒讀寫次數,為效能密集型使用者業務場景提供極速雲端儲存體驗。

此外,英特爾傲騰也更助力火山引擎打造了全新的資料庫儲存引擎——TerarkKV,使得TerarkKV能夠更好地控制成本,同時應對每秒數千萬次且時延在毫秒級的客戶查詢需求,加速業務增長與創新。

雲服務賽道競速,誰是雲背後的力量?

TerarkKV 在不同 Value 長度下的吞吐量和 QPS 測試結果

據英特爾官方資料顯示,英特爾傲騰持久記憶體交付以來,截止2020年6月,有超過270項生產交易達成POC到銷售的轉化率近85%,《財富》500強中有200多家企業進行了英特爾傲騰持久記憶體的POC或部署。

或者可以說,

英特爾的硬體最佳化能力將會對雲最佳化帶來根本性變革,而這種變革給雲廠商以及其它企業帶來的增量是顯而易見的。

英特爾必將成為雲時代的必選項。

“多雲”戰略的最優解

在雲上市場,一個更明確的訊號是,多雲架構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

根據Flexera釋出的《2021年雲計算市場發展狀態報告》,受訪企業中有92%的企業採用了多雲戰略,其中,採用了混合雲戰略的企業佔比由58%上升至82%。

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混合雲和公有云是企業主要的雲應用方式。

誠然如此,每個企業和行業的需求及目標各不相同,這使得他們無法採用某種所謂的“萬能”雲戰略。甚至在企業內部,他們也無法使用不變的雲戰略來支援每一種工作負載。

另外,單雲部署需要使用者選擇特定的雲廠商,因而可能免不了被其產品與技術所束縛。加之當單雲出現宕機等故障時,將大大影響企業業務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例如國內某頭部雲廠商就曾遭遇連續數小時的故障,導致部分網站和服務系統崩潰,嚴重影響了多家網際網路企業和軟體公司的服務。

基於此,可以有效分散單點風險的混合多雲部署方式,成為了企業上雲的必然趨勢。在企業多雲戰略下,管理服務提供商(MSP)也必須做出轉型,幫助企業上雲。

因此,真正適用於所有客戶的雲戰略,應該是“多雲”的戰略。於是,有“多雲”需求的企業,開始把原有的IT工作負載遷移到適合它們棲身的雲平臺。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其中一個關鍵技術特性困擾著很多企業,就是體量和複雜度都日益增長的資料量。因為大型資料集在遠距離間傳輸時會極具挑戰性。

例如,用於分析的網路日誌資料如果要傳輸到外部進行儲存,成本將會極其高昂,並將大幅延長獲取洞察的時間。

另外,如果特定平臺技術僅由某一個雲服務提供商提供,則當您需將工作負載遷移到該環境時,可能不得不進行大量的重構和重新驗證才能使之正常工作。這會導致成本增加,還有不相容的風險。

有資料顯示,64%的受訪企業IT決策者發現,在基礎設施發生變更後,需要重構應用。

此外,當工作負載需要遷移到其他雲服務提供商時,這樣的專有環境會使遷移難度增加。加之還要考慮到大多數企業應用(如SAP、VMware、MicrosoftSQL、Oracle、Salesforce、IBMDb2等)都不具備對非x86架構的商業支援。許多主流的開源軟體元件、工具、編排和容器映象也是如此。

所以,如何能在不影響效能的同時,全面保護靜態資料,以及傳輸中的各種資料,成為了當下企業主和雲廠商最終的訴求。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雲廠商底層架構的不統一性,反而絕大多數企業應用和開源專案都是先以英特爾架構為基礎開發的。英特爾在過去十年中一直是Linux核心的重要貢獻者。

這意味著透過基於英特爾技術的雲基礎設施,無論是在本地、在某個雲服務提供商內部,還是跨多個雲服務提供商,都能實現無縫的企業工作負載遷移。簡而言之,無論何時何地,企業都可以輕鬆地以其希望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軟體。

或者可以說,在當下確定的多雲時代,英特爾正在成為企業“多雲”部署的最優解。

“軟硬結合”的雲邊協同

如上文所言,大多數企業都期望將物聯網部署至雲端,這的確可以給個人使用者帶來便捷的使用體驗,但隨著“5G開啟,萬物智聯”時代的來臨,物聯網等技術的不斷髮展、資料的不斷增加,基於雲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漸漸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

於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向邊緣計算,並將其作為雲的延伸擴充套件,以加快資料分析的速度,便於企業更快更好的做出決策。

雲服務賽道競速,誰是雲背後的力量?

英特爾釋出公有云和網際網路創新實踐案例集

雖然邊緣計算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也帶來了操作和設計的複雜性。有資料顯示,未來55%的物聯網資料將在資料來源頭附近進行處理,包括裝置端和邊緣側。

這種情況下帶來的問題就是,當所有資料傳送到雲端計算,就會在頻寬使用上面臨可擴充套件性的問題,可能需要不斷升級網路基礎設施。基於此,雲的可拓展性和敏捷性被視為尤其重要。

確實,從雲到邊緣再到本地,擁有可擴充套件架構有益於基於雲的工作負載,因為這樣企業就能根據業務需求快速調整基礎設施規模,實現降本增效的最大化。並且輕鬆而安心地將工作負載從一個環境遷移到另一個環境,可在各種工作負載上實現一致的效能。

目前,從邊緣到資料中心再到雲,都有該架構的身影。

雖然該架構廣泛應用於市場,但市面上大部分平臺架構僅在特定的雲服務提供商或有限的資料中心中可用。

但從某種程度看,英特爾打破了這個界限。

即能夠看到的是,除了英特爾本身對多個架構上的適配,它還透過長期的使用者服務,正在逐步推出面向行業的解決方案。

以第三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充套件處理器為例,其集成了人工智慧加速,同時還具備端到端的資料科學工具及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生態系統,可以幫助企業輕鬆構建和部署AI應用。

就當下來看,大多數人工智慧公司都會將自己的業務集中在與演算法密切相關的軟體和服務上,很少涉足硬體。而將軟硬體結合作為一個完整產品售賣的形式,在這個行業中還非常少見。

但這種特殊性也造就了實用性。即軟硬體一體化整合可以幫助企業減少在人工智慧應用搭建環節的投入和彎路,更快速地取得效果。

從產業佈局來看,在過去十年時間裡,英特爾從原本面向電腦或者伺服器的CPU、智慧化的FPGA晶片和自定義的ASIC晶片,到5G、物聯網、移動互聯和自動駕駛等多種解決方案,已然實現了自身華麗的轉型,構建出完整的軟硬體全線產品。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產品側的能力更延伸到對資料中心的服務。

一個客觀事實是,英特爾從軟體、晶片和平臺、封裝再到大規模製造製程技術,提供了全棧式資料中心解決方案。

比如基於獨特的端到端體系架構,英特爾為時延敏感的新興工作負載提供了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高的一致性,依託至強可擴充套件處理器內建強大AI能力,英特爾如今已經成為AI解決方案的重要基石。除此之外,英特爾目前支援超過1000個獨立ISV,擁有強大的生態構建力。

這種優勢不僅產品設計,更在供應鏈端的研磨。據瞭解,目前英特爾已經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9,000多家一級供應商。

“客戶成功了,英特爾才會成功”,這是一句在英特爾內部流傳甚廣的金科玉律。對於當下的英特爾而言,不斷進化的它,正在重新定義自己的底色。

TAG: 英特爾負載最佳化企業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