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講透“產品思維” |創創錦囊

這是長江創創的第1619

篇推送,

文末點個【在看】,讓我知道你在看。

一文講透“產品思維” |創創錦囊

數字時代,產品革新。新國潮、新標準重新構建產品的使用者觀、世界觀、價值觀,中國產品創新將迎來黃金十年。個體崛起、迴歸本真的使用者需求重構產品新框架,使用者全域性觀的思維模式也隨之重構。

元宇宙帶來構建完整世界觀的可能性,數字時代下的未來商業產品如何定義與構建?

本期創創錦囊由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創始人賈偉與大家分享產品構建的核心邏輯。

作者 | 賈偉,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創始人、董事長。

好產品,要做好“三觀”

做企業,有兩大要素:產品、品牌。

一個企業做到上億時,品牌才是真正的發力。而企業在從0到1時,一般都是產品發力。若產品沒有做到1,再怎麼做品牌、營銷、渠道都無用。

1.新一輪產品爆發到來,每一個品類都值得重做一遍

經過幾百年的工業革命到今天,產品已和80年代完全不同。產品是我們生活的工具,今天的產品,不僅有了新的資料,也注入了人們新的期待,甚至還有了元宇宙的概念。

數字新媒體時代下,產品是數字化的,產品是否符合新國潮、是否有新標準,是很重要的。世界五百強的企業,無論是做美妝還是機器人,他們最紮實的一點就是產品做得好,並將產品進行重新定義。

新一輪產品爆發到來,每一個品類都值得重做一遍。

2021年,天貓的新品釋出量超2億,這個意味著每1秒就有6。3個新款被放到天貓上。這個情況在跨境電商平臺上同樣適用。每0。02秒就有一箇中國的新品放到亞馬遜上被賣到全球。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平均每天至少給客戶做6款新品。

這一輪噴湧而出的產品爆發期的背後,是中國過去10年數字化基礎建設的厚積薄發,是新生代消費者的需求迭代,也是新供應鏈、新設計、新制造能力的升級。

另外,中國幾千年綿延不斷的文化積澱,也給予了我們獨特的文化傳承優勢。

另一方面,中國有著全球領先的科技網際網路,賦予產品更時髦的智慧表達形式,還有龐大的人口消費容量。這些因素,都為中國的產品創新提供了豐厚的沃土。

如果讓我看未來十年的商業趨勢,2020-2030年,我認為是中國產品創新的黃金10年。國家提出以內迴圈為主的雙迴圈戰略,大消費的崛起,意味著有大量的產品創新的機遇。

這些產品的共性是:中國設計、中國製造,為中國使用者量身定製。同時,這些新品還將遠銷海外,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這十年,會出現一批全新的各品類企業,比如完美日記等品牌,增長速度非常快。這兩年,醫療、汽車也是增長賽道。

2.“2020-2030”產品的新文藝復興,中國產品創新的黃金十年

中國商業美學正在崛起,產品復興與科技復興相伴相生。上一次文藝復興是在義大利,其介質是以藝術家為概念。如今,中國將會開啟以產品為介質的新文藝復興。

產品的新文藝復興,其底層邏輯是一種將藝術、哲學的追求重新構建到產品上的生活方式。中國人對美的理解,將透過讓每一個人都能用得上的產品傳遞到全世界。

美學必須要以產品為介質,影響全球。之所以美變成產品的重要介質,是因為美是第一印象。比如找物件,大家相對更容易關注長得好看的。產品亦是如此,秉著“3秒3米原則”脫穎而出,讓客戶一見鍾情。

比如將美學做到極致的化妝品品牌花西子,它能代表中國的美學標準,用美先行而物進去。它的美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美,而是加入了新國潮邏輯。你的產品是否足夠好看,不是你決定的,而是由新一代擁有全新美學新邏輯的年輕人決定的。

我們現在做的很多產品都開始有了全新的使用者驅動邏輯,企業也從B2C逐步轉向C2M(使用者反向定製),強調C端選擇權,即選擇權充分釋放給使用者。

3.修煉產品三觀,讓好產品打動人心

“產品三觀”是我透過將公司戰略和產品創新,打造出冰山模型的方法論。

如同人有三觀,

一款好產品同樣具有三觀:使用者觀、價值觀、世界觀。使用者觀決定一款產品可不可以做;價值觀決定是否能做成;世界觀決定是否能做大做強,走得更遠。

做產品就像看冰山一樣,浮於海面的是微觀層面的使用者觀;冰山的腰部,水面的部分,是中觀層面的價值觀;冰山的底部,也就是海底部分,是宏觀層面的世界觀。

使用者觀

產品要構建的第一美,叫使用者觀,絕大多數企業沒有站在使用者角度看產品,更多的是站在自己企業角度看產品。

使用者希望你用了這個產品,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企業變得更好。這跟企業想法剛好相反,當你連使用者觀都還沒構建起來,你就不會用同理心去做讓使用者變得更好的產品。因此,使用者觀的構建是所有做產品的核心。

我們的原則就是,為使用者做產品,而不是為企業做產品,難點是企業要尊重使用者的需求,構建使用者視角,洞察使用者的痛點。

作為企業,構建產品使用者觀有五個打法:構建使用者視角、打造使用者場景、拉使用者種草、打造全流程使用者體驗和服務,最終構建超級體驗。

價值觀

價值觀就是怎麼把使用者痛點變成企業價值、商業價值。怎麼讓使用者移步到收銀臺,秒買你的產品。從痛點到賣點,我認為是一個商業必須修煉的過程,這是產品三觀的價值觀。

只有構建了使用者觀,才有價值觀的邏輯。否則,你不知道使用者的痛點,痛點即難點。當你解決了痛點,痛點轉賣點就很容易。當你找到癢點、笑點、淚點、萌點轉賣點,都不容易。挖掘痛點,就會產生價值觀。

產品分為五品:作品、(工業化的)產品、商品、用品、廢品。

如果在這五個價值觀中具備四個價值,產品基本會爆。但往往一個產品只具備一個價值,不具備其他價值。比如,阿里的第一視角是商品,是從商品邏輯進入到了產品體系。抖音則是從用品邏輯進入到商品體系。

世界觀

小產品和大產品的區別,就是世界觀。比如微信、馬斯克的特斯拉和星鏈計劃,都有先進的世界觀。

大產品和小產品最大的區別,就是CEO的世界觀。有些產品沒有世界觀,就是工具型的產品,生命週期不太可能做很長。有些產品有世界觀底層構架,這就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與認知。

因此,若你想讓產品真正賣好,就得看使用者觀;若你想讓產品大賣,就得看價值觀;要想讓產品賣得長賣得好,變成全世界的好產品,企業就得有世界觀,即CEO的世界觀。

4.產品還要有“兩心”

兩心,就是慈悲心和同理心。

換句話說,

使用者觀,就是同理心;世界觀,就是慈悲心。

數字化時代,

所有的產品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1.個體崛起

因需而生,使用者成為新物種

產品要有自己的框架。不管是什麼行業,都離不開使用者。

由於網際網路的興起,使用者變革擁有了最先進的資訊。《烏合之眾》講述了工業、農業時代,甚至再往前一些時代中,大家會因為某幾個人左右自己的行為和判斷標準,這就是因為大家資訊的獲取速度和資訊同頻邏輯不一致。

而如今,個體崛起,“我更專業”、“我更自我”、“我更喜歡”才是標準。

a.“我更專業”,體現在企業要專業,才能與消費者同步。

b.“我更自我”,最重要的是我比其他人更瞭解自己,所以才會自我。

c.“我更喜歡”,會出現小眾、多元的群體和內容,他們不會因為廣告主推廣就被吸引,而是“環境不一樣、喜歡不一樣、認同不一樣”。

比如在我小女兒6歲時,突然有一天讓我給她買電動牙刷,原因是她在抖音上看到了電動牙刷。她自己花了三、四個小時,在各大購物影片中檢視電動牙刷,用半小時給我講解了電動牙刷的功能和賣點。同時,我女兒透過在抖音上看醫生的評價總結了刷牙技巧,並建議購買有上下電機的電動牙刷。

關於牙刷,我女兒總結了六個方案邏輯:第一,更健康;第二,更方便;第三,更好看,第四,生活方式;第五,適用於小孩;第六,更便宜。

如今的資訊可以讓小孩在短時間內、多維度獲取專業知識,底層就是她懂自己,她極大的痛點是由需求導致的。

今天的消費者一旦比企業懂得多、更瞭解自己且知道自己想要的時候,企業是很危險的。因此,如今使用者是新物主,一旦有使用者出現,就需要新的產品和新的美學。

55°杯子當時爆火,就是因為其抓住了使用者痛點。由於中國人喜歡喝熱水,容易導致食道反覆燙壞,易得食道癌。同時,我女兒喝水被燙後,我從對待自己閨女的同理心,發展到在醫院看到更多被燙傷的孩子而產生的慈悲心,就做了這款能降溫的杯子,並起了slogan“送你一杯子,暖你一輩子”。在做這款杯子的時候,我們請來了很多人去倒100度開水,將杯子搖十下就變成了溫水,並起了slogan“杯子搖起來,世界嗨翻天”。

再比如海底撈,他們發現了巨大的人群——“懶宅者”,他們想吃火鍋,但一個人去吃火鍋會覺得孤獨,且懶得去店面排隊。於是,作為專注於線下服務的公司,海底撈為解決這個族群一人吃火鍋的問題,設計了自嗨鍋的產品。

由於這群“懶宅”的人,可能沒有廚房,也懶得燒熱水且不喝熱水,於是在自嗨鍋中加入了涼水,也可以自熱,做好一頓熱騰騰的火鍋,這一下子就成為了海底撈的爆款產品。

再比如,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是服務。早在12年前,海底撈發現門店的排隊人雖多,但浪費時間。為了解決店面快速翻檯的問題,我們提議縮小廚房空間,設定更多桌子,而廚房則改為自動裝置,形成今天的海底撈智慧餐廳。

海底撈你學不會的有兩層,一層是企業的使用者觀,一層是企業對員工的照顧,反向是對使用者的照顧。

企業一旦建立了使用者觀,其第一反應就是為使用者考慮,因為使用者的好體驗是企業第一增長邏輯,使用者體驗好,就會增加購買。

2.迴歸本真,產品的高階狀態是直指人心

比如元氣森林,抓住了女生怕甜、對身體不好的痛點,打出“零糖、零卡、零脂”的健康概念。新國潮,亦是如此。

迴歸本真,就是迴歸簡單、迴歸品質、迴歸綠色,底層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我們曾給戴爾做伺服器的設計,戴爾給出的“power(強大)”這個詞,三個公司一起提案,中美對該詞的解釋完全不同。

美國人強調個人英雄主義,“強大”一詞表現在悍馬車、原子彈、變形金剛等人造力的強大。而中國人強調天人合一,“強大”一詞表現在喜馬拉雅山、黃河、地震、海嘯等自然力量的強大。

若你要做簡單、品質、綠色產品,就得去思考東方文化與中國底層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不懂這些底層理念,做出來的產品就不容易賣,這就是難點。

迴歸的本質,就是迴歸文化,即不同地域產生的不同民族間的差異。若你想做新國潮品牌,必須要有共情,以及對生活方式、新式美的理解。

比如我之前曾為老舍茶館打造的新蓋碗,他們想做“四季蓋碗”,春天喝綠茶,秋天喝紅茶,每個季節一種蓋碗,一種茶。帶著這個需求,我發現,蓋為天、碗為人,託為地,蓋碗是和合哲學,天地人和。我希望打造中國最有意境美的蓋碗茶——喝茶而觀自在。

當我用蓋碗時,發現曼妙的茶漂在蓋碗的碗麵,似乎也讀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就像《觀自在》中描寫的一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春天的蓋碗是什麼樣的?中國人之所以喜歡霧裡看花,是因為霧中花更靈動、更有朦朧之美,像蓋著頭的新娘一樣。中國人還喜歡窗內看窗外之花,窗中花,畫中境,自在於心。

於是,我開始尋找中式的窗花,移步看景,在窗花中尋找自然世界裡的百花。當我蓋起蓋碗時,特別喜歡蓋碗的碗香。為了能讓蓋子表達霧裡看花,我將窗花的紋樣也做到了蓋子上,當水蒸氣上來時,花隨之綻放。

為了表達秋天的一彎冷月,我借用中國人最喜歡的水中望月,將一輪明月藏在了碗底。在泡茶時,你看到是月嗎?看到是茶嗎?你看到是自己內心世界,看到的是自己人生,我們的生活也是很無常的,或月缺,或月圓,生命因為不完美而變得如此完美。

為了表達夏天的涼風,我借用夏風襲來、柳枝盪漾的感覺,將涼風設計到了蓋碗的兩側,柳枝藏到了碗身上,透過玲瓏瓷的工藝,迎著光,也就看到了搖曳不息的柳枝。

為了表達冬日的雪,我回憶起小學六年級畢業拉著初戀在雪中撒歡,留下雪地的腳印。於是,我用茶漬記錄生命的軌跡。每一個人生命最重要的是記錄下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交替變得很美麗。而生命的輪迴,就是四季的輪迴。

形轉意,意轉境,境轉神,神轉性,這就是意境之美。形體是為意境做準備,意境是為神韻做準備,神韻是為了回到生命的本性的做準備的。中國美學是生命美學,如空谷幽蘭,不為你開,不為它開,只為自己開。

這是一段移情之美,即將自然美學移到場景共情,甚至產生共情。一旦產生共情,產品自然就爆了。當你進入到共情,就需要知道一個底層邏輯,即用你柔軟的生命底線去撫摸自然。

做產品,就是將你的情給了這個產品,產品給了使用者,使用者感受到了情又反饋給你,這就形成了情感的流動。

當隨著音樂、畫面與講述,你的情感會在四季中流動,就像你愛上個人、音樂、畫面一樣。當你的產品成果、技術很好,但沒有情和景,就不可傳播、不可感動、不可共情。

產品的高階狀態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直指人心”,即明自己的心,見自己的性。好的產品,一定是感動著自己。

比如日本的無印良品,我在日本看到它的一個產品,大盒子上有根繩,我下意識拉了這根繩,馬上感覺背後來了一陣風和音樂,讓我感受到,在安靜的竹林中,風來竹葉飄,礁石成林,音樂是風的聲音。現在,它又用了新的邏輯,轉起來就像風扇一樣吹到了臉上,放著風吹到臉上的音樂。

再比如Chocolate手機,就像自然的絲滑之美表達德芙巧克力一樣,透過怡情給其共情。

3.萬物皆可數字,所有的產品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如果讓我定義產品,產品只有兩種,一個是更早時候的功能型產品,一個是新時代的社交型的數字產品。

比如話筒,不能留住我的聲音,就是功能型產品。如果話筒可以留存聲音,也可以和朋友一起K歌,就是社交型的數字產品。

未來我們進入的是智慧商業,必然有大量數字產品以及資料流動。比如目前我們能想象到的,最大的數字交往是微信,數字表達是抖音,數字消費是阿里,數字智慧產品是蘋果手機。

比如海底撈數字餐廳就是海底撈的數字產品,整個後廚中所有的配菜全部都被數字化,甚至配菜都是智慧配料。

再比如海爾支援的某創業公司做了數字烤箱,烤箱是烘培文化,烘培是為了分享的。女性透過烘培,想表達自己的生活情調、美的生活。

為此,我們在烤箱中裝置攝像頭,烤箱成為美食直播間,女性成為直播達人。於是,功能型的烤箱升級成為了社交型的數字產品。

因此,

萬物皆可數字,所有的產品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再比如,今天的床已經不是你所熟悉的床。曾經的床主要功能是睡覺,今天的床分為睡前、睡中、睡後多種場景。我們也幫助客戶慕思打造了智慧床。

睡前,大家會刷抖音、聽音樂,半躺著的姿勢最舒服。睡後,我們需要監測父母的體重特徵、是否打鼾、翻身次數等。因此,他們做了全新的品牌V6,整個店裡所有的產品到品牌終端都改為數字化。

如何站在使用者視角,打造產品?

若你沒有數字和文化邏輯,理解力不夠,就需要站在使用者視角找到痛點共鳴,打造出現象級產品。

前面我們分別針對每一個部分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下面我們可以透過三個極簡模式來系統開展產品創新打造。

構建使用者全域性觀的思維模式:鏈條模式、羅盤模式以及漣漪模式。

1.鏈條模式

第一,構建使用者視角。

無論做什麼,首先都需要從使用者視角出發。要先做出好產品,我們必須回到使用者視角。使用者視角是以使用者利益為第一點,讓使用者決策。只有擁有使用者視角,才能看到使用者場景。

第二,構建使用者場景。

比如在廣場上,我父親看不到產品,但我母親用女性視角看到跳廣場舞的視覺。當你沒有使用者視角,你就會看不到使用者場景,更別說情景了。

因此,只有當你有了使用者視角,才能看到使用者場景。當你看到使用者場景,才能看到使用者痛點。

第三,使用者共創。

使用者共創,不是讓使用者幫你設計解決方案,而是找到使用者真正的痛點。無場景,無痛點。

比如洛可可曾經幫助科大訊飛打造的曉譯翻譯機,抓住了跨國交流、留學進修的高頻場景和需求,將原來的語言翻譯軟體做成硬體,快速、準確地實現中英口語間的即時互譯,助力科大訊飛實現從To B到 To C市場的拓展與嘗試。

只有轉換使用者視角,在使用者場景裡挖掘使用者需求,才有資格拉進使用者共創。

當你的產品不剛需、不高頻、不海量,可能是你沒找到剛需、高頻、海量的場景。

第四,使用者服務。

當我們找到痛點,就能找到整個使用者的服務流程,即找到商業模式。

第五,使用者體驗。

使用者服務是解決痛點,直面問題就是使用者體驗。當你找到一個好問題時,問題比解決方案更重要。

2.羅盤模式

所謂的羅盤模式,指的是上述的五個模組(使用者視角、使用者場景、使用者共創、使用者服務、使用者體驗)的隨意旋轉。相對於鏈條模式的線性邏輯,羅盤模式更加靈活——產品打造不一定是從“使用者視角”進入,可以從“使用者場景”入手,或從“使用者共創”模組進入,先找到使用者聊。

比如有個男同學為了改變女性,設計一款“姨媽鞋”,當女性來大姨媽時,穿上鞋就不會痛經了。

可惜,他沒考慮到這三個層次:其一,不是所有女生都會痛經;其二,痛經不是持久狀態,主要發生在第一天;其三,他以為只有他一個解決方案。

其實,這就是隻解決了功能型問題,並沒解決更底層的問題。所以,我們更需要知道使用者最底層的痛點,從而進行使用者共創。

總結來說,

做產品有三個方法:

第一,將自己變成眾生,(內修)讓自己成為老人、孩子、兄弟,產生同理心,就是我即所有人。

第二,使用者共創,與使用者深入聊,挖掘出最底層的痛點。

第三,透過大資料分析。

3.漣漪模式

漣漪模式,形容被風吹起的水面波紋,應用到這裡是指這五個模組之間相互關聯,一環套著一環。就像投石到水中,水面便會蕩起波紋,一層層向外擴散。幾個模組之間相互糾纏,相互成就。

以上是構建使用者觀的三個系統思維模式,它們之中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無論採用哪一種模式,只要你能夠真正融會貫通,都可以有所收穫。

上述部分是比較完整的使用者觀的闡述。使用者觀更多解決的是使用者層的問題,而價值觀並不是使用者層,而是產品的多元層。

剛才也提到,從價值觀分析,產品有五個層面的價值:

第一,“作品”價值,對應創作者的價值。

喬布斯和你最大的區別是,他想做一個作品,而你想做的是一個好賣的商品。因此,創業者要像藝術家一樣,把你的產品看作是自己的一個作品,這是創始人和團隊層的價值。

第二,“產品”價值,對應生產者的價值。

在工業時代,是否可大量生產,並且實現低成本、高質量、高性價比,這就是產品的價值。往往設計師都特別注重作品價值,但設計師若不懂產業規則,就無法做出產品價值。

第三,“商品”價值,對應商業的價值。

產品在經歷作品、產品階段後,是否可以流通,透過品牌、渠道、零售等,產生流通價值。

第四,“用品”價值,對應使用者的價值,指的是這件商品是否能被海量使用者所使用,所喜愛。

第五,“廢品”價值,對應社會的價值。

商品在自己生命週期的最後階段,是否可以透過類似碳中和的方式,回饋社會。

比如阿里是從商品體系進到了產品體系,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再比如抖音,是從用品體系進到了商品體系。幾乎每家公司的底層商業邏輯、做產品的系統是不一樣的,大家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絕大多數企業是從商品邏輯切入的。

概括一下,從作品價值、產品價值、商品價值到用品價值,再到廢品價值,這是一個產品的生命週期和價值鏈條。

4.世界觀

冰山下面,就是產品的世界觀。宏大的世界觀常見於小說、影視或者遊戲中,宏觀的視角,加上創造性的聯想,以上帝視角構建規則,在人文與科技中游走。

現在商業中,也不乏世界觀的構建者。比如,喬布斯構建了萬物互聯的世界觀,馬斯克構建了新技術世界觀。

在世界觀構建上,我也分享一下過去一年來我的實踐與探索。

去年開始,我基於元宇宙概念和潮流藝術創作了一個IP,“如花在野”。

在如花世界觀中,有三個世界,我給了個概念叫“如花三生”,“本生”,即我們生活的世界,現實世界;“野生”,即理念世界;還有“元生”,即元宇宙數字世界。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會有約束,但在理念世界,我們可以在意識層面進行全新世界的探索。今天的元生世界還給了我們一種可能性,即用AI創造AI,用數字化構建出數字場景。在現實世界中我們無法完成的事情,可以在“元生”中完成。

基於這個認知體系,我們開始構建如花世界觀,包括:打造首個元宇宙IP“如花在野”;用水母智慧透過AI技術智慧生成百萬級如花NFT通證;構建如花藝術館,打造如花分散式元宇宙場景;以及構建如花元宇宙社群,打造現實和虛擬結合的新生態。

在元宇宙世界裡,想象力者、創造者為大,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建立自己的世界觀。

以前,我們在造物,在元宇宙,我們在創造一個個分散式的平行世界觀。

總結

在產品三觀中,最重要的是使用者觀,即站在使用者視角,挖掘需求和痛點;第二是價值觀;第三是世界觀。

產品的高階狀態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直指人心”,即明自己的心,見自己的性。

今天,元宇宙給了我們構建完整世界觀的可能性,未來的商業可能就在其中,好比孩子們在遊戲中買裝備,這就是元宇宙的消費方式,我認為人類的出路,是構建數字世界,並把自己變成數字生活的人。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長江創創社群立場。

看完了, 點個“ 在看 ”

TAG: 使用者產品痛點世界觀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