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分析知乎財報。聊聊以下幾點問題:

知乎主要靠什麼賺錢,知乎的收入來源

知乎在商業化方面做了那些探索?

知乎的產品規劃

玩過知乎的朋友,一定看到過以下短句:

“謝邀”

“人在美國,剛下飛機”

“圈內熟人太多,利益相關,匿了。”

在知乎回答中,你可能會遇到同一個答主,時而化身烏克蘭戰地記者,時而化身海外留學的海歸,時而化身百萬富翁,時而化身理科狀元。越來越多的人在知乎上“編故事”,以至於提到知乎的時候,部分使用者的反應就是:“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知乎也被部分使用者戲稱為“編乎”。

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一、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喜歡在知乎上"造人設,編故事"?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早期的知乎:

在知乎創立之初,沒有著急的去做商業化探索,而是專注於做內容,首先設定了一個封閉的,只能透過邀請進入的社群,透過

邀請註冊機制

招募了一批種子創作者入駐,他們大多來自於創始團隊的朋友或是同事,大家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社群裡面自問自答,交流經驗。

憑藉這些使用者,在40天的時間內創作出了8k個問題和2w個回答。也正是因為透過邀請註冊制,沉澱出來了高質量的問答內容,這些知識後續被廣泛的分享、傳播,也為知乎塑造了一個專業、嚴肅的品牌形象。

知乎的創始人CEO周源時常用建設城市的思維去看待知乎的發展,在堅持邀請註冊制度兩年後,知乎的使用者增長開始遭遇到瓶頸,小而美的精英社群氛圍固然好,但是“精英”畢竟是少數人。周源把當時的知乎比作“一個人口基數停止增長的城市”。

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知乎CEO周源在知乎發表的看法

所以知乎後續解除了封閉的邀請註冊制度,改為向公眾開放。得益於之前的內容沉澱,使用者數量快速從40萬增加至400萬,

隨著使用者群體的大眾化,知乎的內容也開始娛樂化起來

原本小而美的社群,開始變得魚龍混雜,原本嚴肅、認真的氛圍被稀釋。平臺上的內容質量也開始有所下降,這也讓很多頭部大V心生不滿,甚至離開平臺。

二、知乎的收入構成分析-廣告收入

2022年3月14日,知乎公佈了公司2021 年第四季度和財年財務業績。

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資料來源:知乎財報

從圖表來看,知乎歷年收入大頭還是在廣告收益上,2021年達到了11。6億元人民幣。

線上廣告,作為一種成熟的、經過驗證的商業模式,也是知乎從工具型社群轉變為平臺後,首先採取的商業化手段。

知乎的廣告種類眾多,並且經過最佳化改版,將廣告融合到問答的資訊流中,使用者不仔細觀察還真不好察覺這是一個普通問答還是一個廣告。根據知乎效果營銷平臺描述,平臺內部提供了兩款工具:分別是Ad Story組合器和Ad Story加速器,前者用於工具化的搭建廣告內容,幫助廣告主快速搭建廣告內容。後者透過將已有的知乎內容進行加速曝光。

知乎廣告外掛,來源:知乎效果營銷平臺

看似正常的一個問答,點進去之後你會發現開頭、中間,結尾都會植入廣告外掛

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透過將廣告混合在資訊流中,並且採用和資訊流問答相同的原生樣式,透過這些,考慮“使用者體驗”的產品設計,不難發現,知乎想要儘量平衡內容質量和商業化,畢竟使用者才是平臺賴以生存的根本。

三、知乎的收入構成分析-付費會員收入

作為一個內容平臺,知乎連線的是內容生產者和內容消費者。知識付費本質是把知識產品化,並且透過商業模式,傳遞價值,實現平臺盈利。

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付費主要來自知乎的鹽選會員。在一個問題的答案中,開放部分內容供使用者預覽,如果要檢視全部內容,則需要開通會員。這個機制合理合法,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現在的鹽選專欄充斥著大量的網文、小說,和早期的專業、乾貨、嚴謹等形象有點背道而馳的感覺,還是迴歸到問題的本質,商業化和內容社群或許真的很難需求一個平衡點,這種現象或許也是知乎在商業化道路上的妥協之舉。

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在開通鹽選會員的引導頁面卡片上有一行字:最低0。3元/天開通會員,檢視完整內容。

這是一種引導使用者付費的設計,相對於一個月最低9元,一年最低109元的宣傳,0。3元每天的設計引導,更容易讓使用者付費。

因為作為使用者,我們都存在一種 “比例偏見”的心理。

什麼是比例偏見?指的是本該考慮數值的變化,但是消費者對比例的變化更加敏感。

舉個栗子:

假如你是一位電器城的老闆,策劃了活動,購滿1000元的電器,就送100元耳機一副。

你以為割肉給使用者好處,但實際上並沒有達到你的預期效果,怎麼辦呢?改變模式,改成購滿1000元,加1元換購價值100元的耳機一副。顧客會覺得很划算?為什麼?這種方式給人一種錯覺,好像是用1元買到了價值100元的商品。槓桿為100倍。

第二個栗子:

當年噹噹與京東在圖書領域大打價格戰,噹噹採取“打折”的策略,圖書都是直接6折甚至5折,而京東則採取“滿減”策略,給客戶大量發放299-100的券。其實算下來,噹噹的優惠更划算也更實在,但京東就是抓住了消費者比例偏見的心理,最終打贏了這場圖書價格戰。

在促銷的時候價格低的商品可以用打折的方式,可以讓消費者感到更多的優惠感;而價格高的商品可以用降價的方式讓消費者感到優惠;也就是

價格低的時候講比例,價格高的時候講數值。

四、知乎的收入構成分析-商業化內容解決方案收入

2020年到2021年,知乎的商業內容解決方案收入增速達600%。這裡的商業化解決方案主要是指知乎的產品“知+”。

知+是為需要推廣的廣告主找到合適的內容創作者。

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想打廣告,我可以把我平臺的創作者提供給你,按需定製軟文。

解決方案包含三種模式:

1、知+互選

2、知+自選

3、知任務

這裡分別解釋一下,知+互選,指的是透過修改知乎內容平臺

已有的優質內容

,創作者透過接單的方式,植入廣告主的小卡片,轉換成具備商業價值的內容。合作到期後,卡片自動失效。

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知+自選指的是從0到1的創作。創作者可自由選擇在回答/文章中插入相關的產品卡片,根據讀者點選卡片的情況,獲得相應收益。也就是創作者再分享乾貨的同時可以獲得可觀收益。

而第三種:知任務為平臺接單的模式。廣告主可以在平臺釋出推廣訂單,創作者按照要求進行軟文編寫,變現。

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我參與過幾次,按照平臺點選量計算付費。

總的來說,知乎的商業化內容解決方案的功能挺多的,核心就是在內容中插入營銷卡片,創作者按照點選量/下載量獲取收益,給我的感受是,一旦涉及到利益,創作就容易變味。創作者可能為了獲取更高收益,無論是產品評測或是真實體驗可能都不會那麼客觀、中立,更多的是想要促進成交,以此獲利。

使用者滿心歡喜以為找到的乾貨,看到最後發現是一篇推廣軟文,長此以往,平臺的口碑也會慢慢下滑。這種商業化的手段,最容易傷害到一部分核心使用者,有可能會造成部分

核心使用者

的流失。(這裡的核心使用者是指對平臺忠誠度高,作為知乎這個線上內容社群的核心,能夠產生平臺價值,反哺平臺,幫助平臺實現盈利的創作者)。

五、知乎的產品規劃

知乎的CEO 周源,在36 氪 WISE2021 新經濟之王峰會上發表題為《「

獲得感

」是內容行業發展的最大公約數》的主旨演講。

“獲得感代表了使用者對優質知識的渴望,擁有極強的價值勢能”。——-知乎CEO周源

戰略層:獲得感戰略

按照使用者體驗五要素,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感知層。來理解知乎,在產品規劃的戰略層面,知乎打的是“獲得感”戰略。

什麼叫獲得感呢?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表示獲取某種利益後的滿足感”。獲得感是一種感受,而且是讓人滿足的感受,在生活中,所有的感受都基於特定場景而產生的,那麼我們在什麼場景下會有這種感覺呢?

出去散步,路過商店,買了一張刮刮樂,一下中了200元;玩俄羅斯方塊隊時候,堆積到最高點,馬上要結束的時候,來了一個期望的方塊,一下子消除了一大半方塊;請朋友吃火鍋,火鍋店免單等等。。。這是我第一次理解獲得感這個詞時,想到的。或許並不準確。對於知乎來說,獲得感的定義,應該有更深刻的含義。

當用戶帶著問題開啟知乎時,為使用者提供專業的、嚴謹的不同維度的見解、經驗、心得。解決使用者的疑慮,

給予使用者確定性滿足

,是知乎想要做到的戰略目標。用更文藝一點都說法是什麼呢?

我剛好需要,而你剛好有

“。這便是知乎打造的理想氛圍。

同時,知乎也把獲得感定義為衡量優質內容價值的標尺。判斷創作者提供的內容是否優質,可以從以下三個特徵綜合考量,一是開闊眼界,優質的內容往往是能補充閱讀者的空白的,能夠拓寬閱讀者的認知邊界;二是答疑解惑,能夠對於關鍵性問題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每個人能透過事實經驗解決遇到的問題都是有限的,透過學習他人的經驗、思路見解也是高效解決問題的辦法;三是同理心,優質的內容不僅能解決問題,提高眼界,還讓讀者感同身受,使之進行延伸思考。

範圍層:從小眾社群走向大眾化

如果企業的戰略目標是:“飽腹”,也就是讓人吃飽肚子。那麼在範圍層需要定義,為了讓人吃飽肚子,我們需要提供的服務範圍,是提供中餐、西餐、還是日料?也就是說,為了滿足戰略目標需要,產品需要定義那些是該做的,那些是不該做的,也就是確定產品的邊界。

再舉個例子,戰略目標就像黑夜裡遠方的一盞燈,明確企業前進的方向,儘管到達目的地的方式多樣,在範圍層就需要根據外接環境和已有的資源,確認具體使用的交通方式範圍。

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從2016年開始,知乎就不斷的在探索商業化,知識付費、電商帶貨、影片。。。

所有的商業化動作,都是基於建立的競爭壁壘:

內容資產

之上的。

希望知乎在後續的迭代中,能在社群內容和商業化上更好的做好平衡。持續增強使用者的獲得感!!!

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你是怎麼理解資料中臺的?聊聊底層架構邏輯

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有贊團隊:SaaS公司的系統穩定與安全機制,附Saas研報

知乎:1.03億月活使用者,獲得感戰略下的內容質量和商業化佈局難平衡

騰訊開源運維 PaaS 平臺

TAG: 知乎使用者內容平臺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