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小米高調造車,海信卻在低調“修路”

目前,隨著智慧汽車越來越火熱,傳統車企在轉型,造車新勢力在加速,新企業比如華為、小米等都在跑步入場,大家都想成為智慧汽車的領軍者,開啟另一個萬億新賽道。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任何汽車行駛的基礎其實是交通環境,再好的汽車,如果沒有好的交通環境,也是白搭。

根據2月18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資訊中心大資料發展部、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等權威機構釋出的《2021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2021年全國50個主要城市中有60%的城市內路網高峰行程延時指數上升,24%的城市基本持平,16%的城市擁堵下降。

可見,隨著汽車越來越多,道路擁堵情況其實是越來越嚴重的,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辦法來解決,隨著汽車再增多,未來就算汽車零百加速再快,續航再長,一樣是堵在路上束手無策。

華為、小米高調造車,海信卻在低調“修路”

不過從這份報告,我們也看到一個好現象,那就是有16%的城市(8座城市)擁堵是下降的。

而更有意思的是,這8座擁堵下降的城市中,有5座城市(超過60%的比例)之所以擁堵下降,是因為海信參與了智慧交通的建設,這5座城市分別是西安、昆明、蘭州、銀川、貴陽。

如果我們將時間再拉長一點,綜合2017-2021年度的《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海信已經幫助19座城市登上“緩堵”榜單,更是連續5年佔據城市緩解擁堵TOP10榜單的半壁江山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海信是如何讓這些城市的擁堵下降的?採用了哪些黑科技,或者說高科技?

其實這個問題,用海信集團公司高階副總裁陳維強的話就比較好回答,他是這樣說的:“技術產品是我們的‘鐵飯碗’,也是唯一的訣竅。”

海信在1998年,就進入了智慧交通領域,立志做出有“中國特色“,”中國演算法“的智慧交通系統。

華為、小米高調造車,海信卻在低調“修路”

而從0到1,再從1到100,這個過程有多艱難,相信不用我多說,特別是在90年代,大家都懂的。而過去的24年間,海信只幹了一件事,那就是因地制宜的研發適合中國交通的技術和產品。

而從最初的具體的路線來看,體現在兩個產品上,一個是訊號控制系統,這是整個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的核心;另一個公共智慧交通系統。

不過到了2019年時,海信更進一步,推出了被外界譽為“國內智慧交通領域最懂交警業務的人工智慧系統。”,也就是海信“交管雲腦”產品。

華為、小米高調造車,海信卻在低調“修路”

在有了這個產品之後,海信將訊號控制、公共智慧交通、AI演算法、大資料等全部整合了進來,提出了圍繞自適應、擁堵、行人、優先等6個主題在內的40種控制策略,基本上覆蓋了城市訊號控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有了真正的 “中國演算法”。

再利用這個雲腦,進行城市級交通分析、問題診斷,快速精準制定治堵策略,改善城市擁堵情況,助力城市“緩堵”,節約居民出行時間的同時,也為國家節能減排。

智慧交通不靠吹牛,資料最能說明問題,截止至目前,海信智慧交通產品和解決方案已應用於全國169個城市,在全國39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中,有高達90%的城市(超過36個城市)在使用海信智慧交通,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更是在青島上合峰會、武漢軍運會、北京冬奧會等重大賽事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圓滿完成賽會的保障任務。

華為、小米高調造車,海信卻在低調“修路”

正如最前面所言,現在眾多的科技企業都在高調造車,想要造出更智慧、更環保的汽車,更強大的汽車。

但是再智慧的車,沒有通暢的交通,也無用武之地,所以低調修路的海信,讓汽車跑得又快又穩的海信,更值得大家敬佩,你覺得呢?

TAG: 海信城市智慧擁堵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