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實踐心得|咚寶魚技能提升

精益管理簡介

1908年,福特汽車發明了T型車。1913年,福特汽車建成第一條流水線。1914年,福特公司1萬3千名工人年產26。7萬輛汽車。同期,美國其餘299家工廠的66萬工人僅生產了28。6萬輛汽車。相比而言,福特公司的人均效率是其他公司的47倍。當時,福特公司給世界帶來的不僅僅是汽車,還有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福特生產方式。福特生產方式是基於流水線的大批次生產方式,彼得·德魯克在《公司的概念》中對這種方式做出了總結。如此大的效率提升,本身就是一種革命。福特生產方式帶來了生產力的急劇提升,進而形成規模效應。一方面,規模效應讓已有的科技產品成本與售價驟降,讓更多使用者享用;另一方面,大量的產品相當於為新科技的創生提供了創新的基本。

1935年,豐田紡織廠造出了第一臺汽車。1937年,豐田成立汽車製造廠。1945年,麥克阿瑟將軍告訴日本人,日本製造業的生產效率只有美國製造業的1/8。隨後,豐田汽車的大野耐一多次訪問底特律。1950年,豐田公司的豐田英二到福特汽車公司考察學習,回到日本後與大野耐一著手改進豐田汽車當時的生產方式。1962年,豐田生產方式(TPS)被正式命名。1982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人均利潤1400美元,而豐田汽車公司的人均利潤是14000美元,豐田正好是通用的10倍。2005年,豐田汽車營業收入達到1726億美元,歷史性超過福特汽車。2008年,豐田汽車營業收入超越通用汽車,成為汽車行業排名第一的公司,並持續至今。

豐田是怎麼做到的?198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批學者力圖破解日本汽車業快速增長的秘密,開始系統的研究豐田公司的生產方式。

1990年,精益生產開山之作,詹姆斯等人創作的《改變世界的機器》出版,將豐田生產方式提煉為精益生產方式

。此後,精益生產方式逐漸傳播開來,在工業領域廣泛應用。所以,總的來說,精益生產方式的形成過程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精益管理實踐心得|咚寶魚技能提升

上面四個階段簡要說明如下:

大規模批次生產階段是指20世紀初,從福特汽車公司創立第一條汽車生產流水線開始,它是實現工業化生產的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豐田公司開始多品種,小批次地生產汽車。隨著日本汽車製造商大規模在海外設廠,日本豐田公司高質量,低消耗的生產方式傳播到了美國;

198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啟了“國際汽車計劃”(Intel Mobile Voltage Positioning,IMVP)研究專案,經過10年研究,提出並完善了精益生產的理論體系;

20世紀末,許多大企業將精益生產方式與本企業實際情況相結合,建立起了適合本企業需要的精益管理體系,精益管理開展延展,演變。

而精益管理源於精益生產,精益管理要求企業的各項活動都必須運用

“精益思維” (Lean Thinking)

。“精益思維”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資源投入,包括人力、裝置、資金、材料、時間和空間, 創造出儘可能多的價值,為顧客提供新產品和及時的服務。核心消除7種浪費,即生產過多的浪費、等待的浪費、搬運的浪費、過度加工的浪費、庫存的浪費、多餘動作的浪費、不合格品的浪費。在七種浪費消除的過程中,生產過程自然安全,產品的質量水平自然提升,生產的成本自然下降,產品的交付自然準時,生產效率自然提升。

世界工業史告訴我們,流水線大批次生產超越了傳統的作坊式生產方式,精益生產方式超越了流水線大批次生產方式。縱觀現有生產方式,依然沒有更好的生產方式能超越精益生產方式。

現場管理—精益生產的實踐

豐田生產方式的創始人大野耐一說,一切管理源於現場,一切管理服務現場。什麼是現場,GBT 29590-2013《企業現場管理準則》給出了一個標準的定義——提供生產和服務的場所。

精益生產方式的具體實施,是最佳化生產現場裝置的佈局,最佳化現場要素的組織方法,以客戶需求價值為導向,實現價值流的順暢流動。精益生產現場與大批次生產現場的區別,主要在於透過單件流大幅削減提前期,透過拉動生產減少在製品庫存。

現場管理的結果,包括質量(Quality)、效率與效能(Efficiency & Effective)、履約(Delivery)、員工素質(People)、成本(Cost)、安全(Safety)、環保和資源利用(Environment & Resource)。在精益生產的理論中,庫存(Inventory)是最大的成本浪費。因而在某些大型製造企業裡,直接用監控在製品(WIP)庫存指標來替代成本指標。

生產現場管理,主要在於現場生產組織方式最佳化、生產要素的維持和過程質量的控制。現場生產組織方式的最佳化主要透過調整佈局來實現;要素的維持主要透過5S和目視化管理實現;過程控制主要透過生產控制來實現。現場管理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改善價值流。下面,將就這幾個方面展開研究與探討:

1. 生產組織方式

生產組織方式,是指生產現場各類資源參與生產的方式。通常情況下,生產現場裝置有

功能型佈局

流程型佈局

兩種方式。

在功能型佈局的工廠中,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裝置會放在一起,以便管理與維護。由於實際的生產是存在一定的順序的,一組工序若是反覆穿插用到多個裝置,將導致工廠內的物料來回搬運。這些搬運對於客戶而言毫無價值,也正是精益生產力圖消滅的七種浪費之一。

在流程型佈局的工廠中,所有的裝置按照加工流程放置。如果一組工序反覆穿插用到多個裝置,則可以設計流水線反覆經過同一裝置,或者設定多個相同功能裝置在同一流水線上。這樣,就消除了反覆來回搬運,進而節省了時間。

系統佈置設計由Richard Muther 於1961年提出,是精益佈局的經典方法。系統佈置設計方法綜合考量產品、產量、物流、場地、時間等要素之間的關係,以期獲得廠房綜合效率最佳。

2. 5S、目視化管理

5S、目視化管理是精益生產方式的基礎。實際上,TPS也是將5S放在了最前的位置。道理很簡單,如果現場放置了很多與生產無關的物品,這些物品會成為正常生產活動的障礙。無論是準時化還是自働化,都會因為障礙的存在而產生不可預期的問題。

5S的各個要素,相互之間有循序漸進的依賴關係。整理,是將現場物品區分為必要和不必要,留下必要的,處理不必要的;整頓,是給每個現場必要的物品一個固定的存放地點;清掃,是維持現場乾淨整潔狀態,確保作業結束後現場總能回到整頓後的狀態;清潔,是將前面3S標準化和制度化,以便約束和衡量人的行為;素養,是指依據清潔的標準開展第三方的檢查,督促現場養成良好習慣。

然而,5S往往會被誤讀成打掃衛生,現場日積月累的汙垢到實在看不下去了再打掃一次,但是無法維持。一個企業乾淨整潔,如果沒有整理的記錄,沒有清潔的規範,不能認定為5S。這樣的整潔規範,並不是出於生產的需要。

目視化管理,也稱視覺化管理,是利用視覺訊號快速傳遞資訊,使人及時瞭解各種物品的名稱、位置等資訊。目視化管理能夠將潛在的問題和浪費直接顯現出來,不管對工作熟悉程度如何,都能一看就懂。

全面生產維護(TPM)、形跡化管理、安全標誌、交通標識、地面劃線、閥門開關標記、貨架標籤等,都屬於目視化管理的範疇。生產現場應當儘可能用視覺化標識明確標識各個物品的名稱及狀態,以便操作人員識別,減少出錯,提高效率。

3. 生產控制

現場管理,是對現場進行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改進的活動。生產控制是實施現場管理的具體過程,主要包括分層例會、管理者標準作業等內容。分層例會的本質,是依據組織構架形成分層級的資訊系統。分層例會看板,是主持人的管理工具。

可以將一個企業整體看成是一個大的現場,某個製造工廠看成是一個小的現場,工廠裡的一條生產線、一個工位看成是更小的現場。這些現場的各類指標,應當是相互關聯的。例如,一個工位發現了具體的質量問題,多個工位全部的質量問題構成生產線的質量問題,多條生產線的質量問題構成工廠的質量問題,多個工廠的質量問題構成企業的質量問題。這些資料層層傳遞,可以反映出一個企業整體執行水平。某個工廠、生產線、工位的相關指標發生波動,則可以判定需要關注或發起改善活動。

4. 價值流分析

精益生產的核心方法,在於構建和持續改進價值流。現場管理的一切活動,無論5S還是分層例會,都是為了支援價值流的改善,所以必須要強調價值流分析活動。價值流程圖,本質仍是流程圖。與一般流程圖不同的是,價值流圖除了描述工序過程,還描述了生產過程的物流和資訊流。

透過價值流分析可以明晰公司與客戶、供應商的物流介面,可以明晰公司內部的物流路徑和物料數量,進而構建完整且精益的物流網。一旦形成完整且精益的物流網,公司就可以明確裝配業務的生產提前期、生產節拍,進而匹配客戶需求而獲得信任,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同時,可以據此選擇供應商,並要求供應商按我公司的節拍供貨,保證生產過程的高效與連續性。

精益管理實踐心得|咚寶魚技能提升

TAG: 精益現場生產生產方式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