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平:因“只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地夫”聞名,但靠作品謀生很難

今(20)日下午,成都的麓湖·A4美術館迎來了今年年末的最後兩場展覽,分別是攝影藝術家馮立的個展“Good Night”以及行為藝術家何利平的個展“最近過得咋樣?”兩場展覽將持續展出至明年3月。其中,何利平幾年前一場街頭行為藝術被網友們取名為“只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地夫”走紅網路,他還因此受邀去了馬爾地夫。

何利平:因“只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地夫”聞名,但靠作品謀生很難

何利平經典作品“只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地夫”

現場:光怪陸離與市井煙火

進入馮立的“Good Night”展覽現場前,需要先穿上塑膠鞋套,因為展場內的地板上鋪滿了彩色海洋球,外加巨大的綠色螞蟻裝置和大幅作品背景牆,整體彷彿一個遊樂園,當然,是比較適合成人參觀的那種:作品中有大量光怪陸離的畫面,主角多為真實的人,但背景、道具和動作都是經過設計、非現實的。現場還有住在美術館附近的舞蹈愛好者們載歌載舞,更是強化了展覽現場的奇觀氛圍。

何利平:因“只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地夫”聞名,但靠作品謀生很難

“Good Night”展覽現場

而另一場展覽“最近過得咋樣?”則將藝術家何利平今年上半年在社群展出過的作品《生活廣場》與新作《安全生產》合在一起共同呈現。主題用了一句親切日常的問候語,也頗符合藝術家擅長將市井生活與當代藝術結合起來的表達方式。

何利平:因“只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地夫”聞名,但靠作品謀生很難

“最近過得咋樣”展覽現場

在《生活廣場》中,何利平事先錄製好自己出演的“廣告短片”,然後透過社群聯絡了十幾家位於荊竹生活廣場的小鋪子,在這些鋪子中臨時安裝一臺他租來的電視機,迴圈播放這些影片。在今天的展覽現場,這些鋪面以大幅噴繪的形式“平面”地出現在展廳裡,配上真實的桌椅板凳,也讓人恍然有置身現場的感覺。

何利平:因“只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地夫”聞名,但靠作品謀生很難

何利平做的棒棒糖裝置

《安全生產》所呈現的,則主要是雕塑作品和室內場景:何利平在美術館戶外的露臺上放置了他新創作的一組水泥雕塑,美術館入口上方的平臺上,還有五顏六色的鋼管制成的棒棒糖裝置。

何利平:因“只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地夫”聞名,但靠作品謀生很難

“安全生產”展覽現場

他和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們一起,在展廳中搭建了一個2層樓的臨時“工棚”,模擬工人們的生活區狹小的“房間”內,傢俱電器一應俱全,當然都是經過了藝術處理和改造的——電視、沙發、馬桶、洗碗池、床鋪……“展覽的形式很生活,而生產作品的方式則很藝術。”何利平說。

回憶:6年前那個轟動一時的經典畫面

今年38歲的何利平畢業於川音成都美院的雕塑系,從2003年至今,他主要以現場藝術影像和裝置的方式進行創作。何利平很喜歡成都小街巷的煙火氣,在他心目中,“市井”就是紮根生活的藝術元素。

說起何利平的作品,最出名的無疑是那件後來被網友們取名為“只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地夫!”的行為藝術作品,至今仍在許多人心中留有深刻印象。

2015年夏天的成都,川流不息的沙灣街頭,一個穿著泳褲的男人悠然自得坐在人行道的一灘沙子上,身下墊著毛巾,手持一杯果汁,彷彿正在熱帶海島的酒店沙灘上度假的模樣。這組照片在網上一度被瘋轉,何利平也因此“出圈”,後來還受到一家旅遊網站的邀請,真的去了一趟馬爾地夫。

何利平:因“只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地夫”聞名,但靠作品謀生很難

何利平在馬爾地夫的作品

何利平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件作品的影片後來被澳大利亞的白兔美術館收藏了。回憶起六年前那場轟動一時的行為藝術,何利平說,他最初給作品定的名稱是“給我兩平方米,我會把它做成沙灘,然後靜靜地躺在上面思考人生”。

“只要心中有沙,哪兒都是馬爾地夫”這個名字是後來網友取的,但他覺得總結得很好,更能打動人心,和自己的創意也很一致,於是後來就沿用了這個名字。

出生於四川儀隴、定居成都多年的何利平,深深理解成都人對於陽光、大海、下雪的無限熱愛和渴望。“自己那段時間確實也一直在思考,想做一個可以廣泛傳播的‘事件類作品’,正好有個做策劃的朋友找我,在沙灣那邊策劃一個小型的行為藝術節。”

何利平去察看現場時發現,贊助活動的那個樓盤位於一個十字路口的旁邊,結合專案名稱他萌生了“躺在沙灘看大海”的想法。“人來人往的城市街頭,與面朝大海的海島沙灘之間,天然就有巨大的反差,把二者結合在一起,那種衝突感就很有意思。”

出名之後的一個“副產品”,就是何利平被貼上了“沙灘哥”的標籤。他雖不太情願,但後來也想通了,“藝術沒有邊界,創作也不分大小,被標籤就是大家圖個記起來方便嘛,我做好自己的作品,堅持真實的表達最重要。”

儘管已經是一位知名藝術家,何利平坦言因為行為藝術作品的創作難度和收藏難度,他至今也無法僅靠賣作品養活自己,平時也時常去做一些小型的雕塑景觀工程,多半是朋友介紹的。“總體而言還算平衡,藝術與謀生之間。”何利平說,“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每年都能穩定地賣掉一兩件作品,就很滿意了。”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攝影報道 編輯 蔣慶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TAG: 何利平作品展覽馬爾地夫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