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首個12英寸晶片廠月產已達4萬片,製程與龍頭尚有差距

文/康嘉林

編/張澤

最近兩天,半導體圈被一家名為“粵芯半導體”量產的新聞刷屏。

粵芯半導體總裁及執行長陳衛在本週廣州舉辦的一個高峰論壇上稱, 粵芯半導體目前月產能達到4萬片,而第三期、第四期專案也將於2021年年底會動工,預計在2025年,粵芯半導體月產能有望達到12萬片。

粵芯半導體於2017年底在廣州正式成立,是一家從事晶片製造的企業。AI財經社從一位半導體資深人士處獲悉,“粵芯的產能爬坡在業內算是快的。”但他也坦言,粵芯未來幾期建設面臨資金壓力;同時,2023年開始的半導體下行週期,對於粵芯也有挑戰。近兩年的全球缺芯潮給了粵芯發展良機,但粵芯與巨頭在技術上存在差距,能否穿越週期仍有待觀察。

製程與龍頭有差距,但踩在機會點上

天眼查資料顯示,廣州譽芯眾誠股權投資合夥企業目前持股30%。

粵芯雖然從事晶片製造,但與臺積電不同,粵芯半導體採用了一種名為“虛擬IDM”的模式。在業內,目前有兩種晶片生產模式,一種是像英特爾的模式,英特爾的晶片從設計、製造到封裝,都由自己搞定,叫IDM。另一種是臺積電,它為蘋果、高通等企業提供晶片生產服務,被稱為純代工。

“我理解虛擬IDM,表示它不是IDM,而起IDM作用,實際上它可能聯絡設計、製造和封裝,最終把產品全部做好再售出。因此與臺積電的代工有很大不同。”上述資深人士告訴AI財經社。

廣州首個12英寸晶片廠月產已達4萬片,製程與龍頭尚有差距

(圖/視覺中國)

起初,粵芯瞄定的行業為消費類晶片製造,後逐步進入工業電子領域,最終選擇以模擬晶片和分立器件為主要賽道,填補粵港澳大灣區在汽車電子晶片製造業的部分空白。

模擬晶片屬於積體電路子行業,與處理器、儲存器等數字晶片相對應,主要可分為電源管理晶片和訊號鏈晶片兩類。

一位晶片行業從業者向AI財經社透露,與消費類電子14nm、7nm、5nm的迭代路線不同,模擬晶片在製程上目前以40nm製程工藝為主。

在產品規劃方面,粵芯最初規劃了三期工廠建設目標,第一期以0。18微米-90奈米工藝製程為主、第二期65奈米-90奈米、第三期40奈米-55奈米。

“雖然粵芯在技術、製程工藝上落後行業龍頭陣營,但幸運的是踩在了機會點上,直接瞄準相對成熟的工藝,進而獲得了高增長。”上述人士稱。

根據WSTS的資料顯示,至2022年全球模擬晶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12億美元。但與之對應的是,中國2020年模擬積體電路企業總體營收約為163億元人民幣,自給率僅為12%左右,國產化存在明顯空間。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大陸晶圓代工企業中,擁有量產的12英寸代工生產線的企業分別是中芯國際、華虹、武漢新芯和粵芯半導體,重慶華潤微尚未投產,而粵芯在模擬晶片領域的直接對手則為華虹。

為解決三四期建設資金,IPO在即?

今年7月,粵芯半導體完成了二期專案融資,投資方由廣東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投創業、蘭璞創投、華登國際等機構聯合組成,融資用於二期建設,此前業界曾猜測粵芯半導體的最終規劃“不止於三期”,在本屆峰會上也得到了證實,陳衛表示,第四期也將於2021年年底會動工。

二期專案融資完成,標誌著粵芯半導體的IPO之路就此展開。一位接近粵芯的行業從業人士對AI財經社預測,粵芯將瞄準科創板上市。

根據粵芯的三四期規劃,該人士認為12英寸晶圓廠初始成本投入相對較高,粵芯的資金壓力不小。另一位資深人士稱,以產能每萬片需要投資6到8億美元計算,粵芯其後的8萬片規劃,需要大約50億美元的投資,IPO有望解決一部分資金問題。

廣州首個12英寸晶片廠月產已達4萬片,製程與龍頭尚有差距

(圖/視覺中國)

此外,圍繞在粵芯的還有利潤指標的壓力,對於晶片製造業而言,毛利率成為關鍵的運營指標,而模擬晶片種類更看重毛利率這一變數因子。目前,臺積電的毛利率在50%左右,中芯國際突破30%,相比之下,模擬晶片企業的毛利率超過60%,德州儀器(TI)2020年毛利為92。69億美元,毛利率約64%。目前尚不知粵芯的利潤情況。

半導體行業有周期性起伏,此前預測下一個需求下降週期為2023年,這意味著粵芯很快將經歷下一個下降週期。到時,毛利率將成為企業撐過“冬天”的指標之一。近兩年的全球缺芯潮給了新秀絕佳的發展機遇,而後能否持續保持甜蜜期,粵芯的能力水平還需持續觀察。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TAG: 晶片半導體製程模擬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