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物聯網的四種商業模式,你最看好哪一種?

電梯物聯網的四種商業模式,你最看好哪一種?

伴隨AI、5G、雲計算的崛起,每一次新技術融入電梯物聯網,都會吸引新的入局者。但幾年下來,電梯物聯網進行了若干種艱苦卓絕的探索,仍未尋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改變現狀。

大浪淘沙之後,有人退出賽道,也有人紮根堅守。

從業者常常發出靈魂拷問:到底什麼是電梯物聯網成功的商業模式?為什麼到今天都沒有巨頭成長起來?

物聯網一直面對著商業模式的挑戰難題,電梯物聯網也不例外。

目前電梯物聯網常見的商業推廣模式,主要為四種:政府出資、業主/物業出資、維保機構出資、物聯網企業自行墊付。

我們以上述四種模式為例,探討背後的艱辛與挑戰。

政府出資

政府出資佔據當前電梯物聯網商業模式主要比例。

電梯物聯網的四種商業模式,你最看好哪一種?

電梯物聯網硬體、網路等基建設施投入大,一次性財政資金不能滿足長遠發展,也無法應對後期巨大的運維壓力。而參與企業眾多,也會造成開發內容頻繁調整,開發進度緩慢,使得後續動力不足,容易爛尾。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方案距離真正實現事故預防還有距離,而各地物聯網標準沒有統一,政府需求也不夠清晰明確,都加大了方案的落地難度。

物業出資

第二種方式,由物業公司出資。

如果電梯按私人財產算,應歸於業主,那麼似乎應該選擇業主作為買單方,從物業管理費出資。

可惜現實是眾口難調,由物業管理費出資難於上青天。

物業公司自己出錢呢?這也是當前電梯物聯網常見的專案模式,卻很難推廣。

電梯物聯網的四種商業模式,你最看好哪一種?

維保機構

國內維保機構最難的,不止是維保效率低下和人力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市場良莠不齊競爭激烈以及惡性價格競爭,讓大多數維保機構始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意味著,即使是優秀的維保機構也很難有高額收入,更難以拿出這麼多錢為電梯物聯網埋單。

此外,電梯物聯網所有的資訊來源於終端資訊採集裝置,但各家使用的資訊採集裝置很不穩定。誤報率較高,故障分類和描述也不夠清晰,這些都讓維保機構持圍觀狀態。

企業試錯成本太高,即便想嘗試電梯物聯網,也需要慎之又慎地考慮。

第三方企業

至於將電梯資料化為流量入口,也沒有完全跑通。

常見的方式,是由電梯物聯網企業墊底出資,用物聯網方案來置換資源,贏利點大多為廣告投放,獲取電梯巨大流量。

與鉅額的硬體裝置投入、人力投入、日常維護運營投入相比,微薄的廣告收入無法支撐企業的日常運營。

諸如大資料利用、流量變現等贏利方式,也處於起步階段,與成熟的商業模式相差仍遠,因此這種模式也極易虧損,需要外部輸血維持企業發展。

綜合來看,上述四種模式都有各自的困境,深層次的原因五花八門。

總而言之,一句話:價值不足,無法滿足相關利益方的需求。由於現有的電梯物聯網在資料與有效互動上都做的不夠好,導致無法滿足各利益相關方的需求,缺乏強有力的買單方。

企業對商業模式的探索,究其根本,要解決的就是:誰來最後埋單。

無論是從市場體量還是政策扶持上來看,電梯物聯網肉多狼少,的確值得群雄逐鹿。

電梯物聯網玩家雖然多,但目前沒有哪一家公司能獨佔鰲頭。對企業來說,活下去不難,要活得好且成長為巨頭,必須邁過商業模式這道坎。

成熟的商業行為,不可能單純依賴政府補貼或外部輸血,而是要找到更多的價值點,以謀求更多的收益。

END

TAG: 電梯聯網維保出資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