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塵說道理·跟人爭論最後不歡而散?語言是很大的誘因

文字關鍵詞:爭論 結果 情景 語言 詞語的含義

不是所有爭論都能有一個結果

不管你是多麼心平氣和的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會跟他人發生爭論。

有的爭論能探討出一個令雙方都滿意的結果,而有的爭論吵到最後卻只能不歡而散。

在事後都會互相罵對方根本不懂,是因為雙方的思想真的有非常大的差異嗎?不盡然。

造成這種結果有兩大類原因,有的是因為討論的雙方根本就沒站在同一個高度上,而有的爭論則是從源頭上就不太可能討論得出結果。

情境中的語言

語言並不是什麼神奇的東西,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工具。

游塵說道理·跟人爭論最後不歡而散?語言是很大的誘因

語言只是個工具

中國人用漢語這個工具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美國人用英語這個工具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因為工具不同,所以想要理解對方說什麼,我們就需要了解對方這個工具是怎麼用的。

在這一點上大家理解起來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可要是大家都是中國人,是不是就不需要了解對方這個工具是怎麼用的呢?

在很大程度上是的,可是在某些地方,這個工具卻發生了變化。

我們都知道,很多詞語的意思並不單單指它字面上的意思。

游塵說道理·跟人爭論最後不歡而散?語言是很大的誘因

詞語的意思很多

舉個簡單的例子——痛苦。

在看到這個詞的一瞬間,你想到了什麼呢?

身體痛苦、心靈痛苦……反正肯定是給人十分不好的感覺。

那在下面這個場景中你再看看呢。

“我感覺很痛苦。”

“為什麼呢?”

“因為我錢太多了沒地方花。”

這時候你還會感受到剛才的那種感覺嗎?肯定是不會了,這其實就是情景的力量。

我們想象一下,一個嬰兒在學習語言時,它到底是怎麼知道語言所指代的具體含義呢?

嬰兒學習“媽媽”這個詞的時候,母親是不是會指著自己,然後對著嬰兒說“媽媽”。

這時候嬰兒就知道自己面前的這個女人就叫媽媽,可是他卻並不知道面前的這個女人跟其他的女人又什麼不同,會不會其他的女人也可以用媽媽這個詞呢?

當嬰兒嘗試叫其他女人媽媽時,他會被自己的母親糾正,並且再一次指著自己。這時候嬰兒就懂了,只有自己面前的這個女人叫媽媽,而其他人並不能叫媽媽。

其實我們在跟別人進行爭論時就很像第二次對著其他女人叫媽媽的嬰兒,我們一開始都是有了關於爭論問題的一些基礎認知,但是我們不清楚這個問題裡面的一些具體的含義。

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其實都是將問題放在自己熟悉的情景中進行思考的。

游塵說道理·跟人爭論最後不歡而散?語言是很大的誘因

情境中的語言很重要

這就會導致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爭論雙方很多時候都是在雞同鴨講,你不明白我說的什麼,我不明白你說的什麼。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真理越辯越明的文章,從數學角度分析過這個問題,每一個可爭論的問題其實都是能探討出結果的,但是它的實現條件太過苛刻。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進行閱讀。

文章中實現條件的其中一項,就是爭論雙方針對這個問題所得到的先驗知識,也就是這個問題的背景知識是一樣的。

這實現起來太過困難。

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有的問題能爭論出結果,而有的問題則從一開始就不太可能討論得出結果。

你可能會很疑惑,為什麼有的問題不能討論出結果呢?

詳細地說,應該是問題的某種表述,讓這個問題難以討論出結果。

好像越說越複雜,不過沒關係,我們還可以舉例。

我昨天很煩躁,但晚上睡覺的時候看到菩薩了,他讓我的心靈平靜了下來。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討論不出結果的問題,關於有沒有菩薩這個問題,本來就是無解的,你無法證偽,也無法證實。

你可能會說這涉及到宗教了,這跟普通的問題不一樣。

那我們把這個問題簡化一下,我就說我昨天很煩躁。

但是你昨天看到我的時候我很高興,在外面喝酒唱歌,一點都看不出來煩躁的樣子。

可我說我的心裡煩躁,並不是外在表現。

然後你可能會根據我的回答繼續找著一些其他的例證進行辯論,這樣迴圈往復下去,其實永遠沒有盡頭。

這類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話裡所使用的詞語,它有問題。

每一個詞其實都有著兩種含義,一種是對外的,而另一種是對內的。

游塵說道理·跟人爭論最後不歡而散?語言是很大的誘因

內外是不同的含義

比如“手機”這個詞,對外說,它其實表達的就是手機這個東西,是世界上所有手機的集合;而對內呢,它則只代表我自己的手機。

當我說手機很難用的時候,我表達的是我的手機很難用,就算其他人跟我用的是同一款手機,他可能也會說不會啊,這款手機很好用啊。

這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對手機這個詞對內的理解不一樣。就算是相同的手機,放在不同的人手中所能發揮出的功能也是大不相同,這個解釋放在智慧機爆發的現在,理解起來應該並不困難。

面對這種問題,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其實能做的很少。

因為這涉及到每個人具體的三觀或思想,這本來就是天生帶有衝突的。

這不像是“我有兩米高”這種完全沒有對內含義的問題。

所以在跟人討論的時候,你需要先思考,我們所處的情景或者預先得到的資訊是否是一樣的,接下來便是這個問題的表述是對內的還是對外的,只有一個沒有任何個人情感摻雜的問題,才是能夠討論出結果的。

這是

語言與資訊系列文章

的第4篇,本篇討論了在進行交流中會產生的語言問題,語言是一個既公共又私人的領域,它有著公有的認識,也有私人的含義,在跟人交流討論時一定要注意語言的含義,以免表達不清,產生問題。

文章中可能有些概念或對語言的看法你不是很瞭解,沒關係,你可以檢視我之前的文章,相信能對你的疑惑有一個很好的解答。

如果你對本系列感興趣,請關注我,以便及時收到文章推送。

TAG: 問題爭論這個語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