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字化轉型到數字化生存

(1)網路化生存

1999年9月,由國家資訊產業部推動,《人民日報》主辦:72小時網路生存測試,在北上廣三地測試。

電商:搜尋-支付-配送

通訊:網路社群、電子郵件

其中有一個人沒能完成網上購物,飢腸轆轆餓了23個小時,最終放棄退出。

想想搜尋:1998年google搜尋成立、2000年百度成立。

想想支付:2004年支付寶成立、2014年微信支付成立。

想想配送:2008年京東配送、2014年美團外賣配送。

一個事情,需要8-10年。

(2)尼葛洛龐帝

尼葛洛龐帝,1943年出生,麻省理工大學多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1966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建築系學士與碩士學位。

1980年他創辦麻省理工大學多媒體實驗室,最初是研究用計算機來做CAD、建築設計的。後來主要研究計算機圖形學與人機互動、人工智慧與人機互動,應用於新聞圖書/照片/音樂/影片多媒體內容領域。

(3)數字化生存

我手裡的這本書,英文名叫:Being Digital。中文名被翻譯成:數字化生存。

這本書的內容是尼葛洛龐帝在《連線》雜誌上從1991年做專欄作者時寫的一系列文章後的綜合編輯版本。這本書於1996年在中國翻譯出版。

出版這本書的時候,網景瀏覽器軟體、HotMail電子郵箱服務、雅虎資訊門戶、Ebay與Amazon電子商務等公司都已經創立。

而在1995年,微軟剛剛釋出Win95(GUI介面、滑鼠操作),可以方便區域網聯網。

而在1998年,李開復回到中國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專注人工智慧研究(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

(4)兩本書

我還有一本書:是軟體老鳥Siebel寫的《數字化轉型》。這個老鳥在電話通訊時代創辦了Siebel銷售管理軟體,又輔助兒子在雲時代搞了AIoT公司:C3。ai,全是面對大型巨型企業客戶。

我個人感覺:《數字化轉型》不如《數字化生存》這個書名震撼。轉型,可轉可不轉。但生存,這是生死存亡的事。

這兩本書的結構都類似:

1、開頭大背景

2、數字化技術介紹

3、數字化應用場景介紹

只不過,《數字化生存》主要介紹的數字化技術是:GUI圖形人機互動、VR、感測器智慧硬體/可穿戴硬體、AI(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數字化生存》主要介紹的數字化應用場景是:電子郵件、AI個性化推薦、影片社群、AI個人虛擬助手、虛擬遊戲式線上學習、AI輔助藝術創作、AI嵌入的智慧家電和智慧汽車。。。。這些數字化應用場景目前都已經實現或正在實現。但尼葛洛龐帝這可是在1991-1994年寫的文章啊。這就是麻省理工的研究實驗室的前瞻研究。

而《數字化轉型》主要介紹的數字化技術是:雲計算、大資料、IoT智慧硬體、AI。《數字化轉型》主要介紹的數字化應用場景是:

1、法國能源公司:線上售電電商、AI智慧能耗最佳化、電力裝置AIOT預測性維護

2、義大利電力公司:AIOT智慧電錶和預測性維護

3、卡特彼勒:AIOT工程機械預測性維護、供應鏈AI最佳化

4、約翰迪爾:供應鏈AI最佳化和庫存管理最佳化

5、3M:訂單履約承諾時間AI預測、發票AI稽核

(5)好像我們發現了共性

《數字化生存》是1995年出版,應用場景偏to C。《數字化轉型》是2020年出版,應用場景偏to B。這兩本書雖然間隔了25年,但都是講數字化的。

透過這兩本書的應用場景案例,我們似乎發現了一些數字化的共性,這有助於我們理解數字化。

共性一:技術方面,著重IoT智慧硬體技術、AI技術。

共性二:應用方面,著重實時線上連線消費者(直接線上交易)、實時線上連線裝置

共性三:應用方面,著重在研發設計-供應鏈和庫存-生產運營-營銷和銷售-售後等整個價值鏈環節應用AIoT技術來做業務處理靜默自動化智慧最佳化

這兩本書內容淺顯,我個人讀起來沒啥可品味的,但是我也經常讀這兩本書,不是為了學習書中的內容,而是為了引發我個人更深遠的思考。所以這兩本書適合兩類人群,一類是對數字化連門兒都沒入的人(對數字化有個感性入門),一類是像我這樣對數字化已經資深的人(主要引發其他思考)。

TAG: 數字化AI兩本書應用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