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司馬南

曾經口碑多次坍塌的“反美鬥士”、微博公知司馬南,開始吃起了短影片平臺的紅利。

藉助連續幾期炮轟聯想的影片,粉絲量迅速增加幾百萬,短影片小V秒變大V,一時間春風得意。

司馬南的炮火很足,號召起了無數鬥士在各種文章和短影片下跟帖響應,向聯想投出或大或小的炮彈。

的確,我們是一個言論自由的時代,任何人都有權利去批評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公司。

更何況批評若無自由,則讚美就無意義。

但仔細看看司馬南的幾次批評,不像是一個所謂學者的思辨式批評,倒像是喝醉酒後的情緒宣洩,又或是帶有某種明確動機的揣著明白裝糊塗。

前者有些可怕,後者就有些可恨了。

一、司馬南露的怯

如果我是司馬南

1.批評中科院股份被賤賣,國有資產流失

國企改革是那個時代的需要,引入民營資本的必要性就不在這裡贅述。

對此,《財經》雜誌給算了下賬,2008年底聯想控股的全部股東權益是139。2億,其中所有者權益是77。18億,少數股東權益是62。02億。

而中科院轉讓的29%是屬於自己的所有者權益77。18億的29%,也就是22。38億元,而泛海給了27。 55億。

由於收購時的所有者權益可能比2008年報的數額有所增長,所以這兩個數應該可以對得上。

在算賬這個事情上,顯然《財經》比司馬南更專業、更嚴謹,司馬先生不知是真糊塗,還是裝糊塗。

2.批評聯想27位高管中有14位是外籍,會有國家資訊保安問題

這個把我給看笑了,這個會有什麼問題?

老祖先不是告訴我們要“師夷長技以制夷”嗎?

試問哪一家跨國公司,沒有多位外籍高管?

難道美國公司就必須用美國人做高管嗎?資訊保安問題?難道不應該是外國政府要提防自己用了聯想電腦,可能存在什麼資訊保安問題嗎?

3.批評聯想高管拿著天價年薪

對於世界500強跨國公司高管的年薪,本身就不能用社平工資的視角去看多與少,可以橫向對比一下同行業的惠普和戴爾的管理層拿多少。

而且聯想這幾位高管的薪酬包含了基本薪資、績效獎金和股票長期激勵,完不成業績,後兩者會少很多。

另外我也實在不理解為何會質疑柳傳志老先生的收入,作為聯想的創始人,三十多年把一個企業從小作坊變成全球老大,把一個賣電腦的公司變成多元化的生態體,自己只有百分之三點幾的股份(在聯想控股的持股)。

和他的貢獻相比,這個多嗎?

如果換做我們任何一個人在這個位置會如何,我們都可以問問自己。在這個事兒上,司馬南只盯著收入說收入,別有用心的去煽動情緒。

4.批評聯想的負債率過高,有和恆大一樣暴雷的危險

和上面的股份賤賣類似,都屬於資本和財務的問題,又一次暴露了司馬南在財經領域的無知。

聯想是做硬體的公司,核心就是從各種供應商買貨(晶片、主機板等),然後變成整機,庫存賣出去後變成經營收入。

所以和地產公司負的債有本質區別,地產公司欠的主要是銀行和公司債,都有利息,而聯想的債大多欠的是供應商,沒利息,電腦賣出去就可以給供應商付錢。

對於聯想這樣的IT消費品公司來說,看現金流健不健康就行了,沒必要過於關注負債。

全球硬體公司如索尼、惠普、戴爾,甚至蘋果負債率都不低,司馬南先生感興趣可以自己查檢視。

5.批評聯想是一家金融公司,貢獻了18.74億的利潤

不知道司馬南是否知道聯想集團和聯想控股的區別,不要把此聯想和彼聯想混在一起亂說一氣。

聯想集團就是我們大家熟知的那個以電腦為核心業務的公司,創立於1984年,目前掌舵人是楊元慶。

而聯想控股成立於2001年,是一家多元化的投資公司,投資了IT、化工、金融、現代農業、醫療等多個板塊,也是聯想集團的大股東之一。

在金融板塊,有2018年收購的盧森堡銀行,也有在消費金融領域的拉卡拉,還有漢口銀行和正奇金融等。

聯想控股作為一家投資公司,金融板塊貢獻了不錯的利潤,這個有什麼毛病?難道還有行業歧視嗎?

司馬先生是瞧不起銀行、證券公司,還是保險公司?

聯想,我們就說楊元慶掌舵的聯想集團,這家公司的確有很多問題和毛病,想批評的確有不少可以批評的點。

但司馬南的這些批評,大多都站不住腳。

與其說是苦口婆心的建設性意見,倒不如說是拿準了能夠實現情緒性煽動。

這些批評背後的動機可能是,我並不是希望你變好,而是我知道說這些會漲粉。

二、怎麼批評聯想姿勢比較正確?

如果我是司馬南

我來試著當一回“司馬南”。

不過我更多從自己傳播專業的角度批評。

至於研發創新投入不足、錯失移動市場機會、管理層缺少進取心之類,超出了我的專業範疇,我就不學司馬南那樣露怯了。

1.有些面孔模糊

聯想到底是一箇中國公司,還是一個國際公司?

其實這個答案很好回答,我們就是一個在中國誕生併成長出來的國際公司。

否則你高舉產業報國這麼多年,突然一下子變成總部在美國的公司了,高管接受外媒採訪時,時不時來一句“我們已經不是一家中國公司”。

這個可以理解是面對外國市場的表達語境,但沒有考慮國人情緒是萬萬不可的。

尤其新一代年輕人大多有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明明一家中國公司做到了全球第一,怎麼就愛不起來?

值得反思。

聯想所有的對外表達,還是需要有一個平衡性的一致性。

有全球通用版本,也要有個個性化的中國版本。

2.有些語態強勢

聯想這家公司給外界的面孔有點硬,以楊元慶為代表的高管的公眾表達時不時會給人感覺帶有一些驕傲。

比如2016年楊元慶在網際網路大會期間,發微博說和小米、華為一起約定要成為全球手機前三。

這個表達並沒有從雷軍和餘承東嘴裡說出,讓相對弱勢的聯想說出,就有點奇怪。

再比如,2014年,在《對話》節目中,楊元慶用居高臨下的姿態揶揄了當時還不是世界首富的馬斯克。

此類的案例如果整理一下還真不算少。

於是就難以避免的會在日後被拿出來,持續翻炒,成為黑料。

3.有些陷入情緒

聯想其實是一家一定程度伴隨著改革開放一路成長的公司。

柳傳志先生也非常有家國情懷,也幫扶過不少青年企業家,對行業對國家都有不少貢獻。

所以類似5G投票權事件,聯想被罵成“賣國賊”的時候,公司上下的情緒一下子就上來了,於是就剛性的進行了一些回覆和應對。

這個事件本身,其實聯想是被冤枉受了委屈,可能採取更低姿態的自嘲,把事兒說清楚,效果也許會更好。

以剛對剛,結果網友並不領情,反而繼續選擇相信傳言。

這幾年聯想多次陷入輿論的風暴中,可能上下心中都有著不少委屈。

“我明明做到了世界第一,怎麼大家就不喜歡我”,“我明明很努力了,為何大家都視而不見”……

這種憋屈感終歸會帶來情緒,面對輿情很難淡定。

4.有些不懂年輕人

儘管聯想在一段時間在試圖品牌年輕化,在傳播中也嘗試過一些方式增加年輕消費者的認同感,但目前看起來不太成功。

這可能和聯想的核心產品佈局有關,PC、筆記本、伺服器這些肯定不如手機討年輕人喜歡。

但也並不是沒有機會,比如聯想的遊戲類機型的口碑就很好,可以在電競這個當下最熱門的方向多做些投入和佈局,逐步培養年輕粉絲。

另外也可以向小米、OPPO、VIVO這些品牌學習下怎麼和年輕人溝通。

我嘗試用“四個有些”對聯想這些年的公眾溝通做一下批評,畢竟外部視角難免有些不完整和不周全,如果不準確不妥當,也請聯想的同志們多擔待。

三、批評之後的正確姿勢是送上建議

建議聯想多想想辦法增加國人尤其年輕一代和草根群體的好感,多表現一些企業社會責任。

比如多推廣下國潮文化、在公益上多做一些投入和傳播。

畢竟聯想曾經是我們中國企業的旗幟,至今我都還記得,十幾年前在國外參加某國際會議時,看到清一色“Lenovo”的自豪感。

做企業不容易,做這麼大的企業更不容易。

但要從輿論的困境中走出來,並不能主要靠說什麼,核心還是要做什麼。

(圖片和資料均來自公開網路,如有異議請聯絡刪除)

TAG: 聯想司馬南批評高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