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起初很器重解縉,不久卻將其送回家,讓他十年後再來

解縉在明初是赫赫有名的文臣。他之所以名氣大,除了其過人的才學外,還在於他在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坎坷經歷。所謂坎坷,即有起有伏。有意氣風發時,也有被壓制歸家自省時;有輔佐太子成為天子近臣時,也有被天子記恨,魂散於雪堆、全家被髮配時。他的人生就像是一場摻雜著喜劇成分的悲劇,既魔幻,又讓人唏噓悲痛不已。

解縉,洪武二十一進士,被朱元璋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他自幼聰穎異常,才華橫溢。朱元璋非常器重他,時常讓他陪侍左右。一次,他曾對解縉說:“朕與你義則君臣,恩猶父子。”但是沒過多久,解縉的父親前來朝拜朱元璋,朱元璋卻讓他將解縉領回去,好好學習,十年後再來覲見任用。從朱元璋的話中可以看出,他本想大用解縉,但是最終卻改變了主意,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這種改變呢?下面一一解析。

朱元璋為什麼起初很器重解縉,不久卻將其送回家,讓他十年後再來

·批評朱元璋太過,太把朱元璋直言進諫的話當回事

就在朱元璋對解縉說兩人恩猶父子時,朱元璋讓解縉暢所欲言,只要是朝政不足之處都給指出來,該批評的一定不要避諱。所謂國士待我,必將國士報之。解縉感覺自己遇到了明主,真正找到了知音。於是他開始了毫無顧忌地直言,當天就寫了份萬言書進呈朱元璋。

奏疏中首要指出一點,國初朝令夕改,用刑太繁。他詳細解釋道:“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嘗聞陛下震怒,鋤根翦蔓,誅其奸逆也。未聞褒一大善,賞延於世,復及其鄉,終始如一者也。”

解縉批評朱元璋每天都在改變政令,每天都在懲罰人。因懲處叛逆,株連蔓延倒也罷了,但是卻只罰不賞,只懲惡,不揚善。

其次,解縉批評朱元璋喜歡看《說苑》、《韻府》、《道德經》、《心經》這些不正經的雜書。《說苑》多講戰國縱橫之術,不是君子所應看;《韻府》多是抄襲蕪雜之作。他說陛下要想看的話,可以集中儒臣認真著作一些書。

再次,他建議朱元璋驅除佛道,禁絕倡優,不再任用太監;大臣有過當誅殺的,不能再侮辱他們的尊嚴。

再有,他批評當時的風氣,司法官以刑名輕重為能事,問刑多寡為勳勞;御史彈劾大臣時都要依照皇帝的密旨,不夠客觀公正。這些都是小人行徑,應當禁止。

朱元璋為什麼起初很器重解縉,不久卻將其送回家,讓他十年後再來

此外,他又批評朱元璋用人太過隨意,“進人不擇賢否,授職不量輕重”;立了法卻不執行,所謂“建不為君用之法”;監生進士、經明行修這些人才不得重用,屈居於下僚,重用之人都是些無忠誠、無品行之人。這部分的末尾一句直接寫道:“天下皆謂陛下任喜怒為生殺,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

最後,他指出處罰犯人不應該牽涉到後代,連坐之刑不宜再用;非大奸大惡的官員不要再用笞、杖之刑。

寫完這些,解縉非常激動,在奏疏末尾,他寫道:“臣但知罄竭愚忠,急於陳獻,略無次序,惟陛下幸垂鑑焉。”我激動地都語無倫次了,只想著向陛下盡忠,希望陛下諒解。

朱元璋為什麼起初很器重解縉,不久卻將其送回家,讓他十年後再來

從這篇奏疏可以看出,解縉對朱元璋的施政其實心中有很大的不滿,藉著朱元璋直言的命令,將心中所有的不快都發洩出來了。他倒是痛快了,可是看這篇奏疏的人卻是朱元璋。

根據奏疏可以總結出,朱元璋在他心中的形象或者說他講述的百姓、大臣們心中的朱元璋是一個以喜好隨意處決人、不會用人、專用小人、沒有文化、專看不專業的雜書、喜歡侮辱大臣的尊嚴、喜歡不分老幼連坐的皇帝。他的奏疏等於是全盤否定了朱元璋的所作所為,並且還帶有很強烈的諷刺情緒。他自己可能沒有察覺,還覺得自己很尊重皇帝,但是其字裡行間噴薄欲出的不滿和諷刺情緒已經再明顯不過了。

奏疏中的話無一不是在朱元璋的耳光。別的不說,光朱元璋喜歡看雜書,就會讓朱元璋氣得靈魂出竅。朱元璋小的時候沒有讀過什麼書,起兵之後極力彌補,努力學習,喜歡賦詩作對,寫書法。他對自己的文化水平還是很滿意的。但在解縉眼中,他卻成了一個文盲了。

別說朱元璋,就是普通人之間當面這樣說話的話,朋友也會散了,親戚也會斷絕交往。朱元璋當時的怒氣可想而知。他當時應該是忍著氣,客套性地褒獎了下解縉有才華。不過解縉還以為自己真的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接著又上了一封《太平十策》的奏疏。

朱元璋為什麼起初很器重解縉,不久卻將其送回家,讓他十年後再來

·不通人情,恃寵而驕,把同事、上官都得罪了

解縉曾遵照朱元璋的命令到兵部索要皂隸,態度傲慢,頤指氣使。兵部尚書沈溍為此向朱元璋告狀。朱元璋說解縉散漫恣肆慣了,將他調往了都察院。朱元璋覺得這樣的性格適合當御史,不畏懼強權。但是解縉到了都察院,先是替郎中王國用草寫奏疏,為李善長伸冤,接著又幫助同僚夏長文草擬奏疏,彈劾本院長官都御史袁泰,遭到袁泰的忌恨。

李善長案是朱元璋除掉淮西勳貴在朝廷影響力的措施之一。解縉不分青紅皂白就替別人寫奏疏為其伸冤,參與了不該參與的事。他根本就不明白朱元璋的用意,也不明白朝堂權力的大局面,格局太小,只重意氣。為同僚寫奏疏彈劾自己的長官,更是奇葩。別人知道這些事會得罪人,故意找他寫,他卻來者不拒。

朱元璋為什麼起初很器重解縉,不久卻將其送回家,讓他十年後再來

·總結

解縉雖有才華,卻書生氣太濃,喜歡意氣用事,不思考其中因果。向皇帝進諫、與同僚相處不講求方式、方法。官場如戰場,大臣們三十六計恨不能當四十來用,解縉這樣單純的書生又如何能在這種情況下混下去。無法融入這些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就無法承擔朱元璋對他的期許。其實所有大政要務的施行主要的難題就是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網路。

當解縉的父親前來朝見朱元璋時,朱元璋對他說道:“令郎大器晚成。你帶他回去,進一步精進學問。十年之後再來朝見,到時再重用也不晚。”

朱元璋為什麼起初很器重解縉,不久卻將其送回家,讓他十年後再來

這句話的背後體現了朱元璋的無奈、厭煩、不滿、期許等各種複雜情緒。其回家繼續讀書又有何用啊?解縉的才學已經足夠出色,他的短板在於為人處事,書中是無法教得他的。答案其實在社會,在朝堂,而不在書中。再讀十年無疑是空耗年華。等解縉再次來到朝堂時,他的脾性仍然沒有太大改變。後來解縉之死仍然與他的這種性格有莫大關係。

(參考文獻:《明史》、《明太祖實錄》)

TAG: 朱元璋解縉奏疏批評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