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熱點】央行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工作論文全文梳理摘抄!

點關注 不迷路

【1】央行“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工作論文全文梳理摘抄

【點選熱點】央行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工作論文全文梳理摘抄!

【2】祝佳音

“文科生太多”這事兒吧……簡單來說,有“文科生”“理科生”的概念,是因為我們學了蘇聯,而蘇聯之所以要高中分科,是因為當年 “要快速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簡單來說,就是實用主義。世界上高中分文理科的地方似乎也不多。說“理工科學生少”語義上倒沒問題……但裡面透露出的想法就非常實用主義。而且說真的,高中生文理也沒啥意義呀。

前些年文科生可被看不起了,那會兒在各論壇,到處都有理科生以“我是理科生”自得,或者說“你文科生吧”什麼的。我的確是學文科的,偶爾也覺得被標籤化,尤其是一個大一的朋友,跟我說什麼“你們文科生就是太不實際”,我當然也有火……當然我倒不是對他生氣,關鍵是都是知識,竟然要分高下……你要是真學火箭也就算了……不管我也經常想起小時候我姥姥的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實說白了,還是實用主義……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有價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沒價值,至於情緒啊、憂傷啊、低落啊,簡直沒有存在必要。

我當然不同意這個想法,人的價值也是很重要的嘛。你看賽博朋克,都是大高樓,人每天只能吃合成肉,有勁嗎?沒勁。而且這事兒總能讓我想起當年廈門還是哪兒,市民反對PX工廠。有大學生在論壇寫了很長的科普文章,論證絕對安全,就覺得其他人不懂,在文中寫:“有些網友可能不瞭解科學”。有個大哥回覆,“兄弟,你瞭解科學,但你不瞭解中國”。我看大哥說不定就是文科。

不過最近這一兩年這麼說的人少了,據我觀察,不管文科理科,都喪喪的。

【3】sunshiner1999s

對福島核廢水排放計劃的一些科普

【點選熱點】央行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工作論文全文梳理摘抄!

【4】特別宣告

【點選熱點】央行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工作論文全文梳理摘抄!

【5】遊識猷

讀到一個關於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很妙的比喻。

阿斯伯格人的一個特徵,就是難以憑藉“本能”進行社交。

普通人(或者說,神經典型發育人群Neurotypicals,簡稱NTs)天生就具備和別人交往、建立聯結、讀懂臉色、明白何時是開玩笑何時是認真……的能力。

對阿斯伯格人來說,這些能力都不存在,全部都要靠後天學習,學好了以後運用理性和模板進行社交。

研究者託尼·阿特伍德在《阿斯伯格綜合徵完全指南》一書裡,用五千塊拼圖打了一個比方——

「我用一個有五千塊的社會性拼圖作為比喻。普通人的腦子裡天生就有拼圖盒子上的完整圖案,亦即天生就擁有如何與別人交往和連結的能力。他們的社交拼圖在兒童時代就可以輕鬆完成,且憑著盒子上的圖形(或本能)一直都可以順利解決社會性問題(拼上一塊拼圖)。

而阿斯伯格綜合徵孩子腦子裡天生不曾擁有這個圖案,只能根據經驗來界定每一小塊的連結和模式,因此很希望他人的指導。

隨後,這些社會性拼圖會以一小堆、一小堆的方式拼湊成幾個互不連結的小圖案;經過三四十年之後,他們才可能確認出大多數特定的模式,拼圖的速度也快了起來。

有些阿斯伯格綜合徵人士最終能夠擁有很好的社交能力,可是其他人群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用了多大的心智努力,經過多少不懈的支援、理解和教育,最終才能達到這一境界。」

也正因如此,阿斯伯格人即使學會了社交,也會有比較小的“社交頻寬”“社交時長”。

於是託尼·阿特伍德又用“水桶和杯子”打了個比方——

「我們每個人能夠從事社交活動的時間都有容量限制,我以裝滿“社交水桶”的比喻來形容。有些人的社交水桶很大,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裝滿;阿斯伯格綜合徵個體的社交水桶很小,或者根本只是一個杯子,很快就能裝滿。對他們來說,一般的社交活動持續的時間都太長了,遠超過他們所能負荷的程度,尤其是他們的社交成功度往往取決於智力成果,而非天生本能,因此,社交活動很容易讓他們精疲力竭。

如果人際互動是簡短且目標清楚的,他們會表現得更自在一些,而且在互動完成時,他們也比較有能力得體地結束這段互動。普通人不應當將阿斯伯格綜合徵個體突然結束一段對話和聚會的行為視為失禮的舉動,因為他們並非有意冒犯誰,可能只是因為精力耗盡而必須離開,絕對不是輕率的衝動之舉。

此外,還有一個影響社交時間長度的因素,就是他們無法找到想要交談或花時間相處的物件。就像達倫(Darren)對我說的:“我不是反社交人士,而是找不到太多我喜歡與之相處的人。”」

【6】木遙

如今微博已經瘋批到啥程度了呢?

你們也知道這房間裡大象都快擠不下了。這不能提,那不能提,各種花式限流關鍵字。提一句日本一群人讓你喝水,提一句美國一群人問拜登錢到賬了沒,也不管你到底是啥立場或者根本有沒有立場,但這也都習以為常。

那聊點人畜無害的唄,正好看到 Anya Taylor-Joy 一組照片。我也說過我喜歡後翼棄兵,對她印象很深,那組照片也照得真不賴,就隨手轉發了一下,順嘴貧了一句要不做個隱適美吧。——在正常人的世界裡,這就是句飯桌閒嘮嗑,類似於你說易烊千璽肩太窄金晨嘴老是歪著歐陽娜娜最近胖了。

結果評論裡一半是來教育我的:

大可不必,跟你講美是多元化的。

你有意見你自己去推特上跟她說唄。

為什麼要 judge別人的長相!

最後這句我實在沒忍住手賤回覆了一個「我連明星長相都不能judge我上微博還能幹啥」。對方回:

原來是個男的,怪不得。

???

?????

???????????

………此處要是有配圖,這已經不是地鐵老人看手機了,這是富蘭克林放風箏,全世界的電閃雷鳴都匯聚在我面前這個小螢幕上。這什麼跟什麼!這他媽是性別議題嗎這不就是我說豆腐腦鹹的比甜的好吃嗎!

那我為啥還賴在微博不走呢?

因為別的地兒都更可怕。

好了發洩完了我去看 coinbase 上市了。

【7】克里斯蒂安·蒙吉:

腐敗只是一種社會現象,造成腐敗的原因是人們的妥協。妥協是一種個人選擇,人們覺得很難與腐敗對抗,因為個人相比起來,力量勢單力薄。於是決定妥協,但妥協意味著你其實是分得清好壞,只是選擇了壞的一面。從道德角度來說就是這樣,這是你自己判斷從而做決定的一刻。

我們為人父母都希望下一代過得比我們好,成就比我們大,但我很懷疑我們自身有沒有起到表率作用。除非你做出改變,除非你傳遞給下一代的資訊是積極的,否則不可能平白無故地就斷定他們和我們會有區別。年輕並不意味著相比老一代人天生會有什麼優勢,或者說素質一定會更高。所以,在把責任交到他們手裡之前,在要求他們變得更好之前,我們自己必須改變,必須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些才行。

你要做個誠實的人。問題在於,你所處的社會,誠實並非是達到成功的最佳途徑。那你作為家長,又該如何跟他們解釋這樣的狀況?

大家都年輕過,憧憬過美好的事物,但時光飛逝,轉眼你已人到中年,回看過往,發現過得和年輕時的設想並不一樣,會驚訝於為何生活會變成現在這樣。周圍的人在變化,你也在變化,日積月累,你不得不做出各種妥協。但你還只是中年,前面還有二十來年要活,這時候你就開始對生活產生疑問了。到了這個人生階段,你會希望你的孩子能過上和自己不一樣的生活。人很善於自我欺騙,你會以為自己積累的人生經驗可以幫助你的下一代過得更好。但事實呢,你父母親的人生經驗當初也沒幫上你多少,所以這裡面就產生了很多矛盾。

如果你今天早上起床之後,做了個決定,今天這一天你只做正確的事,決不妥協,那你這一天估計會很難過。社會就是這樣,需要我們去自我適應。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妥協是一種生存機制。

有的人起來反抗,有的人選擇適應。先保命,力量還不足以抗爭的時候,先選擇活下來,這是自然的法則,所有動物的本性,不能簡單用善惡去評判。

【8】@陳生大王

你自己的選擇,到底是不是自由的選擇,我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紐約有一座大型社群,你很難想象,在2021年的今天,那裡的居民依然拒絕口罩,並且嚴格實施性別分離,已婚婦女必須剃成光頭,女性也不能學車、不能避孕,孩子不能看電視,不允許閱讀普通的書籍。

他們不是什麼流浪漢,或窮兇極惡之徒,都是有家有室的哈西迪人。社群裡也有醫院和學校——當然,不允許教給孩子任何現代科學知識,也不允許他們瞭解真正的世界。

這聽起來很恐怖,可倘若你我神經搭錯線,想去苦口婆心勸說一番,讓他們看看什麼是自由,必然會被當成瘋子與惡人,破口大罵:這是我的自由!這是我自己選擇的生活!

他們也確實沒有被強迫,事實上,越是與外界的價值觀不同,他們越是緊緊團結在一起,相互擁抱,再一起對抗、排斥整個世界。

哪怕身在紐約,只要願意,往外走十分鐘,就能立刻投身進入現代文明的流光溢彩之中,就能擁有選擇生活的自由。

但他們不。

從小耳濡目染,讓他們相信自己才是正常人,這才是正確的生活。哪怕長大能看見世界的模樣,業已早加上了一層價值觀的濾鏡。就這樣,一代代人交遞著信念,都長成彼此的模樣。

雖然沒有鐵鏈加身,也沒有人拿刀強迫,可他們的生活是自由的嗎,他們的每一個選擇,真的是自己的選擇嗎。

哈西迪人當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無論生活在何處,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想獲得真正的自由與思考,就要試著懷疑一切,從指縫中眺望。

【9】@張平特拉維夫

我第一次讀王小波是在網上,讀的是《黃金時代》。當時希伯來大學的Amira Katz教授正在考慮編譯一部中國現代經典作家文集,我就推薦了王小波。

王小波的成就,散文高於小說,雖然他的小說在中國當代文學裡也是頂級的。

我曾經開過一次王小波作品研讀課。我當時的主要看法是:王小波的現實意義主要是對“culture revolution反智餘波”的清算。隨著時間的推移,反智主義在中國的影響會越來越小,直至微不足道。我那時候的預測是十年,最多二十年,人們讀王小波就會覺得味同嚼蠟,就像有人跟你反覆講解1+1=2一樣。

然後我錯得太離譜了!

王小波的現實意義越來越大,懂得1+1=2的人越來越少,這是我做夢都沒有想到的。

【10】凌太來了

今天跟朋友聊天,她說到以前看我的微博說要分清事實與觀點,覺得很受啟發,因為以前受的教育裡沒有這一塊。後來她發現三年級的孩子也開始在學校裡學這些。

我說現在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一點的理解,就是事實和觀點既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又是緊密聯絡的。在充分公開資訊(事實)的環境裡,寬容不同的觀點更容易做到;如果資訊不對稱,觀點也變得難以比較,對不同觀點的寬容度也會降低。

在討論觀點的同時,無法不追溯到事實本身。這就是為什麼想壟斷觀點的人一定也想壟斷事實。

TAG: 斯伯格社交他們拼圖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