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公螳螂甘願被母螳螂吃掉,而不逃跑?真的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螳螂是地球上的一種古老昆蟲,它們的祖先早在1。35億年前就已經進化出來。螳螂度過了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它們廣泛分佈在地球上,種類多達2400種。

為什麼公螳螂甘願被母螳螂吃掉,而不逃跑?真的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螳螂的兩大特點廣為人知,一個是它們身上往往攜帶有鐵線蟲。當螳螂死去之後,寄生在它們體內的鐵線蟲會出來。不過,並非所有的螳螂身上都有鐵線蟲。只有那些生活在水域附近的螳螂才容易被鐵線蟲感染,因為這種寄生蟲的生存離不開水。螳螂的另一個特點是“性食同類”,當雄性螳螂與雌性螳螂交尾時,雄性螳螂往往會被雌性螳螂吃掉。那麼,為什麼公螳螂甘願被母螳螂吃掉,而不逃跑?公螳螂知道交尾之後會被母螳螂吃掉嗎?

為什麼公螳螂甘願被母螳螂吃掉,而不逃跑?真的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關於螳螂的性食同類行為,科學家曾經做過一系列的實驗。在實驗室中,科學家把餓了幾天的雌螳螂與雄螳螂放在一起。結果,在交尾之後,雌螳螂會吃掉其配偶。而那些十分飢餓的雌螳螂根本不會考慮繁殖後代,而是直接會吃掉靠近它們的雄螳螂。另一方面,那些被餵飽的雌螳螂則會選擇交配,並沒有出現性食同類的現象。

為什麼公螳螂甘願被母螳螂吃掉,而不逃跑?真的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從實驗結果來看,螳螂性食同類行為的動機其實十分簡單,它們就是出於填飽肚子的目的,以同類為食物。事實上,螳螂不僅會吃掉自己的配偶,而且還有可能會吃掉其他同類,甚至包括那些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同類。

公螳螂和母螳螂之間的體型差異是比較大的,這說明公螳螂根本就打不過母螳螂,所以才會被吃掉,當然也並不一定,雌性在交配後也不一定會吃掉雄性,對於雌性來說,雄性螳螂可能只是獵物,螳螂的捕獵更多的是出於本能,只要出現在雌性螳螂捕獵範圍內的獵物,就等於是送上門的美餐,怎麼能放過呢?而且螳螂的神經抑制中心在頭部,理論上看雌性螳螂吃掉雄性螳螂的腦袋後受精機率會大大增加。

雌性螳螂也不是一定會吃交配過的雄性螳螂,還得看當時是否飢餓,比如在雌性螳螂食物充足的條件下是一般不會將這個“臨時丈夫”吃掉的。統計,一般也只有30%左右的雄性螳螂會被雌性螳螂吃掉,而大部分還是逃脫了,當然這些逃出生天的雄性螳螂,估計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死在哪隻雌性螳螂的口中,不過“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嘛。

相對於螳螂,澳大利亞的紅背蜘蛛(黑寡婦)可能更慘一些,與雌性黑寡婦交配,這個過程更像是一種交換,只不過交換的代價有點大,是雄性的生命:雌性蜘蛛散發資訊素引誘雄性前來交配,當雄性將精液注入雌性體內時,雌性也已經將消化液注入了雄性的體內,交配完畢後雄性體內也差不多被消化液轉換成可以吸食的汁液了,在這種條件下,雄性是沒有任何機會可以逃脫的。想想各位,不是很幸運嗎?

TAG: 螳螂雌性雄性吃掉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