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好物越重洋

本文轉自:海南日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歐英才

海南擁有顯著區位優勢和眾多天然良港,古時是來往貢船商舶的寄泊地、補給地及航海參照地標,也是中外貿易通道上的重要節點和平臺。

千百年來,數不清的商船不遠萬里攜米麵、琉璃、棉紗等跨海而來,滿載檳榔、沉香、吉貝布等土特產揚帆遠去。在零星的史料中抽絲剝繭,梳理古代海南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型別,我們發現海南物產也曾是國際商圈頂流。

檳榔是重要的外貿商品

要論古代海南對外貿易的“明星產品”,檳榔當仁不讓。宋代趙汝適在《諸蕃志》中說:“鮮檳榔、鹽檳榔皆出海南……商舶輿販,泉廣稅務收數萬緡,惟海南最多。”

據史料記載,海南潭門、清瀾、海口、新村等港口雖然自古以來名稱有變化,但都曾經歷過舟楫往來的繁盛時期。期間,遠渡重洋的船隻上不乏檳榔的身影。

瓊島檳榔貿易繁盛,清代吳者仁還以此為題作《檳榔賦》,直言當時來往的商船“攬艨艟,屯箱軸,舟交檣,車擊轂”,而檳榔“或鷗浮巨海,數日直抵江門;或足捷長途,經旬乃至梅菉”。一擔擔產自海南的檳榔經包裝過海後,從水陸兩路分銷運往閩、廣、浙諸省,以及南洋各地。

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提到,海南檳榔“歲售於東西兩粵者十之三,於交趾、扶南十之七”。海南每年檳榔產量的十分之七要銷往交趾(今越南)、扶南(今柬埔寨)等地,這說明當時海南與東南亞地區檳榔貿易往來頻繁。

在東南亞各國中,越南與海南隔海相望,兩地的船藉助風力能駛至對方的口岸。清康熙《瓊州府志》卷一“疆域志·地理”載:“自儋州出海,西行至交趾萬寧縣二日,至斷山雲屯縣三日。自崖州出海,南行至占城(今越南南部)二日。”當時帆船從海南西部或南部出洋,僅一兩天就可抵達越南境內,這為兩地間檳榔貿易往來提供了便利。

在古代,海南在對外貿易中輸入的商品很大一部分是日常生活所需之物,但其中也不乏農作物的種子等。比如,占城稻、小粒花生自越南傳入我國其他省份後,又轉而傳入海南,有效緩解了歷史上海南糧食緊張的局面。越南則是透過增加出口,換取來自中國的奢侈品、日常用品及流通貨幣(銅)。

值得一提的是,古時海南的一些特色美食在國外頗受歡迎。據小葉田淳所著《海南島史》記述,從康熙二十六年到康熙四十六年的20年間,至少有14艘商船往來於海南和日本之間,海南的黑糖、椰子等特產在日本很受歡迎。

穿

廣幅布遠銷東南亞

“冠絕天下,謂之海南沉香,一片萬錢。”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盛讚海南沉香。

作為冠絕天下的良品,海南沉香備受古人青睞。在現存史料中,北宋宰相丁謂被貶海南期間所撰《天香傳》第一次系統論述海南香料,其中記載:“閩越海賈,惟以餘杭船即香市,每歲冬季,黎峒待此船至,方入山尋採,州人役而賈販,盡歸船商,故非時不有也。”每年冬季,閩越商人的船隻不遠千里跨越山海,駛至偏遠的瓊島,只為覓得當地上好的香料用於貿易。

梳理古代海南對外貿易商品型別可發現,香料舶賣盛行甚久。香料不僅被運往內地作為貢品或供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使用,也是遠銷海外的緊俏貨。據史料記載,浙江船主朱仲揚曾將海南的沉香等特產販運至日本。

《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鑑真在萬安州(今萬寧一帶)大首領馮若芳家居住時,看到馮若芳會客都會燃燒從國外引進的乳頭香。乳頭香又名楝香,是當時國際貿易中的暢銷物,波斯等國的商人販運這一類商品活躍於國際航線上,將乳頭香輸入瓊島。

《海南經濟史》一書提到,宋代外國將金、銀、琉璃、珠璣、象牙及各種香料輸入海南,而來自中國內地的商船行至海南進行淡水或食物補給,再由海南向海外輸出陶瓷、絲綢、書籍、銅錢等。

在歷史上,作為日用之物的海南廣幅布受到海內外商賈們的喜愛,曾遠銷東南亞。

海南生產的廣幅布和五色斑布以木棉樹為紡織原料,也被稱為吉貝布。《梁書·林邑傳》記載:“吉貝者,樹名也。其華成時,如鵝毛,抽其緒紡之以作布,潔白與紵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織為斑布也。”海南黎族先民生產的廣幅布寬可達五尺(約1。6米),而內地生產的廣幅布寬僅二尺一(約0。67米)。

南來北往的商人帶來貿易興盛的同時,也在不斷改變海南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明至清中期,海南經濟迎來新發展,雖有海禁,但作為各國朝貢和國際貿易的中轉站,海南對外貿易不僅更加頻繁,規模也更大。

當時,來自海南的船隻已到達越南、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地,一部分善於經營的海南人,將本地土特產源源不斷地運往海外,再將國外的珍珠、香料、寶石、琉璃、象牙、犀角、金銀器等運回海南島,銷往國內其他地方或作為貢品上交給朝廷。

占城人專程來瓊買馬

從土特產、沉香、布匹到珍玩,海南對外貿易的商品種類不斷豐富。翻閱史料,較早明確記載海南與外國發生貿易往來的,是《宋史·占城傳》。該書記述了占城國王到海南買馬的故事。

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一個福建人想渡海到吉陽軍(今三亞市轄區),舟行海上突遇風暴,被風吹到了占城。當時正逢占城與真臘(位於今柬埔寨境內)交戰。交戰雙方以標槍加木製盾牌、竹弓加無翎箭為兵器,乘大象作戰,氣勢很足,但速度不快、補給困難,戰爭處於膠著狀態。

見此場景,這個福建人便“教其王當習騎射以勝之”,占城的國王很高興,用船送他前往吉陽軍,並買了幾十匹馬進行訓練,然後用於作戰,果真大敗真臘。第二年,占城人又漂洋過海來海南買馬,不料卻遭到了拒絕。原來,自宋淳煕二年(公元1175年)起,朝廷對馬的管理更為嚴格,規定不得將這一“戰略物資”出售給外蕃。

不僅海南馬成功走出國門,海南牛的身影也出現在了南來北往的船隻上。宋代任瓊管體量安撫使的朱初平在其奏章中提到,從高州、化州等地來的海南貨船,載有牛畜之類。蘇東坡在海南留下的文字也提到海南從外地引入牛的數量較多。

到了明代,海南從牛的輸入地變為牛的輸出地,島內出現了牛羊遍野的情況,這導致海南開始徵收牛稅。牛稅和檳榔稅是當時海南收入最多的兩種稅。明萬曆《瓊州府志》記載,隆慶、萬曆年間因為兵餉不足,朝廷巧立名目徵收稅銀,牛稅就是其中的一種。

鴉片戰爭之後,海南被迫捲入世界市場的漩渦之中。這一時期,列強把海南作為原料產地,大肆掠奪海南土特產運回本國,其中豬是列強掠奪的一種重要商品。據統計,1882年至1891年的10年間,海南共輸出生豬近48萬頭,其中僅1887年一年就輸出8。5萬餘頭。

TAG: 海南檳榔廣幅布沉香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