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華、北大,在清朝科舉中算什麼水平

北大、清華加起來,一年在全國錄取大概7000人。考上北大、清華的這些人放在清朝的科舉考試中,大概算什麼水平呢?今天我把古代科舉考試給大家理一理,因為每個朝代有差異,我就以最近的清朝為例子吧。

清朝科舉考試分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縣試就是縣裡面組織的考試,除了五種身份證的人之外,其他都可以參加考試。

這五種特殊的身份分別是:

1、冷籍:三代沒有做過官,或三代以內不曾有人中過秀才、舉人之類的家族。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2、府衙雜役子孫:通俗的來講就是衙役、捕快、仵作等在衙門當差卻無功名之人的子孫。

3、從事樂藝人的子孫:通俗來說便是戲子、樂戶的子孫。也就是古代的下九流。古代的上九流:帝王,聖賢,舉子,文人,農,工,商,書生,武士。中九流:童仙,相命,郎中,丹青,隱士,琴棋,僧,道,尼。下九流:衙差、媒婆、裁縫、剃頭、腳伕、高臺、吹拉彈唱、戲子、娼妓。

4、丐戶、疍戶的子孫:通俗的來說便是前者是常年生活在陸地的小商販,而後者便是常年生活在水上靠販賣水產為生的商戶的子孫。《新白娘子傳奇》電視劇裡面戚寶山第一次見碧蓮的時候說: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說的是沒錯的。

考上清華、北大,在清朝科舉中算什麼水平

5、奴隸子孫:奴隸分為生活奴隸和政治奴隸,但凡在奴籍者都不能參加科舉。

縣試每年二月舉辦,五人聯保,如果有一個人資訊是假的或者考試作弊,五個人一起受罰。

考過了的人可以參加府試,府試相當於現在市裡組織的考試,每三年考兩次,一般在四月舉行。參加縣試、府試的人叫童生。

考過了府試的人可以參加院試。院試是省裡組織,中央負責監督。考中了才能叫秀才。考中秀才就有特權了,主要是三個:免除差役、見知縣可以不用下跪了、不能對秀才隨便用刑。秀才算是士大夫階層了,地方上的鄉紳基本都是這些人構成的。

考上清華、北大,在清朝科舉中算什麼水平

考過了秀才的人可以參加鄉試,鄉試也是在省城考試,一般省城都會在東南方向建一個貢院舉辦鄉試。中央會派人來主持考試。一般放在八月考試,所以也稱為秋闈。這個考試很難受的地方在於連考三場,每場考三天,中間只能出來休息兩次,其他時間吃喝拉撒睡全部在號房裡面解決。號房大概兩平米那麼大的地方。如果考中了,就可以成為舉人了,可以做官了。考中了舉人的,就會被稱為舉人老爺。清朝有文舉人和武舉人,武舉人含金量不如文舉人高。姜文的電影《讓子彈飛》裡面武舉人說:老子是光緒三十一年皇上欽點的武舉人。這句話有兩個錯誤,第一個是光緒二十七年朝廷就已經下令廢止武科舉了,第二個是舉人是見不到皇上的,皇上更不會欽點個舉人,至少欽點個進士。所以張麻子一聽就知道這傢伙在吹牛。

考上清華、北大,在清朝科舉中算什麼水平

考中舉人之後就有資格參加會試了,會試在北京東南的貢院舉行,由禮部主持。一般在二月、三月舉行,所以也叫春闈。主考官由皇上直接任命。跟鄉試一樣,三天一場。吃喝拉撒睡全部在號房裡面解決。考中了就叫貢生。

貢生就可以參加最高級別的考試了,也就是殿試。殿試在清朝中後期都是放在紫禁城保和殿舉行。皇上和內閣大學士一起出題,在考試前一天晚上才定下來,防止作弊。殿試對書法要求非常高,可以說主要是考書法而不是內容。殿試考完之後分三甲,一甲頭三名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稱為進士出身,三甲稱為同進士出身。前幾名的都是在北京做官,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的都任命到個地方做官去了。後期發展就看個人能力和命運了。我們看看晚清四大名臣分別是什麼水平,曾國藩是同進士出身,左宗棠是舉人,李鴻章進士出身,張之洞比較厲害是探花,也就是一甲第三名。

考上清華、北大,在清朝科舉中算什麼水平

如果按照考試難度和錄取比例來看,如今考中北大、清華的人大概相當於在清朝考中了秀才。算是躋身精英階層了,但是以後能不成為“老爺”(至少廳局級幹部吧)還要看以後個人的發展了。

考上清華、北大,在清朝科舉中算什麼水平

TAG: 舉人考試秀才子孫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