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因何引發對朱元璋的集體膜拜?

朱元璋作為帝國的精神支柱的垮塌,讓許多人留戀那個到處充滿朱元璋精神思想的時代,沒有人知道,在朱元璋的大明王朝結束後,卻在清朝掀起了一股自上而下的“朱元璋熱”。

大清因何引發對朱元璋的集體膜拜?

朱元璋畫像

清朝官方為何高度評價朱元璋?只因全面繼承了大明版圖和厚實家業,和對朱元璋個人魅力的欽佩,康熙對此並不諱言。

歷史再次回溯到1699年,這時距離朱元璋逝世已經301年。這年的初夏,康熙皇帝開啟了南巡,到鐘山的明孝陵祭祀是康熙是這次重大目的。康熙深情地對官員說:“明代洪武乃創業之君,朕兩次南巡俱舉祀典,親往奠醊。今朕臨幸,當再親祭。”【1】隨行官員不懂其意,作為大清的皇帝因何要去祭拜明代皇帝?紛紛勸諫康熙不必親去:“皇上兩次南巡,業蒙親往奠醊,今應遣大臣致祭。”

康熙瞭解他們的想法,卻堅持說:“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著兵部尚書席爾達致祭行禮,朕親往奠。”康熙親自安排,對朱元璋陵寢進行了全面維修,並將康熙題寫的四個“治隆唐宋”刻成匾額,懸掛到了明孝陵的大門前。對於這件事,《清實錄》以極其隆重的筆調寫下:“甲寅,命修明太祖陵,並懸掛御書‘治隆唐宋’匾額”。【2】

大清因何引發對朱元璋的集體膜拜?

治隆唐宋

最終,在以康熙為代表的清朝班子,對朱元璋給予了公正、客觀全面的評價,在官修史書中認為他“武定禍亂,文治太平。”作為最高定調。

最終,在以康熙為代表的清朝班子,對朱元璋給予了公正、客觀全面的評價,在官修史書中認為他“武定禍亂,文治太平。”作為最高定調。

朱元璋如何用16年就迅速建立大明帝國?縱觀歷史,朱元璋得國最正。

至正十二年的三月,穿著破爛袈裟的朱元璋來到濠州城外要求參加紅巾軍。後來他回憶說:“昔者,朕被妖人(紅巾軍)逼起山野。”[3]又說:元綱不振乎彼士祖之法,豪傑何有乎仁良(也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或許因為獨特的氣質引起了紅巾軍元帥郭子興的注意。不久這個“志意廓然,人莫能測”的朱重八變成“朱公子”,在戰爭生涯中表現出的戰略才能讓他迅速躥升總兵官的職位。朱重八在變成朱元璋後,開始中原逐鹿,走上了“掃清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的統一大業。[4]

大清因何引發對朱元璋的集體膜拜?

徐達畫像

戰爭是一個放大器,他清晰地放大了朱元璋的能力、素質和格局。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繼攻滅江南漢帝陳友諒、吳王張士誠政權。統一江南後,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北伐中原、南定沿海並舉,以武力奪取全國統治權。[5] 如同一把掃帚,在舊山河之間展現他的戰略部署,僅用十六年便統一全國。此後不久,在前呼後擁之下,朱元璋身穿龍袍開始指點江山。對此,明史以極其自信的筆法總結朱元璋的天下“得位最正”,“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6】在帝業將成之際,朱元璋回到闊別二十二年的故鄉去給去世多年的父母上墳,對身邊的臣下感慨而深沉地說:“我過去在故鄉時,自謂終身田野間一農民爾。及遭兵亂,措身行伍,亦不過為保身之計。不意今日成此大業。自吾去鄉里十有餘年,今始得歸省陵墓,復與諸父老子弟詳見,追思囊時,誠可感也。”【7】

苦難與輝煌成了朱元璋身旁兩個重要精神法寶。

布衣情結,農民本色的皇帝,同情底層群眾,由此掀起最大規模的整治吏治。

朱元璋多次向帝國表達自己所代表的立場:“朕本農夫,深知民間疾苦。朕本農夫,深知稼穡艱難。”每當提起老百姓的艱難,他會為之抽泣,對那些富戶兼併土地的地主和貪官汙吏,朱元璋恨不由得想起了植入骨髓般的痛苦經歷。為此他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老百姓吃飽穿暖的國家,而他則是農民們的代言人。

洪武四年他指示中書省“如今臨濠的空地很多,你們應該調查那些開荒者的身份,讓他們平均耕種,使窮人有產業,富戶不能兼併。如果哪個大戶多佔土地,轉給貧人佃種的,就要懲罰他。”[8]

大清因何引發對朱元璋的集體膜拜?

皇明祖訓

早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即位的詔書中,強調自己“朕本淮右布衣” ,六年後頒佈《皇明祖訓》時,再度敘述自己的經歷:“朕幼而孤貧,長值兵亂,年二十四委身行伍,為人呼叫者三年,繼而收攬英俊,習練兵之方……革元朝姑息之政,治舊俗汙染之徒。”這一段話表示他的童年經歷使他深悉元朝末年“人之情偽”。面對官員們貪腐慾望和對貪官汙吏的痛恨,朱元璋出臺了歷史上最為嚴厲的反貪汙法令,由此掀起了有史以來的最大整治官吏風暴。甚至細化到官員不能公車私用:“凡因公出差,按級別可以坐官馬公車,用官駝等者,除了隨身的衣物外,攜帶的私人物品不能超過十斤。”如果超了就要按照斤數進行鞭打。甚至他嚴禁官員下鄉,認為他們就是來大吃大喝,搜刮擾民的:“我在民間時,親身體驗到州縣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疾苦,視之漠然,心實怒之。”對於坐實的貪汙犯罪者,朱元璋以不乏殘酷的“剝皮實草”進行警戒,讓許多官員上班前害怕不知道今天能不能回來而抱著家人痛哭。

朱元璋的政治遺產與朱元璋精神遺產到底有多強大?

朱元璋將治國理政形象生動地比喻成“蓋房子”:“為天下者,譬如做大廈。”、“我以為建基立業,猶之蓋大房子,剪伐斫削要用武臣,藻繪粉飾就非文臣不可。”朱元璋的思維裡,帝國如同一個大房子,這裡將擠滿他的所有臣與民,按照他的構想,永遠安穩、安靜地生活下去,而他親自承擔起這座“帝國大廈”的建設、維護工作。

對大明帝國的高度責任心讓朱元璋格外勤奮。在洪武十七年九月的一天,內外諸司奏章1660份,奏事3391件,面對如此版常態化的巨大工作重壓,朱元璋也不得不哀嘆說:“朕一人處此多務,豈能一一週遍,苟政事有失宜,豈惟一姓之害,將為天下之害。豈惟一身之憂,將為四海之憂。”雖然如此高度旋轉,他還是不辭辛勞的做了下去。三十一年來,在他的主持下,其個人色彩浸潤到大明的每個角落。其中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二百八十年後,順治對朱元璋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唐宗宋祖都不如朱元璋雄才大略。“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到洪武所定條例章程,規畫周祥,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10】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根據戶部統計數字,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餘頃,比北宋耕地最高數字(五百二十四萬餘頃)增加了三百二十六萬頃。全國人口六千多萬,超過《元史》所載最高人數,全國的田賦收入僅米麥一項就高達三千二百七十八萬餘石,比元朝歲入一千一百一十萬餘石增加了近兩倍,是明朝真正的盛世。【11】

大清因何引發對朱元璋的集體膜拜?

朱元璋書法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多次提出嚴正警告,認為真正能“以天下為憂者”,“唯創業之君,中興之主,及守成賢君能之”。至於“宮內生長”的“尋常之君”,勢必以天下為自己尋歡作樂,如此的話“國亡自此始”。不幸的是,這種預測在明代中後期的皇帝中屢次出現,如肆意玩樂的正德皇帝和一心煉丹修道的嘉靖、數十年不上朝的萬曆,躲在後宮研究木匠的天啟,如此密集出現“奇葩”後代皇帝為歷史罕見。

對此預測,朱元璋只能總結感慨說:“若守成之君,常存敬畏,以祖宗憂天下為心,則能永受天之眷顧。若生怠慢,禍必加焉,可不畏哉!”儘管將所有對後世有利的設計都做到了,最終卻也只能託付給所謂的“天命”,可知朱元璋在此重大事情上也顯得多麼的乏力。從另一角度來看,朱元璋的政治遺產和精神遺產是對子孫無限的眷戀。為此他最後還發出吼聲“後世敢有方改更祖法者,即以奸臣論無赦!”【12】

結尾:孤家寡人朱元璋親身經歷的情感遭遇演繹了大明版的《活著》

五十四歲的朱元璋就開始為他自己營建陵墓,對待生死他似乎已經太過於熟悉了,甚至過去的悽慘經歷讓他顯得更為達觀。

大清因何引發對朱元璋的集體膜拜?

影視形象

拋卻事業成功角度,從情感上來說,朱元璋是相當不幸的人。在年少時十三天內,連失去四個親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打擊是不言而喻的。多年後,朱元璋在《皇陵碑》中這樣回憶當年的悽慘:“兄為我傷,我為兄哭,皇天白日,泣斷心腸!”、“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佒佯。”創業時期他似乎忘記了這種孤苦開始全身心投身軍旅,逐鹿中原。直到五十歲那年,他的結髮妻子馬皇后去世,朱元璋的情感世界再度走上孤獨。更要命的是,此後朱元璋連番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六十五歲那年,他的太子朱標去世,自己的所有計劃都被打亂,這個曾經無比強勢的男人竟然在朝臣會議研究接班人問題時放聲大哭,老淚橫流。

七十一歲那年,他二十六個兒子已經死了七個。中國歷史上當了帝王的人,就“稱孤道寡”,自稱“孤家”、“寡人”,而這種大落寞對人性來講無疑是一種摧殘。71歲這年的三月,他最喜歡的三子朱棡病逝,一下將朱元璋擊倒,不久,朱元璋在無限淒涼之中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註釋:

【1】《清世祖實錄》卷一九三。

【2】《清世祖實錄》卷一九三,康熙三十八年四月。

【3】《與元臣禿魯書》。

【4】《賈誼過秦論》。

【5】《明代軍事統一戰爭》。

【6】《明史太祖本紀》。

【7】《明太祖實錄》卷二十。

【8】《明史紀事本末》。

【9】《明太祖實錄》卷二十。

【10】《清世祖實錄》。

【11】《朱元璋傳》吳晗著。

【12】《明太祖實錄》

TAG: 朱元璋康熙洪武實錄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