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得到鬼谷子軍事真傳的,並不是孫臏和龐涓,而是一個叫繚的人!

鬼谷子,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人,不知其生卒年月,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隱士高人;現在人知道鬼谷子,也都還是因為他是蘇秦、張儀的老師,據說也是孫臏和龐涓的老師,張儀和蘇秦是縱橫家,孫臏和龐涓是軍事人才。

據說得到鬼谷子軍事真傳的,並不是孫臏和龐涓,而是一個叫繚的人!

但是據說,真正得到鬼谷子軍事真傳的,並不是孫臏和龐涓,而是一個叫繚的人,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尉繚子,至於為何叫尉繚子呢?是因為其後來寫了一本軍事理論書籍《尉繚子》,但是由於《尉繚子》的意識及方式太過超前,過去疑古派一直認為《尉繚子》是偽書,《尉繚子》也被長時期的冷落,自1972年銀雀山漢墓出土文獻證明 《尉繚子》並非偽書。

據說得到鬼谷子軍事真傳的,並不是孫臏和龐涓,而是一個叫繚的人!

《尉繚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書,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尉繚子》從人性論的視角考察了人的心理,提出了不少精闢治國思想,如“民非樂死而惡生也”,“委積不多則士不行;賞祿不厚則民不勸;武士不選則眾不強;器用不便則力不壯;刑罰不中則眾不畏”,後一句話可以作為尉繚子經國治軍思想的總綱領。

據說得到鬼谷子軍事真傳的,並不是孫臏和龐涓,而是一個叫繚的人!

北宋朝廷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武經七書》,就是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彙編而成。從而也奠定了這七部兵法書籍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地位。

《尉繚子》這本書的作者繚究竟何許人也?尉繚一生事蹟,史籍載之不詳,大約活動於魏國由安邑遷都於大梁的歷史時期,著名的軍事家。秦王政十年入秦遊說,被任為國尉後,因稱尉繚。他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主張‘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

據說得到鬼谷子軍事真傳的,並不是孫臏和龐涓,而是一個叫繚的人!

當時的情況是,以秦國之力,消滅六國中的任何一個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六國要是聯合起來共同對秦,情況就難料了。所以擺在秦王面前的棘手問題是,如何能使六國不再“合縱”,讓秦軍以千鈞之勢,迅速制服六國,統一天下,避免過多的糾纏,以免消耗國力。

離間東方國家,雖然是秦國的傳統做法,而且李斯等人正在從事著這項工作,但是採用什麼方法更為有利,則仍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消滅六國,統一中國,是歷史上從未有人幹過的事情,年輕的秦王深知這一點,他不想打無準備之仗。

據說得到鬼谷子軍事真傳的,並不是孫臏和龐涓,而是一個叫繚的人!

另外,當時秦國還有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就是戰將如雲,猛將成群,而真正諳熟軍事理論的軍事家卻沒有。靠誰去指揮這些只善拼殺的戰將呢?如何在戰略上把握全域性,制定出整體的進攻計劃呢?

這是秦王非常關心的問題。他自己出身於王室,雖工於心計,講求政治謀略,但沒有打過仗,缺乏帶兵的經驗。李斯等文臣也是主意多,實幹少,真要上戰場,真刀真槍地搏殺,一個個就都沒用了。

據說得到鬼谷子軍事真傳的,並不是孫臏和龐涓,而是一個叫繚的人!

公元前237年,出師後的繚入秦遊說,尉繚一到秦國,就向秦王獻上一計,他說:“以秦國的強大,諸侯好比是郡縣之君,我所擔心的就是諸侯‘合縱’,他們聯合起來出其不意,這就是智伯、夫差、閔王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愛惜財物,用它們去賄賂各國的權臣,以擾亂他們的謀略,這樣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則可以盡數消滅了。”

據說得到鬼谷子軍事真傳的,並不是孫臏和龐涓,而是一個叫繚的人!

一番話正好說到秦王最擔心的問題上,秦王覺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計尋求的人,於是對他言聽計從。不僅如此,為了顯示恩寵,秦王還讓尉繚享受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每次見到他,總是表現得很謙卑。

相傳“曾與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尉繚剛入秦時,與後來的秦國將軍蒙恬偶遇,蒙恬為之親自牽馬,請回府中。蒙恬曾請尉繚繼續著書,尉繚斷然回絕,並打算離開蒙府,在蒙恬的苦苦央求下才留下。

據說得到鬼谷子軍事真傳的,並不是孫臏和龐涓,而是一個叫繚的人!

秦始皇嬴政多次求教,尉繚多次拒絕,後來出走。秦王大怒,本欲殺之,但在當時的廷尉李斯的苦求下同意讓李斯將其追回,並在李斯的建議下授以國尉之職。最後終於得到尉繚的肯首,願意扶助秦國,入朝為臣。

之後,尉繚在秦國大力整頓軍備,積極為滅六國完成大一統做準備,後來王翦率60萬大軍滅楚,也都是尉繚極力促成的;一名大將在外戰必勝攻必克,其自身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為其制定作戰方案及方向的幕後總參謀,才是真正勞苦功高的,就如同二戰時期的馬歇爾,但是這類人卻往往最容易被遺忘。

TAG: 尉繚秦王秦國李斯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