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騎兵為啥尤其強大?充裕的戰馬,鐵血尚武、層出不窮的人才

唐朝的騎兵為啥強?其實一個詞就能說明原因:

兵強馬壯

,即馬、人。

唐朝的騎兵為啥尤其強大?充裕的戰馬,鐵血尚武、層出不窮的人才

第一,充裕的優質戰馬。

馬,是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它能彌補技術、經濟實力的差距,幫助那些生產力與文明水平落後的政權掌握軍事優勢。

比如,當初的匈奴人用動物骨頭做箭頭,技術水平何等落後?人口只相當於西漢的一個大郡,何等貧乏?但身為馬背上長大的民族,匈奴人擁有數之不盡、質量上乘的戰馬,成年男子個個馬術嫻熟、精於騎射,久經沙場的劉邦也被打得毫無脾氣,西漢不得不和親贈禮數十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打造強大的騎兵,就得擁有足夠的戰馬(這就好比想要建設一支強大海軍、必須擁有大量的艦船用以訓練/作戰)。西漢舉全國之力培育了三十多萬匹戰馬,才由此具備了戰勝匈奴的實力;戰馬,甚至成了反映雙方實力消長的重要指標:“漢之中年能事胡者,以馬多也。胡之後服漢者,亦以馬少也。”

唐朝的騎兵為啥尤其強大?充裕的戰馬,鐵血尚武、層出不窮的人才

後世歷朝歷代都重視戰馬的養殖,在南北朝時期步入首個巔峰。

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時期,南北朝時期對馬匹的重視程度令人瞠目結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後,在雲中、朔方、隴右等地設定了馬場,巔峰時期擁有300多萬匹戰馬;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曾在黃河南北一帶開闢了千里牧場。

龐大的基數,提供了幾乎取之不盡的優良戰馬。憑藉強大的騎兵,北魏不僅在北方所向無敵,還常年在草原上縱橫馳騁、將後起的遊牧民族柔然打得痛不欲生。《花木蘭》反映的就是那個時代的故事,一個平民女子都能買馬上戰場,充分體現出那個時代的彪悍。面對這種壓力,當時的南朝也在江淮地區養馬,數量也有數十萬之多。

由於承接南北朝,唐代在這方面也相當突出。

唐朝的騎兵為啥尤其強大?充裕的戰馬,鐵血尚武、層出不窮的人才

唐朝初期,形成了系統的監牧制度,設定了八使、四十八監專門替朝廷養馬,馬場橫跨隴右、金城、平涼、天水四郡,幅員千里、一望無際;後來覺得還不夠,又增加了八監,在河套地區開闢馬場。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唐朝廷官方擁有的馬匹多達70。6萬。

由於李治後期、武氏當權時政治較為動盪,唐朝的監牧制度受到波及,開元初年,朝廷僅有24萬匹馬;李隆基任命親信王毛仲親自負責監牧,歷時十餘年再次恢復到44萬匹。以此為基礎,當時的貴族圈盛行馬球、馬術,女子也能跨馬馳騁。

坐擁如此充裕的馬匹,讓那時的唐軍相當豪橫。每次對外征戰,首先在官方馬廄中挑選最為強壯的登記造冊、編入行伍;同時,還鼓勵軍人自行買馬,費用由國家報銷。開元年間,邊鎮的唐軍“步軍皆有私馬”,步兵也騎馬行軍,抵達戰場後下馬作戰。優質的戰馬,與軍隊戰鬥力直接掛鉤:“冀州產健馬,下者日馳二百里,所以兵常當天下。”

安史之亂後,由於河西地區丟失、河北被藩鎮掌控,朝廷手中的戰馬數量銳減,影響了軍隊戰鬥力。而到了宋代,優質養馬地幾乎全為遼、西夏所有,宋軍騎兵根本拿不出手。

唐朝的騎兵為啥尤其強大?充裕的戰馬,鐵血尚武、層出不窮的人才

第二,人的因素。

有了戰馬,但如果駕馭戰馬的人不行,戰鬥力也夠嗆。但唐朝在這方面就相當給力——作為民族大融合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唐朝民風尚武、騎兵人才層出不窮。

經歷了十六國時期的混戰,到了南北朝時期,以鮮卑為代表的遊牧民族逐漸融入中原,馬背上的基因與先進技術相結合,造就了一個騎兵藝術登峰造極的時代。

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自無需多說,它的好幾任皇帝本身就是出色的騎兵統帥,如拓跋珪、拓跋燾;北魏末年,契胡出身的爾朱榮曾率7000精騎擊破葛榮數十萬起義軍,把騎兵的突襲與機動優勢展示得淋漓極致。

北魏分裂後,西魏(北周)、東魏(北齊)的掌權者都出自原北方六大軍鎮。宇文泰一手建立的關隴集團,骨幹幾乎都是武川軍人;八柱國之中,無論是漢人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還是鮮卑的獨孤信(楊堅岳父,李淵外祖父)、侯莫陳崇,都曾在史書中留下了率領騎兵作戰的記載。而東邊的高歡家族,則是鮮卑化的漢人,起初的北齊軍隊甚至採取鮮卑打仗、漢人耕種的分工模式,騎兵實力可想而知。大名鼎鼎的蘭陵王高長恭,就是在邙山之戰中率領五百騎兵突破北周大軍包圍而獲人讚譽。

唐朝的騎兵為啥尤其強大?充裕的戰馬,鐵血尚武、層出不窮的人才

到了隋朝,出現過楊素在草原上與突厥達頭可汗互暴騎兵的名場面,打得對方傷亡慘重、嚎啕大哭而去;騎射絕倫的長孫晟(李世民的岳父),憑藉一箭雙鵰神技征服草原,收穫了一眾突厥貴族為“粉絲”;史萬歲深入突厥、憑藉精湛的騎射威震敵膽……

而唐朝與北朝、隋朝一脈相承,完全繼承、發揚了前朝彪悍的尚武風氣、濃郁的騎兵氛圍。李淵、李世民父子本就是出色的騎兵統帥,前者曾率軍平定毋端兒起義,親自上陣、連射七十箭無一落空;後者的玄甲軍所向無敵,區區幾千人就能與數萬敵人對抗。

而隋末初唐的一眾將領裡,大多數都善使“馬槊”——也就是甲騎具裝騎兵的武器長槍,如李元吉、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

更重要的是,由於騎兵盛行,當時的騎兵指揮藝術也進入了一個空前輝煌的時期。李靖經常上演騎兵突襲戰,夜襲定襄、遠征吐谷渾,都是這類經典案例。作為傑出的軍事理論家,他曾奉命傳授侯君集兵法;當對方抱怨自己有所保留時,李靖卻說:“我教的這些,對付周邊四夷綽綽有餘”。後來,侯君集果真奔襲數千裡、一戰滅高昌。

唐朝的騎兵為啥尤其強大?充裕的戰馬,鐵血尚武、層出不窮的人才

初唐將領陣容星光熠熠、不勝列舉,這種軍事遺產被後世所繼承;作為自信包容、胸懷寬廣的多民族帝國,唐軍吸收了大量優秀的漢、胡軍事人才,在與吐蕃、契丹以及中亞諸國的征戰中,不斷湧現出能力卓越的將領、戰力強悍計程車兵。

當然了,唐朝騎兵的強大,也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武裝。有例為證,公元641年,李世勣率領6000騎兵追擊薛延陀。一開始,對方几輪齊射,大量沒有裝甲保護的唐軍戰馬被射死,但身著精良鎧甲的將士卻幾乎無損傷,於是他們乾脆變為步兵、操起長槊發起集體衝鋒,對方抵擋不住,被陣斬3000、俘虜5萬,從此元氣大傷。

強漢、盛唐,都是騎兵出色的朝代,這並非巧合。

TAG: 騎兵戰馬唐朝鮮卑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