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唐王朝歷史走向的戰爭——哥舒翰兵敗潼關

改變唐王朝歷史走向的戰爭——哥舒翰兵敗潼關

改變唐王朝歷史走向的戰爭——哥舒翰兵敗潼關

唐朝從建立一直到唐中期,國力鼎盛,文化繁榮,成為當時世界上具有高度文明、聲名遠播的大唐帝國。唐太宗李世民與群臣共理天下,勵精圖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盛世一一貞觀之治;唐玄宗李隆基繼往開來,也曾創造盛唐時期的二度輝煌——開元盛世。然而不幸的是,天寶末年由於統治階級的腐敗及內部種種矛盾的激化引發了安史之亂,一場空前未有的戰爭浩劫把持續數載的盛唐幾乎推向衰亡的邊沿。

天寶末年,在唐王朝的重重矛盾之中,潛伏著一個最主要的矛盾,即地方軍閥與中央政權的鬥爭熾烈異常。正當唐玄宗陶醉於歌舞昇平之際,漁陽鼙鼓動地而來。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率兵15萬,號稱20萬,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企圖奪取唐朝最高統治權。

安祿山起兵反唐6天后,訊息傳到驪山華清池。唐玄宗急派大將封常清、高仙芝領兵征討,結果連戰連敗。東都洛陽被安祿山攻破,封常清退守潼關。唐玄宗聽信讒言,認為封常清、高仙芝作戰不力且有謀反之心,便斬殺了二將。

各地勤王師已集結到潼關,但主帥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這時,唐玄宗想起了正在京師養病的哥舒翰。哥舒翰是一員勇敢善戰的將軍。唐玄宗派他為兵馬副元帥(元帥由太子李亨掛名),統領大軍出征禦敵鎮守潼關。

哥舒輸率20萬大軍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利用潼關險要的有利地形,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天寶十五年(756)正月十ー日,安祿山派兒子安慶緒率兵攻打潼關,被哥舒翰擊退。

哥舒翰和楊國忠二人的矛盾由暗鬥發展到明爭。楊國忠對近在咫尺的哥舒翰的存在,使他有如芒刺在背,而哥舒翰同樣終日不安,但卻始終無法誅殺楊國忠。前線主帥與後方宰相的內訌,造成了哥舒翰的悲劇,也害了大唐的天下。

改變唐王朝歷史走向的戰爭——哥舒翰兵敗潼關

哥舒翰憂心忡忡,恐為楊國忠所圖,病情也因此加重。他心有餘而力不足,難以處理日常軍務,只好把軍政大事委託給行軍司馬田良丘,又讓部將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王思禮、李承光二人爭權奪利,難以配合,全軍號令不ー。監軍宦官李大宜在軍中整日以與將官賭博、飲酒、彈琴為樂,而普通土兵卻連飯都吃不飽。唐玄宗派人慰勞軍隊時,土兵反映缺少衣服,玄宗特意做了10萬戰袍賜予軍隊,但哥舒翰卻壓住不發,以至兵敗之後,衣服仍藏在庫中。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征戰,卻連最根本的溫飽問題都得不到解決,自然心中充滿怨根,由此導致了上下離心。

哥舒翰在潼關始終採取了固守的策略,據守天險,阻叛軍於潼關之外。叛軍主力徘徊於關之下,長達半年之久,卻始終無法逾越天險,西進一步。哥舒翰擔心玄宗怪他不肯出戰,之前多次向玄宗上言,強調自己固守的策略。

安祿山見強攻不靈,便命部下崔乾祐事先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率四千名老弱病殘的部隊屯於陝郡,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但哥舒輸不為所動。

天寶十五年(756)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將崔乾祐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羸弱無備”的情報,此時滿朝文武正為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取得的大捷而興奮,玄宗樂觀地估計了戰局,求勝心切,下令哥舒翰轉守為攻,立即出兵,收復陝郡、洛陽一帶。為此,玄宗還特意ト了一卦,卦象顯示說:“賊無備,可圖也”。

哥舒翰聞訊大驚,立即上書唐玄宗,認為“安祿山久習兵事,欲攻長安,不可能不設防。一定是用羸弱之兵來引誘我們,如果出兵,正中其計。再說叛軍遠來,利在速戰,我軍據險之,利在堅守。何況叛軍殘虐,失去人心,兵勢日蹙,將有內變,那時乘機攻擊,可不戰而勝。現在諸道兵還未集,形勢對我們並不十分有利,應該緩以待之。”

就在玄宗遲疑不決的關鍵時刻,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不肯出兵是意在謀己,為了調虎離山,對玄宗說:“賊方無備,而翰逗留,將失機會。”玄宗久處太平盛世,不懂軍事,於是輕信了楊國忠的讒言,連續派遣中使催促哥舒翰出戰,以至往來使者“項背相望”。隨後又派宦官邊令誠前去督戰。

備受壓力的哥舒翰見皇帝降旨嚴厲切責,知道勢不可止,於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初四領兵出潼關,並且幾乎沒有留兵守禦潼關。哥舒翰處處受到朝廷的掣肘,明知不該輕易出關,卻被詔命所迫,不得不出戰。

改變唐王朝歷史走向的戰爭——哥舒翰兵敗潼關

六月初七,哥舒翰軍與叛軍崔乾祐部遭遇在靈寶西原。六月初八,兩軍交戰。靈寶南面靠山,峰巒陡峭;北臨黃河,波濤洶湧;而中間是條七十里長的狹窄山道,可謂是用兵的絕險之地。崔乾祐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自領老弱之兵與唐軍交戰,且戰且走,以為誘敵之計。

哥舒輸與行軍司馬田良丘乘船在黃河中觀察軍情,看見崔乾祐兵少,就命令大軍前進。王思禮等率精兵5萬為前鋒,龐忠等率10萬大軍殿後,哥舒輸自己率領3萬人在黃河北邊的山頭上觀戰,並擊鼓助威。兩軍一交戰,叛軍故意示弱,偃旗息鼓而逃。

當唐軍深人險境,進入叛軍的包圍圈,想要擺脫困境已經來不及了。哥舒翰發現情況十分危急,認為唯一的出路只有奮勇向前,衝破前面叛軍的堵截,殺出一條血路。由於山道狹窄,唐軍如同竹筒中裝滿的豆子只能一個挨一個前擠後擁地向前滾。

此時,叛軍伏兵突起,居高臨下,從山上投下滾木礌石,唐軍將士全部擁擠在隘道,兵力難以展開,死傷甚眾。到了下午,天氣驟變,東風勁吹。崔乾祐急令部下將幾十輛裝滿乾草的大車縱火焚燒,堵塞通道,使唐軍無法前進。這時,崔乾祐命精銳騎兵從南面山谷迂迴到唐軍背後殺出,唐軍腹背受敵,首尾不能相顧,頓時亂作一團。有的棄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號叫之聲驚天動地,一片悽慘之狀。

靈寶一戰,唐軍出關將士近20萬,可逃回潼關的只有8000餘人。到了此刻,即便有潼關天險,唐軍也無足夠的兵力可守。六月初九,崔乾祐率兵攻陷潼關。此時,離哥舒翰痛哭出關不到5天時間。

唐玄宗得知潼關失守,於十三日黎明率禁軍及貴妃數人逃離長安,十四日,行至馬嵬驛時,禁軍發動兵變,誅殺楊氏兄妹,太子也脫離玄宗收拾殘餘,投奔朔方。

天寶年間,唐王朝統治者的腐敗沒落景象已愈來愈顯,均田制的日漸瓦解,府兵制日漸崩潰,內部種種矛盾的激化,軍政危機的潛伏是誘發“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而“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發生在“安史之亂”過程中的“哥舒翰兵敗失潼關”一戰則是直接擊垮盛唐,使其衰變的關鍵。

從史書的諸多記載可以看出,潼關是守護唐都長安的重要門戶,它是天然的險要關隘,只要唐軍守住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要塞,安史叛軍一時要攻破關城談何容易。唐軍完全可以利用這一機會迫使叛軍退兵自保,倘若各地勤王軍聯手平亂,保住了潼關,也就保住了長安。那麼歷史將會改寫。然而這段歷史的程序正如上述戰爭中所敘述的,在唐玄宗的錯誤決策下,唐軍出關與叛軍決戰,結果兵敗如山倒,20萬大軍一敗塗地,叛軍勢如風掃殘雲攻陷潼關,佔據了長安,盛唐景象一掃而光。

哥舒翰兵敗,潼關失守是安祿山叛亂以來唐軍遭遇的最慘重的失敗,也是由盛而衰的直接轉折,由此而釀成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使唐朝昌盛氣象一去不返。

關於這一場戰爭,其歷史教訓深刻,時人與後世史家皆有評論,概而言之,有以下幾點:一是唐玄宗聽信讒言,誤做決策,強令出戰,鑄成失掉潼關之大錯,失在於“出”,而不在於唐軍的寡弱。二是宦官干政,朝臣不和致使軍心渙散,削弱了戰鬥能力。三是哥舒翰指揮失誤,冒險進軍導致大軍慘敗。

這一戰,史書記載,文學演繹,民間傳唱,影響甚大。

文章節選自潼關縣政協編輯的《潼關之最》一書。

近期作品

主辦:

潼關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編:

李宏弟

編輯:

章巧李曉波

關注我們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潼關秋之風韻”,“vid”:“g0792vbpb03”,“img”:“http://puui。qpic。cn/vpic/0/g0792vbpb03。png/0”,“desc”:“”})

TAG: 舒翰潼關唐軍叛軍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