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後面還有半句,非常經典,卻少有人知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大小戰役不斷,其中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而赤壁之戰前有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後面還有半句,非常經典,卻少有人知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裡很精彩的橋段。(示意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諸葛亮神機妙算,在周瑜的故意刁難下,想了一個非常妙的辦法,趁著大霧,用草船為蜀吳聯軍,輕輕鬆鬆便借來了10萬支箭,並且還形成了一句歇後語,流傳至今。但是很多人只知道“草船借箭”,卻不知道後面還有一句話。

“草船借箭”後面還有半句,非常經典,卻少有人知

▲赤壁之戰是決定魏、蜀、吳三分天下的重要關鍵。(示意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在赤壁大戰前,諸葛亮隻身前往東吳,遊說一起結盟抵禦曹操;但在說服兩家聯盟的過程中,諸葛亮表現出來的才華,讓周瑜感到威脅;周瑜心想,此人不除,日後必成東吳大患,於是特別設了個局,對諸葛亮說:

“水戰之中,以弓箭為重,先生能否在十日之內監造十萬支箭來?”

機智的諸葛亮一眼就識破了這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地表示“只需要三天”,還立下了軍令狀;這下輪到周瑜摸不著頭緒了,他不信諸葛亮能在短短三天就造出十萬支箭來。但心想,這是你諸葛亮自己找死,怨不得我了。

後來諸葛亮向魯肅借用了三十條船,船隻上盡是用稻草人扮成計程車兵,向曹操的水寨大營浩浩蕩蕩地行駛而去;當船隻靠近曹軍水寨時,曹軍箭如雨下射向船隻,諸葛亮向陪同在旁的魯肅說,你看我們的弓箭這不是來了嗎?就這樣輕鬆拿到了十萬餘支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諸葛亮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後面還有半句,非常經典,卻少有人知

▲草船借箭展現了諸葛亮不凡的智慧!(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草船借箭對於蜀吳聯軍來說,自然是滿載而歸。但對曹魏而言,可是不小的損失;當時,曹操的心情被諸葛亮借箭弄得很糟,但是曹操卻怨不得別人,畢竟是自己親自下的命令,這十萬支箭就這麼被諸葛亮“借”走了,怕是沒得還了;因此,便有了一句歇後語-

“草船借箭,有借無還。”

草船借箭,在歷史上的確存在過,但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據《三國志》記載: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草船借箭”後面還有半句,非常經典,卻少有人知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記載: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濡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亂髮。

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根據裴松之的記載,孫權率軍向曹操軍隊挑戰,曹軍堅守不出,於是孫權就乘了一艘小船,直接逼近曹軍大營,曹操下令不得放箭。

但是《魏略》則是另外一個說法: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在《魏略》的說法中,孫權乘了一艘大船,前往曹軍大營,觀看曹軍部署,曹軍下令放箭,箭全部射在了孫權的船上,導致一邊重一邊輕,於是孫權掉轉船頭換一邊行駛,最終船平衡了,滿載“箭”而歸。

“草船借箭”後面還有半句,非常經典,卻少有人知

後來,羅貫中便將《魏略》記載的這個故事,做了藝術加工,形成了膾炙人口的“草船借箭”故事,並且流傳至今。

參考資料:《三國志·吳主傳》、《魏略》

TAG: 諸葛亮草船借箭孫權曹軍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