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去世後清政府十分優待其家人,其三個兒子均成為外交家

談晚清史,離開李鴻章就談不明白。回顧李鴻章的一生,這位在風雲變幻的晚清政治舞臺上縱橫捭闔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所謂“中興元老”,可謂是一位譭譽參半的矛盾人物。他所力倡並付諸實踐的洋務運動,的確促進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中國早期的資本主義發展。但是,他在外交上所奉行的綏靖投降政策,卻為人所詬病、唾罵。同時,我們也應該客觀認識到,在晚清風雨飄搖的特殊歷史時期,一個民族的不堪命運非一人之力可以挽回。如果沒有李鴻章,肯定還會有別人代替他的位置去完成其使命 。可以說,李鴻章的是非對錯,是由當時波譎雲詭的歷史環境造成的,他的悲劇是由他個人造成的,但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史載,光緒二十年(1894年),即農曆甲午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為儲存實力,極力避戰求和,他苦心經營近二十年的北洋海軍基本全軍覆沒,北洋陸軍亦一觸即潰,甲午之戰清軍敗北,標誌著李遵循的“中學西用、西學為體”之洋務事業已遭失敗。

李鴻章被清廷委任為全權和談大臣,赴日本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訊息傳回國內,他頓時成為千夫所指、萬眾唾罵的“賣國賊”,隨之從人生、仕途頂峰跌落。清廷名為留他在京入閣辦事,實際上削奪其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要職,僅保留文華殿大學士榮譽職位,以保全這位“中興名臣”的顏面。

李鴻章去世後清政府十分優待其家人,其三個兒子均成為外交家

李鴻章

在此期間,年逾古稀的李鴻章暫住於北京冰盞衚衕內的賢良寺,過起了閒適的“顧問”生活。

在進入光緒朝的二十多年間,李鴻章代表清廷和列強簽訂了《煙臺條約》、《中法簡明條約》、《中日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誠然,李鴻章踏入仕途多年, “少年科第,壯年戎馬, 中年封疆,晚年洋務”,確實是晚清政壇上罕見的能吏。他涉及過很多領域,頗有作為和讚譽,但詬罵、彈劾,卻都因辦外交而起。尤其是甲午戰爭慘敗,督察員、翰林院群起攻訐、奏劾,頗有點“牆倒眾人推”的意思,遂罷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僅保留文華殿大學士的虛銜,頓時門前冷落車馬稀,可算是“悽悽慘慘慼戚”。

失勢後,李鴻章曾對自己的幕賓、曾國藩的孫女婿吳永說過幾句掏心窩子的“牢騷話”:“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淨室,雖明知為紙片裱糊,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萁,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雙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他將清王朝視為“破屋”,將自己比作“裱糊匠”,可謂形象而生動。這樣真情流露的話,李鴻章在位時是絕不會亦不敢說的。

李鴻章去世後清政府十分優待其家人,其三個兒子均成為外交家

葉赫那拉·杏貞

客觀地說,李鴻章充當了替罪羊的角色, 他把所有的指責吸引到自己身上,緩和了朝野對清廷的不滿,維護了實際大清掌門人慈禧的形象。因此,慈禧不會輕易拋棄這位替自己擋箭的李鴻章,也不是什麼難以想象的事情了。

李鴻章雖然暫時下野,但他畢竟是淮軍和北洋海軍的締造者,又擔任朝廷重臣二十多年, 門生故吏遍佈朝野,關係盤根錯節,這些人仍然掌握著大清的軍政大權。李鴻章雖然丟了實權,但影響力仍在,還是清廷賴以支撐的柱石之臣。

之後,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扼殺康梁維新變法、將光緒帝幽禁於瀛臺後,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底,下懿旨請李鴻章復出,署理兩廣總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農曆庚子年,義和團圍攻使館 、焚燒教堂、屠戮教民,八國聯軍由天津登陸並直搗京師,攜光緒帝倉皇西逃的慈禧太后將乞和保命的希望寄託在李鴻章身上,下詔恢復其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舊職,命他北上與聯軍議和。

李鴻章去世後清政府十分優待其家人,其三個兒子均成為外交家

簽訂《辛丑條約》

庚子年夏天,李鴻章從廣州抵達北京。他作為清廷全權代表與東西方十一國列強公使簽訂了《辛丑條約》,割地賠款自然無法避免。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李鴻章肝疾迸發,吐血而亡,歿年七十八歲。

李鴻章死後哀榮備至,追贈太傅、位列三公,晉封一等侯爵,入祀賢良寺,諡號“文忠”。清廷還賜其在京建專祠的殊榮,慈禧為此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釋出上諭道:“京師建立專祠,漢大臣向無此曠典。惟該大學士功績邁常,自宜逾格加恩,以示優異”。

清廷不僅給李鴻章極高的評價和追諡,對他的家人也很是善待。據記載,李鴻章共生六子,但養至成年的只有三人:長子李經方、次子李經述、幼子李經邁。

和恩師曾國藩不同,李鴻章功名心熱,曾國藩曾評價他:“少荃拼命做官”,李不僅自己拼命往上爬,亦竭力培養、引導自己的兒子們從政。李鴻章死後,他的正妻被朝廷封為“誥命”,三個兒子也受到特別優待與加意提攜。

李鴻章去世後清政府十分優待其家人,其三個兒子均成為外交家

李經方

據記載,李鴻章的三個兒子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教育,不僅能科舉登第,而且都精通外語,因此均子隨父業,先後走上了外交官之路。長子李經方是職業外交官,他自幼聰明穎悟,學貫中西,精通五門外語,長大後高大英俊,一表人才,也很能幹,天生是辦交涉的高手,各方面最像李鴻章,可說深得乃父真傳。甲午戰爭爆發前,李經方曾做過三年駐日公使,對彼時日本的國情民意相當瞭解,對於如何與日方斡旋,他有自己的想法,只可惜在隨父參與馬關談判時,他幾次想據理力爭,最大限度的維護大清利益,均被李鴻章制止了。最後,他只有違心地在“割讓臺灣及澎湖附屬島嶼”的條約上簽字畫押,被人譏諷為“割臺大臣”。次子李經述也從事外交官職業,在對外關係上主張韜光養晦,被認為是李鴻章著意培養的接班人; 庶出的三子李經邁也是職業外交官,曾任欽差大臣出使奧匈帝國。李鴻章的子孫中湧現出許多外交專業人才,並分別擔任過駐英、駐美、駐日、駐奧以及駐比利時、墨西哥、秘魯、緬甸等國的公使。

李鴻章後代人才輩出,李家不僅是外交世家,李氏後裔還出現過橋樑專家、鐵路設計師、著名醫生、高階工程師、建築師、工程院院士等高階專業技術人才,可謂家運興旺 ,福壽綿長。

TAG: 李鴻章清廷李經方北洋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