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不足,淺論蜀漢滅亡的五大原因

大家在讀《三國演義》時,一定會有這樣的想法,蜀漢政權人才濟濟,文有曠世奇才諸葛亮,武有五虎上將、魏延等人;劉備仁慈之君,更兼有蜀漢位於天府之國——成都平原。正所謂“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占人和”,如此優秀的條件,為什麼蜀漢會成為三國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家?

先天不足,淺論蜀漢滅亡的五大原因

我認為,這與大家深受小說影響有一定的關係,《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是一部“尊劉貶曹”的小說,其觀點並不客觀,作者為了論證劉備、諸葛亮的偉大,不惜篡改、編造史實,使得後人覺得劉備以及其建立的蜀漢政權多麼偉大。其實,根據正史(《三國志》)以及後代許多史學家的觀點,蜀漢滅亡的原因,本人認為有如下幾點:

一,經濟實力:三國時期,三國都想最終統一天下,但是,火車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同樣,統一也不是靠吹的,而是靠實力,這裡的實力,主要指經濟實力。有人會說:益州不是天府之國嗎?經濟實力怎麼會不強?誠然,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但是,我們看一看地圖就知道,益州地區平原可以說少得可憐,成都平原的面積還不到蜀漢整個國土的五分之一,而其他地區是什麼呢?山地、丘陵,還有許多荒地尚未開墾,甚至有一些地方是無人區。三國時期,經濟主要靠農業,戰爭時期,糧食更為重要,成都平原的農業水平就是再高,也無法支撐統一全國的經濟需要,而且,蜀漢沒有一個農業的長期發展規劃,蜀漢的農業科學技術也沒有走到三國前列,如此一來,蜀漢的農業發展速度緩慢,諸葛亮連年北伐,需要大量軍糧,“羊毛出在羊身上”,軍糧自然從農民身上的,本來產出就不多,還被政府搶去了,這樣會激發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嗎?糧食產量上不去,一切北伐都是空談;何況,當時的經濟中心、重心仍在北方,經濟中心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開始南移,曹魏掌握的北方,平原廣闊,曹魏一直堅持屯田,屯田既滿足民用,又可以為軍隊提供大量軍糧,一石二鳥,曹魏還不斷髮展農業技術(比如馬均的翻車);曹魏在公元208年後,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長時間的武裝衝突,百姓們安心生活,經濟實力自然高出蜀吳兩國很多。有這個基礎因素,曹魏(晉)統一三國,蜀國不幸亡國,也是合乎情理的了。這一點可以算的上是蜀漢滅亡的客觀原因之一。

二,地理位置:評判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地理位置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蜀漢政權位於現在的四川、重慶、陝西省南部。此地古稱益州,大家知道,四川盆地四周皆是崇山峻嶺,交通不便,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的作戰方針,在拿下益州之後,應該擇機北伐,但是,北伐必須穿過巍峨的秦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樣一來,就不光防住了敵人,也限制了自己,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是因為交通不便,糧草無法按時送到,而被迫退兵。自己的地盤無法壯大,就會很容易失去進取之心,陷入偏安的泥潭中,國家再想發展壯大,便十分艱難了。比如東晉、南宋,東晉、南宋也有許多北伐名將,比如東晉的桓溫、南宋的岳飛,但就是因為偏安一隅,最終被滅。所以,地理位置的不利,限制了蜀漢的發展空間,也間接導致了蜀漢後期的不思進取。這一點可以算是蜀漢滅亡的客觀原因之二。

先天不足,淺論蜀漢滅亡的五大原因

三,統治者的思想境界出現諸多問題,在封建社會,統治者的思想境界,往往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未來走向。蜀漢第一個統治者劉備,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並沒有反思自己和某一些部下的驕傲自滿情緒,重新審視自己的執政方式,反而意氣用事,“衝冠一怒為兄弟”,叫囂著為兄弟報仇,只顧私情,而不顧國家利益,社稷安危,並且不虛心納諫,一意孤行,最終釀成夷陵兵敗,蜀漢損失了最為精銳的部隊以及大量戰略物資,在之後的發展中舉步維艱,正所謂“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而蜀漢的第二個統治者劉禪,在諸葛亮故去後,絲毫沒有進取之心,一心只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重用宦官,摒棄賢臣,將父親與諸葛亮的教誨拋於腦後,最終葬送了蜀漢。可見,蜀漢兩位統治者,在關鍵時刻,都沒有把握好正確的思想境界,而是犯了這樣或者那樣的思想錯誤,“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如此的國家,豈能不亡?這一點可以算是蜀漢滅亡的主觀原因之一

四,方針沒有與時俱進,發展是時代的主旋律,任何看起來十分正確的戰略方針,隨著時代的發展,也要透過更新以保持其正確性,“隆中對策”也同樣如此,當時可悲的是,“隆中對策”的創造者和實踐者諸葛亮,並沒有與時俱進,而是一直堅持,到了北伐時期照樣如此,搞得蜀漢大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嚴重下降;蜀魏邊境,戰火連綿,北伐逐漸從本來的正義戰爭變成非正義的“侵略”戰爭;諸葛亮的繼任者姜維,更是“九伐中原”,搞得蜀國百姓“面皆菜色”,怨聲載道,並且,在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過程中,許多益州土著地主被迫捐錢捐物,他們本來對外來的劉氏政權懷有戒心,如此一來,更是無法容忍,統治階級內部都該分裂,這個國家滅亡也就不遠了。這一點可以算是蜀漢滅亡的主觀原因之二

五,人才出現斷代,人才的利用具有片面性。不管什麼時候,人才都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曹操曾經感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誠然,與曹操同時期的劉備、諸葛亮用人方面也很出色,這主要體現在前期。劉備死後,人才老的老,死的死,尤其是武將,“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正是蜀漢人才斷代的真實寫照,僅存的人才,有的因為政治鬥爭早早退出政治舞臺;有的因為讒言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導致蜀漢人才甚至不如孫權;更可怕的是,蜀漢任用人才還有片面性,由於劉備是帶著一批人馬從外面殺進益州的,對益州人懷有極大的戒心,同樣,益州當地的人才,也對劉備、諸葛亮提出的種種政策頗為反感。如此惡性迴圈,使得蜀漢人才主要是來自益州以外的外來人才,比如姜維。本地人才不能利用,這無疑是極端悲哀的,日復一日,益州當地人才對蜀漢政權的意見越來越大,而且,當他們聽說魏國的“九品官人之法”能夠保障他們的利益之後,他們迅速倒戈,內部不和,這就敲響了滅亡的喪鐘,終於,鄧艾打到成都,朝堂之上,竟無一人有退敵之法,卻異口同聲的說:“投降!”,悲哀啊,這可能是劉備、諸葛亮怎麼想也想不到的吧。這一點可以算是蜀漢滅亡的主觀原因之三

先天不足,淺論蜀漢滅亡的五大原因

劉備建國,基礎不牢;經濟吃緊,地形不好;夷陵兵敗,地動山搖;人才缺乏,內部不和,方針有誤,皇帝無知。一切的一切決定了蜀漢必會被歷史所拋棄,蜀漢的滅亡並不是因為什麼天命,而是由於主觀、客觀上的種種失誤,這些失誤,應該引起我們後人的極大關注。

TAG: 蜀漢諸葛亮益州人才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