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唐王朝到底賠了什麼,被李世民認為是奇恥大辱?

渭水之盟,賠上的是整個唐王朝的尊嚴!

武德九年八月初八,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來臨。

唐王朝的首任天子李淵正式下詔——傳位於太子李世民。

八月初九,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登基,成為唐朝歷史上第二位皇帝,是為唐太宗。

上任伊始,李世民就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就在他準備全力以赴治理天下時,戰爭的陰雲卻悄然籠罩在了唐王朝的上空。

原來,北方東突厥的首領頡利可汗得知唐朝內部剛發生鉅變,頓時大喜過望,他決定趁唐王朝立足未穩之際,興兵南下,給唐朝以致命一擊。

武德九年八月末,頡利可汗率領十幾萬騎兵精銳,正式興兵南下,從涇州方向出發,直逼武功。

得知東突厥入侵的訊息,李唐朝野震恐,李世民立即下令全城戒嚴。

二十四日,突厥的前鋒部隊已經抵達長安附近,並開始進攻長安以北的高陵。

渭水之盟唐王朝到底賠了什麼,被李世民認為是奇恥大辱?

情況萬分火急之際,李世民命尉遲敬德率軍前去抵禦突厥,尉遲敬德不辱使命,在涇陽一帶大破突厥前鋒,斬殺一千多人,並擒獲了其將領。

尉遲敬德的勝利雖然打擊了突厥人的囂張氣焰,但朝野上下對於來勢洶洶的突厥,心裡依舊是很沒底。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一個更不好的訊息傳來。

突厥首領頡利可汗已經親率大軍抵達渭水便橋北岸,兵鋒直指河對面的長安城。

新生的大唐王朝面臨著生氣存亡!

是戰,還是和?

一道難題擺在了剛剛登基還不到二十天的李世民面前。

思前想後,李世民最終決定棄戰言和。

這麼做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內政局未穩,一旦貿然與突厥人全面開戰,贏了還好說,輸了後果將不堪設想,況且唐朝剛建立不久,全面開戰的話會對老百姓造成負擔;二是李世民剛登基不久,政權還未鞏固,萬一朝中反對派趁機起事,到時候內憂外患一起襲來,恐怕他這個皇帝屁股還沒坐熱,就被人趕下臺來。

所以,這個時候的李世民面對突厥人的步步緊逼,只能選擇隱忍,與突厥人講和。

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有這樣,李世民才能為唐王朝的發展換取一個和平發展、積蓄力量的機會,以待將來一雪前恥。

頡利大軍抵達渭水後不久,企圖“不戰而屈人之兵”,便派遣他的心腹執失思力前往長安,一來是刺探虛實,二則是勸李世民放棄抵抗。

渭水之盟唐王朝到底賠了什麼,被李世民認為是奇恥大辱?

執失思力進入長安,見到李世民之後,絲毫沒有把這位少年天子放在眼裡,只見他用一種趾高氣揚的語氣說道:“頡利、突利二位可汗率領百萬大軍,已經打到了你們家門口了!”

思力盛稱:“頡利與突利二可汗,將兵百萬,今至矣。“

執失思力連哄帶嚇,企圖以此來讓李世民屈服,從而放棄抵抗。

可他錯了,因為李世民根本不吃他這一套,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在弱勢的情況下,反將了執失思力一軍。

只見李世民用一種近乎冰冷的語氣說道:“我與你們的可汗曾經締結盟約,前後給你們的金銀無數。如今你們的可汗卻背棄盟約,引兵深入,竟然還毫不慚愧!你雖是戎狄,但亦有人心,怎能恩德全忘,大言不慚地自誇強盛?既如此,我今天就先砍下你的人頭!”

上嚷之曰:“吾與汝之可汗面結和親,贈遣金帛,前後無算。汝可汗自負盟約,引兵深入,於我無愧!汝雖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誇強盛!我今先斬汝矣!“

執失思力一聽李世民這話,怕了!立即跪下請求恕罪。這時左、右僕射蕭瑀和封德彝怕李世民和突厥鬧翻,不好收場,連忙替執失思力求情,勸李世民按照突厥的禮節將他送回去。

李世民勃然大怒,說道:“我今天送他們回去,蠻虜一定認為我怕他們,就會更加放肆!“說完,立刻命人逮捕執失思力,將他囚禁在門下省。

上曰:“我今遣還,虜謂我畏之,愈肆憑陵。乃囚思力於門下省。“

隨後,李世民又設下了一個疑兵之計,只見他親自率領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出玄武門,騎著馬來到了渭水南岸,與頡利隔河相望,並責備他背棄盟約。

渭水之盟唐王朝到底賠了什麼,被李世民認為是奇恥大辱?

就在頡利疑惑之際,李世民的身後突然旌旗招展、鎧甲奪目,漫山遍野幾乎都是唐軍。

此時此刻,頡利才覺得,他小看了這位年輕的天子。當他發現自己得心腹執失思力沒有回來的時候,他就有了不好的預感,現在看到唐軍得軍容如此之盛,更是驗證了之前的猜想,臉上不禁露出了懼色。

看到頡利亂了陣腳,李世民乘機命軍隊稍稍後退,他自己則留下來與突厥談判。

蕭瑀覺得皇帝太過輕敵,於是攔住馬頭勸阻。而李世民卻是早已成竹在胸,他對蕭瑀說道:“我已計劃妥當,你有所不知。突厥之所以敢傾國前來,直逼京郊,就是以為我們國內有變,朕剛剛登基,勢必不能抵抗。

我如果示弱,閉門拒守,蠻虜必定縱兵大掠,局勢就難以控制。所以朕單騎輕出,就是為了讓突厥人放鬆警惕;同時又能炫耀軍威,顯示決戰之心,這一切肯定出乎蠻虜的意料,讓他們難以應對。

蠻虜孤軍深入,必有懼心,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戰是和,我們都有把握。制伏突厥,在此一舉,你們只管在一邊看我出手就行!“

上曰:“吾籌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傾國而來,直抵郊甸者,以我國內有難,朕新即位,謂我不能抵禦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閉門拒守,虜必放兵大掠,不可複製。

故朕輕騎獨出,示若輕之,又震耀軍容,使之必戰;出虜不意,使之失圍。虜入我地既深,必有懼心,故與戰則克,與和則固矣。制伏突厥,在此一舉。卿等觀之!“

何謂自信?這就是自信,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一帝“,靠的就是這份在危急時刻從容不迫的自信與篤定,隻身面對突厥十幾萬大軍,三言兩語之間,不僅深諳敵心,甚至連怎麼解決問題,都想好了!

渭水之盟唐王朝到底賠了什麼,被李世民認為是奇恥大辱?

若此時的李世民有足夠的實力與突厥相抗,想必河對岸的突厥早已經連渣都不剩了。

隨後事情的發展果然如李世民所預料的那樣,頡利可汗主動請和。

八月三十日,李世民出長安西郊,與頡利在渭水便橋之上再次結盟,並賜予了大量的金帛。

史稱“渭水之盟“。

頡利可汗嚐到甜頭,便再也沒有找唐朝麻煩,心滿意足地引兵北上了。

一場關乎唐王朝生死存亡的大戰就這樣被李世民輕描淡寫般地化解於無形。

毫無疑問,李世民在這個事件中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與魄力。但是,對於整個唐王朝而言,渭水之盟的代價是巨大的,因為唐朝犧牲了府庫中的大量金銀財寶,才勉強換來了不穩定的和平。

而對於李世民而言,他從跟著父親李淵起兵以來,到今天坐上皇位,這期間,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無往不勝的他,何曾受過如此恥辱!在他登基還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裡,居然被人如此狠狠地敲詐、要挾了一把。

儘管他已經將損失降到了最低,可作為大唐帝國的皇帝,他被人逼著簽了“城下之盟”,他失去的尊嚴已經無法找回。

所以,這個仇他一定要報!有朝一日,他一定要讓突厥人後悔今天的所作所為。

因此,他在事後對蕭瑀說道:“在蠻虜北歸的路上,設伏兵,大軍斷其後,消滅他們易如反掌。我之所以選擇不戰,主要是因為朕剛剛即位,國家還未安定,百姓還不富足,這時候應當與民休息。一旦與蠻虜開戰,損耗是無法想象的,所以才賜予了他們金帛。

等他們得到想要的,志得意滿之時,再也沒有往日強大之時,一舉消滅也不遲。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這就是我為什麼不選擇與突厥開戰的原因!“

虜若北歸,伏兵邀其前,大軍斷其後,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戰者,吾即位日淺,國家未安,百姓未富,且當以靜撫之。以與虜戰,所損甚多。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志意驕墮,不復裝置,一舉可滅也。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之謂矣!“

得到唐朝賜予的金帛後,頡利高興地走了。北還的路上,他頗有幾分得意,他覺得這次趁火打劫非常成功,他覺得在李世民自顧不暇之際咬他一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可頡利並不知道,這將是他最後一次入侵唐朝,也是最後一次敲詐李世民。

渭水之盟唐王朝到底賠了什麼,被李世民認為是奇恥大辱?

因為他將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在經過短短三年的養精蓄銳之後,李世民趁東突厥內亂之際,向頡利可汗揮出了復仇的利劍,他以李靖為帥,兵分五路,直搗東突厥老巢。

在唐朝大軍的逼迫下,曾經不可一世的頡利可汗被逼得走投無路,最終被唐軍生擒,押往長安。

貞觀七年的十二月,李世民在未央宮大擺宴席,太上皇李淵也在此次宴請之列。而當李淵去後才發現,突厥的頡利可汗居然也在座。

看到頡利,李淵不禁眼前一亮,好嘛,當年你們奪我的地,掠我的民,現在也總該付出點什麼了。於是,李淵以退休老幹部的身份,命令頡利起來跳個舞。

“身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淪為階下囚的頡利只好站起來跳了一支舞。表演完之後,李淵高興地說道:胡、越一家,自古為有也!

至此,不僅李淵揚眉吐氣了一回,李世民也終於找回了當年渭水之盟失去的尊嚴。

TAG: 李世民頡利突厥思力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