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唐太宗留下三大輔政大臣,一人是一代名將,一人是凌煙閣第一

一代明君唐太宗去世前,給太子李治留下了三大輔政大臣,其中兩人是唐太宗託孤的,一人是跟太子交代的。唐高宗李治二十一歲即位,按說有無顧命大臣,完全可以執掌江山,他卻為皇后武則天所控制,差一點斷送了祖業。可以說,李治是最不聽顧命大臣建議的皇帝,他們也是歷史上最吃力的顧命大臣,且出力不討好。我們來看看是哪三人。

盤點唐太宗留下三大輔政大臣,一人是一代名將,一人是凌煙閣第一

長孫無忌

一、長孫無忌(?—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初期宰相、外戚,唐太宗長孫皇后之兄。

長孫無忌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長孫無忌少年喪父,由舅舅唐代名臣高士廉撫養長大。高士廉見李世民才華出眾,便將長孫無忌的妹妹嫁給他。隋朝末年,李淵起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長孫無忌開始輔佐秦王李世民。此後,長孫無忌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累遷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成為李世民的天策府重要成員。

唐朝統一過程中,李世民功勳卓著,威脅到了太子地位。太子李建成勾結齊王李元吉,數次加害李世民。於是,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杜如晦一同勸說李世民先發制人。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進讒,將房玄齡、杜如晦逐出秦王府。長孫無忌與舅父高士廉、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說李世民儘快行動。李世民遂決定發動兵變。同年六月,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埋伏在玄武門,成功誅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不久,唐高祖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妻子長孫氏為皇后,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後來,羅藝在幽州反叛,長孫無忌率軍征討羅藝。

貞觀元年(627年),長孫無忌改任吏部尚書,並被定為功臣第一,進封齊國公,食實封一千三百戶。他既是勳臣,又是國戚,深受太宗禮遇,能夠出入太宗臥室。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但長孫無忌擔心富貴至極會帶來災禍,一再懇請辭去相位。唐太宗無奈,只得改任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

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冊拜長孫無忌為司空。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十四位功臣為世襲刺史。長孫無忌被封為趙州刺史,改封趙國公。貞觀十六年(642年),長孫無忌進拜司徒。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入凌煙閣,長孫無忌則位列第一。同年四月,唐太宗命長孫無忌與房玄齡、蕭瑀、李勣,會合大理寺、中書省、門下省,一同審訊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不久,唐太宗改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東征高句麗。長孫無忌一同隨軍出征,並代理侍中之職。在圍攻安市城的戰役中,長孫無忌率一萬一千精兵埋伏在山北峽谷中,作為奇兵衝擊敵後,並拆毀所有橋樑,斷絕高句麗援軍歸路,迫降敵軍主帥高延壽、高惠真。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任命長孫無忌為檢校中書令,並主持尚書省、門下省事務。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遺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絕,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痛哭。長孫無忌請李治處理政事,李治仍哀哭不止。長孫無忌道:“陛下將宗廟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他秘不發喪,並讓李治迅速趕回長安。六月,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長孫無忌進拜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仍兼任揚州都督,主持朝政。當時,長孫無忌以元舅的身份輔政,每有進言,唐高宗都優先採納。

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命長孫無忌審理房遺愛謀反案。吳王李恪因為儲位之爭與長孫無忌有舊怨。長孫無忌欲藉機誅殺李恪,以絕眾望,便誣稱李恪也參與謀反。二月,房遺愛等人被處斬。李恪也被賜死,死前大罵長孫無忌。江夏王李道宗、駙馬都尉執失思力因與長孫無忌不和,也被流放嶺南。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決定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召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入內殿商議。李勣稱病未去,于志寧噤不敢言,褚遂良則激烈反對,長孫無忌支援褚遂良。但唐高宗最終還是改立武則天為皇后。武則天因長孫無忌不肯支援自己,懷恨在心。

顯慶四年(659年),許敬宗奏密章,稱監察御史李巢勾結長孫無忌,圖謀造反。唐高宗也不與長孫無忌對質,便下詔削去他的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並讓沿途州府發兵護送。長孫無忌的兒子都被罷官除名,流放嶺南。同年七月,唐高宗又讓李勣、許敬宗複審長孫無忌謀反案。許敬宗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無忌謀反罪狀。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長孫無忌自縊。長孫無忌死後,家產被抄沒,近支親屬都被流放嶺南為奴婢。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追復長孫無忌官爵,命其孫長孫元翼承襲趙國公爵位。

盤點唐太宗留下三大輔政大臣,一人是一代名將,一人是凌煙閣第一

褚遂良

二、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著名書法家。

褚遂良出身於名門貴族。父親褚亮在隋朝官至散騎常侍,與書法大家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為好友。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薛舉稱帝,褚亮被任命為黃門侍郎,褚遂良則做了薛舉的通事舍人,掌管詔命及呈奏案章。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建立唐王朝。薛舉病死,其子薛仁杲繼位。十一月,李世民攻打薛仁杲,薛仁杲投降,而他手下的人被收編在李世民的麾下,褚遂良就這樣入仕李唐王朝。起初,褚遂良在秦王李世民那裡做鎧曹參軍。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允許李世民開天策府。同年,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學館。褚遂良的父親褚亮便是文學館中的一員,主管文學。在這樣的環境中,褚遂良的學識與日俱進。尤其是書藝,在歐陽詢與虞世南的指導下,更是出類拔萃。弘文館的日常事務,就是由褚遂良來管理的,人們稱他作“館主”。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是為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專門記載皇帝的一言一行。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逝世,魏徵將褚遂良推薦給李世民,太宗命他為“侍書”。

唐貞觀十五年(641年),褚遂良遷諫議大夫。李世民每有大事,幾乎都要向褚遂良諮詢。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以謀反罪被廢,太宗欲立李泰,而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則極力說服太宗立李治為皇太子。貞觀十八年(644年),褚遂良以黃門侍郎的身份開始參預朝政決策。隨後,他被皇帝派往全國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陟官吏。當時,唐太宗想征討高句麗,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對,但是太宗沒有采納。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遠征高句麗,無功而返,驗證了褚遂良的話是正確的。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九月,褚遂良被提升為中書令。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在彌留之際,將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召入臥室,命二人為輔政大臣。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六月,李治繼皇帝位,封褚遂良為河南縣公,次年,又升為河南郡公,後藉故把他貶為同州刺史。三年後,高宗又把他召回身邊,徵拜為吏部尚書,同時監修國史,加光祿大夫,又兼為太子賓客。永徽四年(653年),又升為尚書右僕射,執掌朝政大權,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頂峰。

永徽六年(655年),在是否立武昭儀為皇后的鬥爭中,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強烈反對任何廢黜王皇后的企圖。武則天因此記恨褚遂良。武氏在唐永徽六年(655年)十月被冊封為皇后,褚遂良被武皇后貶到潭州。唐顯慶二年(657年)春天,褚遂良被貶至桂州(今廣西桂林)。之後,武則天誣告褚遂良謀反。晚年的褚遂良被貶到更遠的愛州(今越南清化)。 顯慶三年(658年),禇遂良在愛州離世,享年六十三歲。在他死後,武則天等人還沒有放過他,把他的子孫後代也流放到愛州。之後被唐玄宗恢復官爵,追贈諡號“文忠”。

盤點唐太宗留下三大輔政大臣,一人是一代名將,一人是凌煙閣第一

李勣

三、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

李勣於隋煬帝末年參加瓦崗軍。武德二年(619年),徐世勣歸順唐朝。李淵封徐世勣曹國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將軍,並賜姓李。武德三年(620年)至武德七年(624年)間,李勣隨秦王李世民一統天下。武德八年(625年),突厥侵犯幷州,李世勣迎擊突厥,將其驅逐。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李世勣為避李世民之諱,改名為李勣。

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命李靖與李勣等率軍十餘萬出擊東突厥。李勣在白道(今內蒙呼和浩特)與突厥頡利可汗的軍隊遭遇。唐軍奮力衝殺,把突厥軍打得潰不成軍。之後李勣又獻計李靖突襲突厥,突厥大敗四處潰逃。頡利可汗戰敗後,被李勣俘獲。李勣最終俘獲東突厥部五萬餘口。貞觀十一年(637年),李勣被改封為英國公。李勣在幷州任職共十六年,守護邊疆,頗為稱職。貞觀十五年(641年)十一月,李勣被徵調入朝,任兵部尚書。不久薛延陀部落二十萬大軍南侵。朝廷命李勣率步騎軍六萬抵禦。李勣於諾真水(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大破薛延陀軍,斬首三千餘級,俘獲五萬餘人。

貞觀十九年(645年),李勣隨李世民徵高句麗。李勣暗中渡過遼水,抵達玄菟。高句麗人大為驚駭,各城都閉門自守。李勣與李道宗攻陷蓋牟城,俘獲百姓兩萬多口、糧食十多萬石。之後,李勣陸續攻陷遼東城、白巖城、安市城。次年,李勣乘薛延陀內亂之機, 縱兵擊破薛延陀殘部,徹底滅亡薛延陀政權。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李勣轉任太常卿,仍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十日後,又拜太子詹事。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臥病,對李治說:“你對李勣沒有什麼恩惠,朕現在準備貶他為外官。朕死後,你應當授給他僕射之職,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為你盡死力。”於是派李勣出任疊州都督。李治即位當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著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命李勣任同中書門下,參與執掌機要事務。同年,冊拜為尚書左僕射。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欲立昭儀武氏(武則天)為皇后,李治暗中詢問李勣說:“朕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后,這件事應該怎麼辦呢?”李勣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李治自此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李治任命李勣為主帥討伐高句麗。乾封二年(667年),李勣揮軍進擊,連陷高句麗十六座城。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陷高句麗重鎮扶余城。高句麗權臣泉男建又派兵五萬救援扶余城,與李勣在薛賀水遭遇。李勣合軍交戰,大敗高句麗軍,斬獲三萬餘人,乘勝攻取大行城,與唐軍各部會合。李勣率唐軍對平壤形成合圍之勢。經過一個多月等戰鬥,高句麗王高藏投降,而泉男建仍閉門抵抗。李勣趁勢進攻,一舉攻陷平壤,擒獲泉男建。至此,高句麗滅亡。此戰,唐朝將高句麗劃分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整個高句麗舊地。

總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年七十六。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後配享高宗廟庭。李治命令所築的墳依西漢衛青、霍去病的先例為準,仿照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建築,以此表彰李勣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

TAG: 無忌長孫褚遂良李世民貞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