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逼不得已的造反

前因

建文削藩:公元1398年8月,建文帝在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協助下,開始謀劃廢黜各地藩王的行動。這直接引起燕王朱棣的起兵謀反,發起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逼不得已的造反

公元1399年8月6日到1402年7月13日,燕王朱棣從北平(今北京)起兵,花費了將近三年時間,攻克了南京城,實現了歷史上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史稱“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的導火索,是因為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行動引起的。這個政策讓朱棣感到不安,此時的朱棣,因為鎮守在北平——明朝與蒙古的邊境線上,所以坐擁十萬精兵。

靖難之役:逼不得已的造反

他知道,建文帝下一個削藩目標就是自己。

果然,建文帝密詔北平的幾位軍隊將領,偷偷包圍燕王府,逮捕燕王本人。但不料執行者中有一個叫張信的人,偷偷將訊息洩露給了朱棣。朱棣在謀士姚廣孝的支援下,決定舉兵謀反。

朱棣決定,先拿下燕王府外的這些殺手。朱棣將八百死士埋伏在府中,然後開門迎入皇帝派來的使臣。可一進門,使臣即被就地按住處決了。當晚,燕王軍隊攻下北平九門,算是控制住了北平城。

靖難之役:逼不得已的造反

這時,身為燕王的朱棣還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朱元璋分封藩王時候定下的一條成文法:“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所以,“清君側,靖國難”就成為燕王軍的口號,同時也在輿論上佔了上風,隨即得到了代王以及臨城守將的起兵呼應。燕軍兵力幾日內就增加到了數萬人眾。

靖難初,建文帝派出老將耿炳文,率13萬中央軍出擊。耿炳文沒有料到,兵力佔弱勢的朱棣劍走偏鋒,率先夜襲雄縣。

雄縣失守之後,朱棣猜測鄚[mào]州軍隊會來馳援,便再次奇襲兵力虛空的鄚州。

攻下鄚州時,朱棣獲悉了中央軍主營西側薄弱的情報。這次,燕軍的輕騎徹底打亂了大軍陣腳,耿炳文敗走。

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的訊息後,只好採納大臣黃子澄的建議,任曹國公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臨時調換了主帥。

這個李景隆本來就是一個紈絝子弟,並沒有什麼領兵經驗,更何況還性格驕橫。李景隆到達山東德州之後,整合了耿炳文的潰散兵將,又調動全國各路軍馬,共計50萬,開始向河間的燕軍發起第二次北伐。

靖難之役:逼不得已的造反

李景隆哪裡是常年征戰的朱棣的對手。朱棣為了引誘中央軍深入,命長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只守不戰,而自己則親率大軍出征。李景隆果然中了這招調虎離山之計。李景隆見朱棣不在老巢,就想趁機攻入北方腹地。可天寒地凍的北方環境困住了南方來計程車兵,李景隆又遇到了糧草不足的問題。

這時,為了擴充兵力,朱棣將眼光轉向了“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寧王朱權。於是朱棣抄小路直趨寧王的封地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城下,謊稱自己是來求救的。

起初寧王還有所懷疑,只放朱棣一人進了城。見面之後,朱棣哭訴自己起兵叛亂是逼不得已。同樣身為有實力的藩王,寧王非常理解建文帝削藩帶來的壓力,於是被四哥的誠懇所騙,放鬆了警惕。

可朱棣卻暗地裡派人賄賂寧城的守門軍官。於是,當寧王到郊外給四哥送行的時候,突然城外朱棣的伏兵四起,綁架了寧王;這時叛變的守軍開啟城門相迎。

就這樣,朱棣不費吹灰之力突襲了大寧城,更是收編了大寧的全部軍隊,包括寧王的精銳騎兵——朵顏三衛。經此之後,朱棣擴充兵力達12萬,具備了與中央軍抗衡的實力。

於是,兩軍先後在白溝河、濟南、東昌等地展開正面激戰。雖然過程中,朱棣也曾經歷東昌之戰的敗仗,身陷重圍,帥旗都被射爛了。但好在朱棣有一名高瞻遠矚的軍師姚廣孝。他建議朱棣,此時不應在意失敗,而是一鼓作氣突襲南京。

靖難之役:逼不得已的造反

1401年冬,朱棣下定決心率兵直接南下,進逼南京。而守衛南京城金川門的李景隆望見來勢洶洶的燕軍,深知敗局已定,竟然直接開啟城門投降了。就這樣,燕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

情急之下,建文帝在皇宮放了一把火,而本人也不知所蹤,此後建文帝的下落成為一大謎團。

建文帝的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對武將的疑心過重。建文朝唯一留下的老將耿炳文,雖然初次作戰失敗,但他後期採取堅壁清野的戰略是正確的。而建文帝卻臨陣換將,這才讓紙上談兵的李景隆白白斷送了50萬大軍。

後果

朱棣殺前朝大臣:靖難之役後,朱棣成功奪取帝位。就在他即位八天之後,向京師(今南京)百姓釋出公告,稱前朝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開始大肆誅殺建文帝的心腹大臣。

結論

靖難之役讓朱棣成功篡權稱帝,也從此改變了明朝開國以來分封藩王的政治格局,不僅改封邊塞王為內地,更逐漸解除了諸王的兵權,強化了集權統治。

TAG: 朱棣建文帝李景隆耿炳文靖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