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齊”?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省會濟南。

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這個位於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是東部山地與西部海濱的過渡帶,西承中原文明,堅韌樸實,東接海洋文明,開放包容。

山東西部連線內陸,東部隔海洋與朝鮮半島相望,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東南則遙望東海及日本。

山東雖又叫“齊魯大地”,但簡稱卻是“魯”,大家知道齊和魯都是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齊大魯小,齊強魯弱,後來齊更是滅了魯,戰國時根本沒有魯國了,那為什麼不簡稱“齊”?

山東,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齊”?

其實,山東的簡稱長期以來並無標準,而是齊魯混用。

比如《崇禎實錄》中記載:

甲子,刑科給事中李如燦上言……又遇驕陽亢旱,吳、越、楚、豫、燕、齊之間,不知幾千萬裡。

《清史稿·穆宗本紀》記載:

癸亥,以閩、粵、魯省玩視軍餉,予疆臣嚴議。

《宣統實錄》:

並請概準晉魯兩省作正開支等語。

《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 景耀月致辭》:

燕、遼、齊、豫、湘、鄂、秦、晉、蘇、浙、皖、贛、閩、粵、蜀、滇、桂公民代表等迎迓祝頌而致辭曰……

由此可見,對於山東的簡稱,似乎是明末用“齊”,清末已經轉為用“魯”為主,但仍有混用的狀況,北洋時期確定為“魯”。

有一種說法是:山東簡稱在齊魯這兩個字上的糾結,和歷史上“齊國”和“魯國”兩個古國的影響力沒什麼關係,也不是因為孔子的緣故。

唐朝以來,“齊”這一地名對應的地理概念是齊州及後來的濟南府,“魯”這一地名對應的地理概念是兗州及後來的兗州府。

山東,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齊”?

“齊”和濟南在宋朝基本脫鉤,而“魯”和兗州的聯絡至少在明朝還存在,因為魯王被封在兗州,而且世系綿長。

這是“魯”一字作為山東全省的指代的原因,但為什麼魯會取代齊,有可能只是某種語言學上的因素(比如縮略語或者音韻什麼的)。

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清末的文獻,也極少使用“魯省”指代山東。除非在與其他省簡稱混用時,其他情況大多使用“山東”。這與“粵省”、“豫省”、“鄂省”等其他簡稱的使用形成鮮明對比。

除了這一種解釋之外,還有一些人持相反的觀點,也就是認為這與齊國和魯國兩個古國的特點有關係。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姬姓(周天子姓)。齊是姜太公的封地,姜姓。魯國是周禮的實施者,時人稱

“周禮盡在魯矣”

山東,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齊”?

另外,魯國是春秋時期唯一一個可以和周使用同規格禮儀的諸侯國。這點《禮記·明堂位》裡有記載

“凡四代之器、服、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

雖然齊國的國力比較強盛,但是魯國代表的是山東的和整個中國的禮儀和文化。

此外,還有第三種解釋,那就是因為河北率先上報了“冀”的簡稱。

而電報要考慮到全國各地方言問題,不能選發音相近容易混淆的字,所以才選擇了“魯”。比如說電報中1和7不念衣和漆,而念么和拐。選魯主要原因是發音,而不是所謂的文化勝出。

讀者們,大家感覺那種解釋更為合理呢?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TAG: 魯國山東簡稱兗州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