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傑:“導航技術的突破”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意義重大

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綿延兩千多年,是我們祖先對外進行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對中華民族,也對世界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自有史以來,我們祖先就開始了對海外周邊世界的探索,他們的目光早已越過了海岸線。

海天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一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影象資料的收集、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劉義傑研究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為海洋文化和航海歷史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劉義傑的這部著作與其他相類著作有很大不同,他將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史,置於航海史的視野中加以考察,認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展和我國古代航海及造船技術的進步相因相成,可謂自成一家之說。

劉義傑:“導航技術的突破”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意義重大

▲《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全書完全從“航海技術”的角度介紹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概況,沒有航海人物的描繪、沒有海港的興衰、沒有海洋政策的演變,也沒有海上絲綢之路交易物品的介紹,當然也就沒有觸及到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如何對我國乃至世界歷史程序產生的影響,但是,在不同視野下的海上絲綢之路具有各自不同的風采,值得我們用不同的眼光去領略它。

近日,劉義傑接受了深晚記者的專訪,向讀者介紹《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背後的故事。以下是記者與劉義傑的對話——

問:新書《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從"航海技術"角度介紹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這個角度為我們呈現了不同的海上絲綢之路。為何會選擇這個角度?

答:首先,本書是“中國傳統海洋文明叢書”中的一種,因此,本書試圖以傳統海洋文明的視角闡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展,這就意味著它將與眾不同;其次,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著述已經不少,其中不乏大家大手筆。新作如有所“標新立異”的話,最好還是從我自己熟悉和略有心得的海洋史研究這方面入手。在海洋史的視域中,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我國對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的發展與興盛是建立在造船能力和航海技術不斷進步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本書為讀者展示的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另一面。

問:有了適於遠航的福船,有了航海羅盤、海道針經和山形水勢圖,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不斷地在這些技術支援下向遠端延伸。其中,哪一項技術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影響最大 ?

答: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南宋初年,是因為導航技術實現了革命性的突破,即航海羅盤的發明與應用。航海羅盤的前身是風水先生用來看“地理”的堪輿羅盤,它是在古老的栻盤中裝配了指南針後形成的一種選向儀器。航海家“化腐朽為神奇”,將堪輿羅盤簡化後應用到航海中,發明了航海羅盤,從而使航海進入到計量航海階段。由於航海羅盤的核心裝置是指南針,所以,航海羅盤往往也被簡稱作指南針。正是北宋時期發明了航海羅盤,才使得南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得以大力拓展。

劉義傑:“導航技術的突破”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意義重大

▲清福州三江口水師營所用的航海羅盤

問:可否給我們講講做航海技術研究時難忘的細節和故事,比如哪一次發現讓您最為難忘和欣喜。

答:由於航海羅盤在明朝嘉靖年間有過“水羅盤”演變為“旱羅盤”改造,我們至今還從未見過古代“指南浮針”即“水羅盤”的樣子。至於流傳到現在的旱羅盤,開始時也僅從一些文獻上看到簡單的摹繪圖樣,很長時間裡以未能見到航海羅盤實物引以為憾。直到 2016 年夏天,有朋友告訴我在我老家福州的長樂琴江村還有一隻清朝水師用過的航海羅盤儲存著。經過一番周折後,我終於在琴江村一清朝水師將領後裔家中看到了實物,看到航海羅盤的實物後,確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後來,在海南島的漁民家中,我又陸續見到了好幾只到上世紀中葉仍在使用的航海羅盤,兩地的地理位置相距甚遠,但航海羅盤的形制卻完全相同,與文獻記載也基本吻合。航海羅盤的外觀及裝置都極不起眼,但卻對人類歷史程序發揮過巨大的作用。

如果讀者細心的話,會發現在我的敘述中,沒有大家熟悉並引以為傲的“司南”。因為在我的研究中,指南針是中醫在行醫用藥中發現和發明的,指南針發明後被風水先生借用而創制了堪輿羅盤,然後是航海家加以簡化應用到航海中從而發明了航海羅盤。其中,沒有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證明“司南”的存在,更無法想象笨拙的司南如何在航海中起到導航的作用。

問:可否從您的角度聊聊,瞭解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對於當下的意義。

答:讓歷史告訴未來,這是撰寫《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初衷與目的。在建設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當下,提升文化自信力,是學者能夠做到和做好的一件事。

深圳晚報記者 李福瑩

TAG: 絲綢之路羅盤航海海上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