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山東最發達的兩個城市,既沒有濟南也沒有青島

山東,中國東部沿海省份之一,山東其實實力相當強悍,可以說是物阜民豐,屬於發達省份之一,但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吧(比如鄉土氣比較重的山東電視臺的畫風),山東似乎不像蘇浙閩粵這些東南沿海地區給人一股很發達的印象……

現在山東最發達的城市莫過於青島了,這座城市在中國北方GDP排第三名,僅次於北京和天津,實力相當強,此外菸臺和省府濟南實力也相當雄厚,然而在明朝時期,山東省的城市格局並不是這樣的,明朝山東最繁華的城市是哪裡呢?當然不會是青島,青島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發跡,同樣也不是省府濟南,明朝山東最繁華的兩個城市是:

濟寧和臨清。

明朝山東最發達的兩個城市,既沒有濟南也沒有青島

現在的山東省城市群

明朝萬曆年間的《歙志》是記載的:

“今之所謂都會者,則大之為兩京、江、浙、閔、廣諸省(會);次之而蘇、松、淮、揚諸府,臨清、濟寧諸州,儀真、蕪湖諸縣,瓜州、景德諸鎮……

在當時,臨清和濟寧是山東最大的兩個城市。

明代山東布政使司分為六大府:濟南府,東昌府,兗州府,萊州府,登州府,青州府。同時還管理著遼東都司。

明朝山東最發達的兩個城市,既沒有濟南也沒有青島

明代山東布政使司

濟寧州屬於兗州府的散州(縣級別的),臨清州則是屬於東昌府的散州,那這兩個縣級的城市怎麼會比省府濟南城還繁華?

封建時代基本不存在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中心,所以,除了景德鎮等極少數情況外,絕大多數的非農業性大規模的人口聚集地都是由於交通優勢而產生的,而古代最方面的交通方式是水運(現代則是鐵路),臨清州和濟寧州也不例外,臨清州和濟寧州的發跡都是因為運河。

臨清州建城其實時間不長,一直到正統十四年(1449年)才建城,當時因會通河的開通,臨清成為南北水陸要衝,漕舟必經之地,是京杭大運河沿岸的著名大都市,明朝文獻如此說臨清:

臨清為南北都會,萃四方貨物,率非其地所出,歲貢諸方物,往往購覓旁郡。東南紉綺,西安北裘褐,皆萃於此。臨清為四方輻輳之區,地產麥敷用,猶取資於商販……

明朝山東最發達的兩個城市,既沒有濟南也沒有青島

京杭大運河經過臨清州和濟寧州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臨清本地城市居民達6萬,加上四方商人數倍於此,臨清城市常住人口超過數十萬,這是個不得了的數字,要知道當時江西九江城人口2萬都不到,當時臨清的這個城市人口規模超過現在臨清城的兩倍。

一直到明朝末年,農民戰爭加上滿清入寇,中原經濟受到沉重打擊,漕運不興,臨清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臨清迅速衰落,而後來,因為海運成為主流,運河運輸地位受到極大削弱,臨清也再沒有恢復。

那濟寧州呢?明朝濟寧州也是全國33個工商業大城市之一,也是京杭大運河沿線七個對外商埠之一,同樣,它的繁榮也和運河息息相關,明朝前期重建運河,京杭運河縱貫市境並流經市區,濟寧一度成為咽喉要地,它是山東南部的漕運碼頭,也是很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其規模為江北最大。

明朝山東最發達的兩個城市,既沒有濟南也沒有青島

運河濟寧段風光

然而,清末和民國時期,由於海運興盛,而陸上運輸也漸漸被鐵路取代,運河在國家運輸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這也使得古代沿運河而興旺發達的城鎮大量衰落,不過這個時候濟寧並沒有明顯衰落,不過這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原因是:當時兵荒馬亂,全國經濟一片蕭條,當時北地濟寧基礎比較好,在周圍城鎮群中反而算是不錯的,所以其政治地位得到了加強,一直到後來,隨著公路、鐵路的發展,濟寧周邊的城鎮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濟寧的相對地位才變弱。

那明朝時期的濟南是個什麼情況?濟南府城也是雄城一座,經濟上也相當發達(但比起臨清和濟寧還是有差距),金代在城北開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濟南成為重要的鹽運集散地,這給濟南帶來的極大的財力,也為其後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所以明初的時候,濟南取代了青州,成為了山東地區的中心。

明朝山東最發達的兩個城市,既沒有濟南也沒有青島

那明朝的青島呢?那基本就沒怎麼發展了,明朝這裡都是駐軍衛所,防倭寇的,青島成為一個城市那還要到清末,1899年10月12日,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令將在德租借地內新建的市區設租借地首府,命名為“青島”;當月,中國劃界委員於希傑、彭虞孫與德方勘界委員羅紳達訂立合同,青島作為一個城市正式誕生。政府高價收購併拆除原來的中國村落,斥巨資按照其城市規劃新建了一個完全德式風格的現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當今青島的城市格局和建築風貌的基調。

參考文獻:《運河與城市變遷——以明代山東臨清州為例》——楊秋生

《明朝前期濟寧崛起的歷史背景和區域環境述略》——孫競昊

TAG: 臨清濟寧明朝濟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