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建文元年,朱棣率800人起兵靖難,先後擊敗了宋忠和耿炳文,一時間朝野震驚,誰也沒想到朱棣敢以800人起兵,並快速的擊敗了二人。隨後,朱允炆為了鞏固帝位,派李景隆率50萬大軍出兵直撲北京。

此時,朱棣為了加強自身實力,就將想要讓寧王的朵顏三衛加入靖難,於是率領主力部隊前往大寧,只留下了世子朱高熾以及1萬兵卒。此時,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懸殊,李景隆也非常清楚,只要拿下北平,朱棣再無翻身之日。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但可惜的是,李景隆50萬大軍攻打北平一個月久攻不下,最終還是讓朱高熾等到了朱棣救援。這一戰的精彩程度堪比朱元璋時期的洪都保衛戰。那麼,朱高熾究竟用了什麼方法,只用了1萬兵力,就擋住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呢?

古代攻城,絕非易事

靖難之役中的北京保衛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之一,這場防禦戰對於靖難之役能否成功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無論是李景隆還是朱高熾,都非常清楚這場戰爭的重要性。

那麼為什麼李景隆的50萬大軍打不贏這場戰爭呢?首先我們要從古代的守城戰來講起。古代不比現代,對於我們現在來說,守城戰要想打起來並不困難,最困難的無非是巷戰而已,但是對於古代來說就不是這樣了。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幾百上千名士兵衝向城牆外圍,隨後利用破門撞錘以及攻城雲梯攻入城內,這就算完成了。事實上這都是騙你們的,在古代戰爭史中,守城戰不僅僅是器材科技的較量,更是考驗戰場臨時反應能力。

《孫子兵法》曾記載:“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

這句話的意思是,修具攻城器械至少需要三個月。當然,任何一位將領不會傻到到了戰場上才開始修築攻城器械,要是這樣的話,怕是黃花菜都涼了。

不過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

古代攻城戰中,部隊即使幾十萬人,實際上也沒有多餘的勞動力去攜帶攻城器具。大多情況下,他們會將攻城器具拆卸夾帶,無法拆卸的大型器具大多會選擇原地修築,這樣極大地減少了時間。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除此之外,進攻一方還要去尋找城牆薄弱處。這就需要大量勞動力在城市外圍設立土丘,便於觀察。這還僅僅是準備工作,就已經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準備工作完畢後,下面就需要面對

鐵蒺藜、拒馬樁、陷馬坑等等陷阱

。這些陷阱都會拖延進攻部隊的進攻節奏。

等到這些全部清理完畢後,還需要面對護城濠

。護城濠是古代守城部隊的一大屏障,根據記載,各城之間的護城濠大小互不一樣,但一般來說,至少也要有十幾米寬。

士兵如果想要平安度過護城濠,必須要頂著城門上守軍的火力前去填坑。護城濠填滿後,大軍才算是掃清了一切外圍障礙,攻城戰才能平穩進行。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這一系列操作聽起來非常容易,但是守軍可不是傻子,他們會竭盡全力的干擾進攻節奏,最大程度的將敵人部隊拖在城牆之下。由此可見,古代攻城戰中,進攻方的壓力是很大的,但是李景隆畢竟是50萬大軍,面對1萬守軍,攻城戰不見得會吃大虧,那麼到底是發生了什麼,讓李景隆一直無法拿下北平城呢?主要是有三個原因。

原因一:人為因素

朱元璋時期,實際上留下的猛將是很多的,藍玉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但可惜的是,朱標死得太早,藍玉又太強勢。所以,朱元璋在立朱允炆為儲君後,不得不考慮是否還留下藍玉等一眾悍將。

事實證明,朱元璋是不相信他們的,一個藍玉案,讓大量淮西勳貴被殺,幾乎沒給朱允炆留下什麼武將。李景隆作為年輕武將,他雖然富有韜略,但實際上他與朱高熾一樣,基本沒什麼實戰經驗,朱允炆用他實在是無奈之舉。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李景隆之父李文忠就曾說過李景隆就如當年馬謖、趙括,只知紙上談兵。更有趣的是,李景隆這個人非常貪功,可能是常年被父親李文忠貶低的原因,他非常迫切地想要展現自己。

根據北平保衛戰戰況記載,李景隆的部下瞿能父子一度衝入張掖門,但卻被李景隆叫停,最終終止了進攻。

許多人猜測,李景隆叫停瞿能父子就是怕他們搶了自己的功勞。

而反觀

朱高熾一邊,朱高熾雖然沒有實戰經驗,但是卻有顧城、徐王妃、姚廣孝等人輔助。尤其是顧城此人,在北平保衛戰中,他當屬頭功。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顧城是元末張士誠的部下,但張士誠的表現讓他非常失望,於是在至正十五年時,投奔到朱元璋麾下。朱元璋帶領顧城征戰數十載,經歷了大小百戰有餘,擁有著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靖難之役的真定之戰中,雖然朱棣未能全殲耿炳文,但卻將顧城俘獲,朱棣對待顧城的禮遇非常高,顧城也被朱棣感動,隨即被編入北平,參加了北平保衛戰。

由此可見,

顧城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在北平可以極大地拖延李景隆部隊的進攻節奏,他非常精準的判斷出李景隆的進攻方向以及意圖,是朱高熾的頂尖參謀,在他的出謀劃策下,李景隆的部隊頻頻吃癟。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除此之外,世子朱高熾雖然不懂軍事,並且體態豐滿無法上陣。但是朱高熾為了鼓舞士氣,將自己剛剛出生的兒子朱瞻基帶到了城門上,對全體官兵說到:

“如果北京城破,我與其子當死於北平城上”。

在後續的北平保衛戰中,士兵們時常能看到朱高熾在城門上忙碌的身影。

此時的朱高熾每天僅僅只休息四個小時,士兵們都覺得他太拼了,讓他好好休息下,朱高熾卻說:“父親領兵在外冒險,我有什麼理由不拼呢?”

朱高熾如此作態,極大地鼓舞了士兵計程車氣,同時朱高熾的母親徐王妃更是親臨戰場鼓舞眾人。更重要的是,朱高熾雖然不懂軍事,但他有顆謙虛好學的心,在北京保衛戰中,他給予軍官非常大的權力,並且從不橫加干預指揮。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北平保衛戰中,顧城就是北平保衛戰中的大腦指揮,掌管了北平所有的軍務和防禦力量配比。朱高熾、姚廣孝就是北平城的督軍、預備隊,排程北平城的軍需物資,徐王妃如同北平城的精神領袖,安撫人心,此等安排,怎能不勝。

所以,北京保衛戰從根源上來說,朱允炆、李景隆在用人上就出現了極大的紕漏,相比於朱高熾在用人思路、分配部署上的得當合理,南軍怎麼可能不敗。當然,用人失誤僅僅是北平保衛戰的原因之一,第二個原因就是,李景隆小看了北京城防。

原因二:北京城防,堅不可摧

北京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在元朝時期,曾被命名為大都,元朝的首都就在此地。

元末時期,大將徐達奉命攻打大都,元順帝此時已經逃亡草原,大都幾乎沒有受到嚴重的破壞,城內防禦都儲存完好。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隨後

徐達為了防止元人反撲,立刻對北平防務進行了改進,徐達廢棄了元大都北城牆,在南面另築新城牆。新建立起的北平城整體雖然比大都時期的面積要小,但城牆的防禦力卻大大增加。

城外的護城河更是挖到最淺2。8米,最深50多米,此時攻擊北平的難度要遠遠高於大都時期。另外,除了城牆加固、護城河加深以外,北平城內部的甕城結構也是阻擋李景隆進攻的重要防禦力量。

甕城結構實際上是城防結構中非常常見的設計。甕城結構的設計原理也非常簡單,可以理解為在城門之後設定多個城門屏障。從正門攻入的敵軍首先看到的是第二道城門,由於是口字形的內部設計,這就導致進攻部隊必須要頂著城門上守軍的火力,拼命攻擊第二道城門。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或許小夥伴們對甕城結構沒有更加直觀的感受。那麼

看過《水滸傳》電視劇的小夥伴應該知道鼓上蚤時遷,鼓上蚤時遷之死正是因為甕城結構。征討方臘時,時遷中計進入甕城,隨後被四面八方的守城士兵用石頭活活砸死,手下步卒也被亂箭射殺。

李景隆也是吃了甕城結構的虧。李景隆這個人實戰經驗不足,導致他的攻城人員配比有著非常嚴重的問題。剛剛我們也提到過,古代攻城雖然攻擊一方有著完善的攻城器械,但防守一方的反制手段也有很多,例如火油、石頭等等。

李景隆沒有什麼指揮經驗,他的攻擊只能依靠人數來取勝,這種盲目的攻擊一定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失。在攻城時一旦損失了太多的人,進入到甕城之後,立刻就會成為守軍的活靶子,李景隆的攻城部隊本就遭受了重大損失,即使進去甕城也難免被全殲。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李景隆雖然在後方,但是部隊進入到了甕城,他不能及時地將部隊排程到甕城之中。前方與後方之間沒有緊密配合,就成了惡性迴圈的添油戰術。前後無法照應,李景隆的部隊不管怎麼打,都只能是在北平中的甕城裡看看城門樓子,最終無功而返。

朱高熾雖然沒有什麼帶兵作戰的經驗,但是他只知道一件事就夠了,那就是依靠北京城,死死地將李景隆部隊牽制在這裡。因為只有李景隆被牽制在這,朱棣一旦帶著寧王的朵顏三衛回援,李景隆必敗無疑。

另外,對於朱高熾來說,守城部隊最重要的就是士氣,畢竟面對密密麻麻的敵人,誰都會膽寒。所以,朱高熾很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他不斷地鼓勵士兵,激勵士氣,保證守城部隊的糧草供應、防守軍械的製造就可以了,其他的全部交給士兵和城牆。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在堅固的北平城下,李景隆實在是拿不出好的辦法再加上久攻不下,攻城部隊計程車氣大損,而守城部隊計程車氣逐漸高漲。李景隆最終也只能讓朱高熾完成駐守北平的功績。當然,李景隆拿不下北平城,除了北平城堅不可摧,指揮官的指揮不當外,心理戰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原因三:心理戰術,瞻前顧後

為將者,最忌諱的就是猶豫,李景隆就是這樣的人。對於攻打北平來說,他心裡其實一直在犯嘀咕。首先李景隆認識朱棣的時間很長,朱棣就曾說過,如果北平被圍,應當率騎兵出城,遊擊敵軍。

這成為李景隆非常忌憚的一點,他在攻擊北平時,曾接到情報說:“朱棣此時已經去大寧求援,北平較為空虛”。但是

實戰打起來的時候,他發現北平城內計程車兵各個英勇無畏,李景隆一度懷疑朱棣根本就沒走。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但是後來他發現,朱棣確實是走了,但此時最佳攻擊北平的時刻已經過去,他開始忌憚朱棣到底求到援軍沒有。

如果此時朱棣求到援軍的話,朱棣的騎兵是否會在他攻城時突然從側翼殺出,攻擊他的腹背。

所以,李景隆根本不能讓將士們全力攻城,他必須要分出一批部隊,提防朱棣偷襲。但是

朱棣的想法就很簡單了,北京城堅固,只需要固守待援,等到他拿到朵顏三衛的指揮權,就過來支援,根本就沒有設伏。

除此之外,朱棣在離開北平時,特別將姚廣孝留給了朱高熾。姚廣孝這個人其實不善防守,他的軍事才能並不高,但是他太會捉弄人心了。姚廣孝在北平保衛戰期間,就不斷地找李景隆部隊的薄弱點。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每到夜晚時分,姚廣孝都會組織敢死隊換上南軍服裝,這些人利用吊繩離開北平城來到李景隆的營地當中。這些人也不搞暗殺,就是根據姚廣孝在白天找到的南軍防守薄弱點,利用明火製造恐慌,同時在殺幾個人製造混亂。

敵人一看有人夜襲,立刻開始反抗,其他人一看有人穿著南軍的軍服殺害戰友,立刻就投入到戰鬥當中。夜黑風高之中,這些死士穿著南軍軍裝本就真假難辨,再加上這些人視死如歸,南軍也分辨不出到底那些是死士那些是自己人。

就這樣,戰鬥持續到白天,死士雖然全部陣亡,南軍自己也被誤殺了許多。這種事情出現了許多次,南軍將士夜裡根本睡不好覺,再加上白天攻城受挫,士氣一落千丈李景隆只能退營十里,才能讓戰士們是個好覺。

北平保衛戰,朱高熾只有1萬兵力,為什麼卻能擋住李景隆50萬大軍?

李景隆只能讓部隊退營10裡,一方面再次加大了攻城難度,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李景隆徹底被這種襲擾戰術給弄怕了。

主將都已經開始認慫了,更不要說士氣低迷計程車卒。最終,李景隆攻打北平一月有餘,朱棣都帶著朵顏三衛回來了,李景隆再也沒有攻打北平的資本,無奈無功而返。

結語

朱高熾雖然沒有實戰經驗,依舊能在北平保衛戰中大獲全勝,正是依靠了這三點。不過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朱允炆削藩過於著急。事實證明,如果朱允炆在削藩問題上可以參考漢朝的合理政策,或許就不會出現靖難。

朱允炆的削藩過於強硬,導致十二子朱柏自殺於府中,徹底將朱棣喚醒,同時也讓其他藩王沒有了幫助他的心思,這才讓朱棣有了可乘之機,最終在北平保衛戰後,朱允炆再也沒有了制衡朱棣的辦法。

朱棣在北平保衛戰後,不僅大量殲滅南軍的有生力量,同時還節制了朵顏三衛,這才有了與朱允炆一教高下的實力。最終,南京一戰中,李景隆開城投降,朱允炆自焚於宮中。

TAG: 李景隆北平朱高熾朱棣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