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于成龍是“天下廉吏第一”,那他清廉到了什麼程度?

宋朝有個“包青天”,明朝有個“海青天”,其實清朝也有個“於青天”。

這位“於青天”名叫 于成龍,出生於明朝萬曆末年,從小飽讀史書,受到嚴格的教育。崇禎年間,于成龍參加鄉試,居然就在試卷上公然抨擊行賄受賄、徇私舞弊的官場風氣。結果沒能考中舉人,只獲得了一個“貢生”的身份。憑著這個身份,可以進入 國子監 讀書深造。

但是當時,于成龍 的父親身體很差,實在需要人照顧,所以于成龍整天忙於盡孝,就暫時放下了科舉考試。直到清朝建立以後,他的父親病逝,他才進入清朝的國子監學習,畢業之後,準備接受清朝的任命,出仕做官。此時 于成龍 已經 44 歲了。

都說于成龍是“天下廉吏第一”,那他清廉到了什麼程度?

清朝給予 于成龍 的第一個官職是什麼呢 —— 廣西羅城縣令。當時的羅城縣算得上是未開化地區,蠻煙瘴雨,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有些北方人去了沒多久,就身染重病,死在當地了,甚至就連前任縣令也不堪忍受那種生活,棄官逃跑了。

于成龍 也是北方人,家在山西,現在他要從山西跑到廣西,管理一個原始部落一樣的縣,他的家人就出來勸他:你千萬不要去廣西,這根本就不是做官,這簡直是發配,萬一你在廣西病倒了,我們這一家人可怎麼辦。于成龍 給自己的妻子兒女留下一句話:“吾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這話的意思是:我是為了天理良心而出來做官的,不是為了謀求吃喝。說完這話,他就告別家人,前往羅城縣上任了。

到了羅城縣之後,環境的惡劣超乎 于成龍 的想象 —— 他的所謂“縣衙”其實就是幾間臨時搭建的茅草屋,他帶去的五個僕人,有的和前任縣令一樣逃跑了,有的沒幾天就染上重病,一病不起了。當時正值順治末年,羅城縣剛剛遭遇了明清易代的戰亂,縣城裡面常住居民只剩六戶,縣城以外的農村稍微好一點,但也是農業完全荒廢,農民極度貧困。在這種情況下,于成龍 帶領百姓恢復生產,發展農業,嚴懲盜賊,只用了三年,就把羅城縣變成了欣欣向榮的地方,被廣西巡撫當作全省的榜樣。

都說于成龍是“天下廉吏第一”,那他清廉到了什麼程度?

羅城縣 繁榮了,羅城縣周邊的土司就開始蠢蠢欲動了,居然跑來搶劫 羅城縣。還好這些土司勢力不大,都是烏合之眾。于成龍 把一批身強力壯的鄉民訓練成了民兵。後來,當這些土司又來搶劫時,于成龍 訓練的民兵不但打敗了他們,而且一路打到了他們的巢穴,把土司都嚇壞了。從此再也沒有人敢跑來搶劫了。

在羅城縣這麼艱苦裡環境裡,于成龍 都可以安貧樂道,做出政績來,充分說明他是一個不貪財貨、一心為公的人。康熙皇帝執政期間,于成龍 升任黃州同知、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隸巡撫,不管在哪裡做官,于成龍 都政績突出,而且從不貪汙一分錢。

明朝後期和清朝前期,朝廷是默許地方官員向百姓徵收“火耗”的,這些徵收上來的“火耗”也就落入地方官員私人的口袋了,這其實就是巧立名目,剝削百姓錢財。直到雍正皇帝推行“火耗歸公”,這種情況才得到徹底改變。在康熙年間,山東、河南的火耗一度高達八成,也就是說,當地農民在交納賦稅的同時,還要另外交納相當於賦稅80%的“火耗”,面對這種情況,康熙皇帝曾說,只向百姓徵收一兩成“火耗”的地方官,就已經是好官了。

然而 于成龍 無論在哪裡做官,都從不徵收一分錢的“火耗”,這簡直比康熙皇帝口中的“好官”還要好,他絕不給百姓增加負擔,反而努力改善當地的民生。明清兩朝官員的俸祿本來就很低,而 于成龍 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在哪裡做官,哪裡的百姓就安居樂業,反倒是他自己的生活就連小康水平都達不到。當時來華的外國人也對 于成龍 這種做法讚譽有加,他們說:“我們走遍世界各地,從未見過這樣廉潔自律的長官。”

都說于成龍是“天下廉吏第一”,那他清廉到了什麼程度?

在“三藩之亂”基本平定之後,康熙皇帝為了籠絡漢族士大夫的心,開始重用漢族官員,于成龍 為官清廉,政績突出,也成了受重用的漢族官員之一。《榕村續語錄》記載當時:“于成龍炙手薰天,滿朝誰不造之。”也就是說,于成龍 權勢很大,滿朝文武都對他畢恭畢敬。可是,儘管有這麼大的權勢,于成龍 還是像平民一樣簡樸。

康熙二十年,于成龍 被任命為兩江總督,成為總攬江蘇、江西、安徽三省軍政大權的封疆大吏。在他上任當天,南京城的大小官員全都來到城門口迎接他。但是等到天黑,也沒人看見 總督大人 進城。這是因為 于成龍 事先沒有向任何人打招呼,就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穿著老百姓的衣服,僱了一輛車,低調地進城了。三年之後,于成龍 在兩江總督任上病逝,享年68歲。

于成龍 去世以後,他屬下的官員為他辦理後事,發現他的遺物只有一套官服,幾缸白米,幾罐鹽豉(chǐ),除此之外,一無所有。不少百姓哭著為他送行,稱呼他為“於青天”,康熙皇帝也稱讚他是“天下廉吏第一。”

TAG: 于成龍羅城縣火耗康熙皇帝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