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南下濡須口,丁奉雪中奮短兵,諸葛亮大侄子出場即巔峰

濡須口,一個三國時期的兵家必爭之地。曹操和孫權在這個地方,曾爆發過兩次大戰,東吳無一例外,取得了勝利。

濡須口,今安徽省蕪湖市下轄的無為縣,它在古代是一個咽喉要道,屬於兵家必爭之地。古人曾經這麼評價它:“魏之重鎮在合肥,孫氏既夾濡須立塢矣。又東興以遏巢湖,又堰塗塘以塞北道,總之不過於合肥、巢縣之左右,力遏魏人之東而已。魏不能過濡須一步,則建業可以奠枕,故孫氏之為守易。”

司馬師南下濡須口,丁奉雪中奮短兵,諸葛亮大侄子出場即巔峰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濡須口,東吳北邊的屏障。是從北進入東吳的門戶,守住了這裡,也就守住了東吳的北大門。所以魏國幾次伐吳,都是從這裡進攻。而東吳呢,也是在這裡屢次擊敗魏國的侵犯。咱們今天要說的,就是最後一次,東吳對魏國的勝利,也就是濡須口之戰。

一、背景:魏國完成權力交替,吳國完成皇位繼承

司馬懿在高平陵之戰後,完全控制了魏國局勢。司馬氏想取代魏國,只是時間問題。而在司馬懿病逝以後,他的大兒子司馬師繼任了大將軍一職,總攬朝政。曹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司馬師南下濡須口,丁奉雪中奮短兵,諸葛亮大侄子出場即巔峰

而魏國的老對手吳國,此時也面臨著政權動盪。東吳大帝孫權病逝,臨死前任命孫宏和諸葛恪為輔政大臣,來輔佐孫亮主持朝政。但是孫權的眼光,確實不怎麼高明。因為孫宏和諸葛恪本身就意見向佐,性格不合。任命這兩個人為輔政大臣,這不明擺著讓吳國大亂嗎?

果不其然,孫權一死,沒有了孫權的壓制,諸葛恪開始顯露出他陰險的一面。他先是設計除掉了另一名輔政大臣孫宏,又欺孫亮年幼,立足未穩,篡奪了東吳的軍政大權。

司馬師南下濡須口,丁奉雪中奮短兵,諸葛亮大侄子出場即巔峰

蜀國和吳國,兩個國家同樣完成了國內實際掌權人的交替,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兩個人都想在自己剛上任不久,能打一個漂亮的戰役,來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濡須口之戰,是在所難免的了。

二、起因:東興堤擴了又擴,魏國藉機出兵伐吳

就如同蜀魏相爭必出祁山一樣,魏吳對峙,少不了圍著合肥濡須口。前面已經介紹了濡須口的重要性,所以在東吳遷都建業的第二年,東吳就開始在濡須口上興建東興堤。“又堤東興以遏巢湖,又堰塗塘以塞北”,既能扼住濡須水,又能當成一個軍事設施,可謂一舉兩得。

諸葛恪輔政之後,廣施德政,東吳上下繁榮昌盛,人人欣懷。 取消監視官民情事的制度,罷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每一舉措,都儘量給百姓以德澤實惠,民眾無不高興 。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頸相望,想一睹其風采 。

司馬師南下濡須口,丁奉雪中奮短兵,諸葛亮大侄子出場即巔峰

既然國內政權已穩,那麼下一步便是軍事上揚名立萬了。諸葛恪於是下令繼續擴修東興堤。不但在原址上加固,還在左右依山各築城一座,並派千人駐守。

看到吳國如此大張旗鼓,將東興堤修築進了魏國界內,這果然不能忍啊。於是司馬師下令以司馬昭為大都督,統率徵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率步騎共七萬大軍,攻打東興堤。想要給吳國一個下馬威,趁機開啟吳國大門,進攻吳國。

司馬師南下濡須口,丁奉雪中奮短兵,諸葛亮大侄子出場即巔峰

這時候吳國和魏國,肯定都想不到,一場酷似陣地戰的遭遇戰,悄然打響了。

三、過程:胡遵強攻受阻軍隊已疲,丁奉雪夜短刀突襲定乾坤

胡遵到達濡須後,馬上命令曹軍架設浮橋,攻打東西二城。但東吳二城建在陡峭處,易守難攻,雖然守城軍隊只有千人,但魏軍依然不能攻下。

前方軍情告急,諸葛恪不敢怠慢,親率四萬大軍馳援。先鋒軍丁奉率領三千先鋒軍,日夜兼程,趕到了濡須口,並提前佔據了徐塘。

話說這個先鋒軍,其實是個挺吃力不討好的部隊。先鋒軍說的好聽叫先鋒軍,其實說是工程兵+偵探兵也不為過。先鋒的任務就是逢山修路,遇水搭橋,盡全力保證後續大部隊的行軍速度。同時還要一路打探敵情,有任何風吹草動提前解決,解決不了的馬上彙報給大部隊。等大部隊到達指定位置,以後所有的功勞就都跟先鋒軍沒關係了。

司馬師南下濡須口,丁奉雪中奮短兵,諸葛亮大侄子出場即巔峰

丁奉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在到達徐塘以後,正值冬季,不巧天降大雪。丁奉認為這是一個搶佔功勞的好機會,再晚了,等大部隊來了,自己可就真沒有功勞,只有苦勞了。於是丁奉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隊伍稍微修正以後,就趁著夜色,開始偷襲魏軍。

此時的胡遵,正跟將士們在軍營內飲酒取暖,毫無防備。丁奉見狀,讓將士們脫去厚厚的鎧甲,丟掉長槍大戟,只帶著頭盔和短刀,輕裝突襲了正在飲酒作樂的魏軍大營。魏軍哪能想到吳軍在這樣的天氣會從天而降,大軍一觸即潰,當時被斬殺無數。

諸葛恪的大部隊這時候也正好到達,見狀馬上擂鼓吶喊,奮勇向前。 魏軍見狀便驚恐慌而逃,因爭渡浮橋超載而斷,落水及互相踐踏的死者皆有萬人,魏將韓綜、樂安太守恆嘉先後遇溺,毌丘儉、王昶等得知東興兵敗,皆燒營退走。吳軍繳獲車乘、牛、馬、驢、騾各數千,其餘資糧、軍器如山。

司馬師南下濡須口,丁奉雪中奮短兵,諸葛亮大侄子出場即巔峰

東興大捷,讓諸葛恪在國內的聲望達到了定點,人們紛紛稱讚諸葛恪得其叔叔諸葛亮的真傳,能文能武,料事如神。諸葛恪自己也認為自己此戰以後便可比肩叔叔諸葛亮。吳主孫亮加封諸葛恪為“丞相、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諸葛恪的聲望,在此時達到了頂峰。

這次濡須口之戰的獲勝,是東吳對魏國的最後一次勝利。此戰雖然是東吳取得了勝利,可是並沒有對魏國造成太大的影響,司馬氏的地位仍舊無人可及。而諸葛恪經此一役,覺得自己神勇無敵,更加不將魏國軍隊放在眼裡。這也就為以後的兵敗,埋下了伏筆。

四、後續:諸葛恪輕敵致大敗,孫峻設計誅權臣

諸葛恪此時心中膨脹到了極點,俗話說得好:“天要讓其亡,必先讓其狂”。諸葛恪在第二年便要興兵伐魏,朝廷上下一致認為此時出兵是在不是時候,但是這是諸葛恪大權在握,民心所向,誰也不能阻攔。同年三月興兵二十萬伐魏,但是遭遇大敗而歸。從此諸葛恪對人更加嚴苛,國內怨聲載道。諸葛恪的聲望,降到了極點。

司馬師南下濡須口,丁奉雪中奮短兵,諸葛亮大侄子出場即巔峰

作為當時力挺諸葛恪的大臣,孫峻也後悔當時的決定,於是暗中聯合吳王孫亮,設計在席間誅殺了諸葛恪,並誅滅了諸葛家三族。權臣一時的諸葛恪,最終給整個家族,帶來了滅亡。

濡須口之戰,看似平淡的一戰,給整個三國鼎立之勢帶來的極大的變動。這是魏吳兩國政權變動後的首次交鋒,雖然吳國勝利,但是卻讓魏國看到了吳國的弱點,也加劇了吳國自身的失敗。最後東吳內亂,君主驕奢淫逸,也就免不了被司馬炎統一的下場了。

TAG: 諸葛須口魏國東吳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