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對外擴張了兩千多里,最後卻成了附庸之國

燕國對外擴張了兩千多里,最後卻成了附庸之國

在戰國很長一段時間裡,燕國與齊國都並存於東北之地。齊國更多的兵力都集中在向西和向南,即是對陣三晉和宋魯等國,齊國對燕國的規模化戰役至少都是要到戰國後半場了。但總體說來,齊國與燕國的兵力相比,是呈現壓倒性優勢的。史書中有:“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正是齊國人對燕國軍力的不屑一顧。一旦齊燕之間要開戰,就兩國掌權者而言,絕對也是重大事項,是要認真斟酌的,畢竟燕國也是“萬乘之國”。

戰國之世流行“遠交近攻”之說,其中又以大國最為堅持,如秦國的羋月和昭襄王就曾在燕國當過質子,這也即是說秦國與燕國為結盟關係。秦國結盟燕國的目的當然就是要遏制齊國,齊國雖然不畏懼燕國軍力,可是當齊國要進攻燕國之時,秦國人則可大舉進攻中原,或是進攻齊國之地,這就讓齊國不得不有所忌憚。後來齊國攻破燕國都城,長期霸佔燕國土地而後,燕國的反擊齊國之戰正是聯合了秦國等盟國軍隊,樂毅才能一鼓作氣攻破齊國城池。

燕國對外擴張了兩千多里,最後卻成了附庸之國

齊國不敢輕易進攻燕國,則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燕國不僅與秦國結盟,更是與楚國結盟。史書中有:“齊、韓、魏共攻燕,燕使太子請救於楚,楚使景陽救之”。燕國為大國,更有秦、楚兩大強國扶持,齊國對燕國才會更為推崇防禦政策,而非進攻政策。燕國地處於幽州之地,在整個諸侯列國的認識中,是資源相對最為貧乏的地區,齊國即便能夠滅亡燕國,不過是把影響力推進至邊緣地帶。在諸侯們眼中,只有中原才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之中心,齊國對燕國,當然不會有對三晉和宋魯地區那麼上心。燕國從來就不是齊國的主要進攻物件。

而對燕國而言,如何與齊國相處,也是非常嚴峻的問題。自春秋以來的齊國,就是相對鐵腕的,齊國呈現出來的形象也是擴張式的,所以燕國面對這樣的鄰國,就不可能不多作打算。燕國人跟那些主流的諸侯國不同,當這些諸侯都在大舉蠶食中原地區的時候,燕國人更多的還是在向東北地區擴張,降服的是那些更為偏遠的族群。

燕國對外擴張了兩千多里,最後卻成了附庸之國

燕國人不是不擴張,只是擴張錯了地方而已。 《戰國策》載:“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土地疆域橫跨有兩千多里,如果這兩千多里是在韓趙魏地區,或許戰國七雄就會少了幾個,而只剩下了燕、齊、秦、楚而已。

正是因為燕國的對外策略,導致了戰國時期燕國的逐漸落後,燕國只不過是比宋魯等國要強,卻遠遠落後於戰國六雄,便是隻能作為強國的附庸者,無法扮演紛爭之世中的真正主角,史書有:“齊、楚合,燕趙不敢不聽”。燕國之地,與趙國相鄰,與齊國相鄰,三國之間邊境衝突不斷,矛盾日趨激烈,這即符合所謂“近攻”之說。

蘇秦說:“且夫秦之攻燕也,逾雲中、九原,過代、上谷,彌地踵道數千裡,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對秦如此,對燕也是同理,這即符合所謂“遠交”之說。秦國對燕國,燕國對秦國的這種態度,基本延續到了戰國末期。

TAG: 燕國齊國秦國燕國人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