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代表了兩人戰略分歧,體現了格局高低

說到劉備的謀士,就不得不提他的兩個謀士:諸葛亮與龐統。諸葛亮號稱臥龍,龐統號稱鳳雛,當時人傳說他們倆人得一個就可以得天下。然而,事實是劉備都得了,最後龐統早早戰死,諸葛亮也沒能幫助劉備奪得天下。也因此引出了許多人對於諸葛亮和龐統的能力之爭:倘若是龐統活到了最後,他能不能幫助劉備統一天下呢?

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代表了兩人戰略分歧,體現了格局高低

諸葛亮和龐統,一個被稱為“龍“,一個被稱為”鳳“,都是當時的一世豪傑。那麼,這一龍一鳳,到底哪一個更厲害一些呢?也許,我們可以從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來判斷兩人的格局高低,並以此得出他們倆人的戰略水平的高低。龐統生於179年,諸葛亮生於181年,從年齡上看,龐統還比諸葛亮大幾歲,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他的意見也更為成熟呢?

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怎麼看荊州的吧!諸葛亮在《隆中對》當中非常明確的表現了自己對於荊州的重視。他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在諸葛亮為劉備設想的奪取天下的步驟當中,荊州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代表了兩人戰略分歧,體現了格局高低

諸葛亮認為荊州是當時劉備可以佔據的交通要道,它一方面可以幫助劉備聯合孫權,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劉備向益州方面發展,因此是劉備建功立業的首選之地。但是在龐統對劉備的建議當中,荊州完全就是一個從屬地位,龐統認為劉備的戰略重心應該放在益州這一塊,也就是四川盆地那裡。

龐統認為,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而且東邊容易跟東吳發生糾紛,北邊又必須直面曹操的壓力,因此荊州對劉備沒啥價值。而益州地形險要,可以憑藉地形對抗曹操,也不用跟孫權發生糾紛,是可以成就帝業的地方。所以龐統認為劉備的重點是益州,關於益州,諸葛亮也有自己的看法:

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代表了兩人戰略分歧,體現了格局高低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也就是說益州是諸葛亮戰略規劃當中的第二步,也是需要劉備親自去主陣的地方。在諸葛亮的眼中,荊州和益州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那麼,諸葛亮和龐統的看法哪個更高明一些呢?首先,我們按照諸葛亮的想法來試試——劉備能不能把荊州和益州都兩手抓起來,而且兩手都硬呢?

事實上,歷史上的劉備正是按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去做的。他自己在益州一帶領兵北伐曹操,而關羽則在荊州一帶領兵北伐曹操。一開始倒是聲勢浩大,但是最終卻因為荊州這塊地與孫權糾紛太多,最終關羽被孫吳斷了後路,所以功虧一簣。不僅如此,因為關羽之死,最終也導致了張飛之死,劉備之死。

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代表了兩人戰略分歧,體現了格局高低

可以說,正是諸葛亮的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葬送了蜀國的前途。劉備一死、關羽一死,後面的諸葛亮雖然五次北伐,基本也打不出什麼效果來了。原因很簡單,劉備就那麼多兵,一次大敗就足以葬送所有的精銳了。而且蜀國的戰線還在荊州和益州各自拉開,一面要防曹魏,一面要防孫權。

這大大的減少了蜀國的機動力量,又大大的增加了蜀國的經濟壓力——駐兵是要花錢的。所以後面蜀國不可能搞出大事情來。相反,如果劉備當年按照龐統的戰略,把益州經營好,向北佔領漢中一帶,那麼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一方面,正如龐統所說,益州沃野千里,人口眾多,生產力高,而且不必處處防備東吳,可以大大減少蜀國的經濟壓力。

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代表了兩人戰略分歧,體現了格局高低

另一方面,這也避免了蜀國兩線作戰,使得蜀國可以集中兵力打擊曹魏。如果劉備能夠像龐統那樣及早下手佔領益州,一定可以拿走自古以來的帝王鄉——漢中地區。那麼劉備可以在西邊開始霸王之業,孫權則在東邊的荊州與曹魏互相比劃,兩頭作戰會把曹魏搞得雞犬不寧,即便劉備不能統一天下,也不會因為孫吳打關羽而過早出局了。

所以說,龐統的戰略高度是要比諸葛亮高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問題,他脾氣不太好,比較驕傲,甚至還直接指出劉備的虛偽: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這也決定了他必然沒辦法像諸葛亮那樣得到劉備的信任。作為一名統帥和謀士,居然會在攻城的時候被別人一箭射死,這不也說明了他的命運嗎?

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代表了兩人戰略分歧,體現了格局高低

三國時期就是這樣一個複雜的時代,有的人有能力而不被任用,有的人能力一般卻得到了當時的盛名,這就是一個瘋狂的大亂世,並不完全由一個人的戰略水平來決定命運,人情練達也是重要的修行科目。可惜許多人都沒有意識到《三國志》當中的這部分內容,往往只注意到了其中的戰術問題,極少注意到戰略問題,更少注意到人情練達的問題。

TAG: 劉備龐統諸葛亮益州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