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81.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解釋

真實可信的話並不好聽,好聽的話反而不可信。善良的人並不善辯,善辯的人反而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聖人無私,總是盡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富有。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會擁有更多。天道利於眾生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惠濟大眾而與世無爭。

道德經81.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正誠信的話,不漂亮;過度漂亮的話,往往隱含欺騙的內容。真理是樸素的。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真正善良的人,不去爭辯。經常爭辯,這不是善良者的表現。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有智慧的人,不會吹噓自己無所不知,其實這樣做是沒有智慧的表現。

“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三方面的對立,說明了事物的外在形態與內在本質往往不一致,甚至恰恰相反。真假、美醜、善惡,人們往往看重表象,看不透或不願直面真實。

道德經81.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不積”,聖人沒有私心雜念,不存在佔有之心,不積累財物,而是盡力幫助別人。同時自己也獲得內心的充實。“不積”是聖人之心。“積”是凡人之心,是對世俗貪慾的總結。

“既以為人,己愈有”,去幫助別人,為別人做事,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了無盡的快樂,積累了無形的資產。給別人的越多,要財富發揮它的真正的作用,在“舍”的過程中反而自己得到更多。

“既以與人,己愈多。”給別人做的事情越多,我們感覺到自己越富有;對別人幫得越多,感覺到自己獲得的更多。看似付出,自己反而獲得更多,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更為充盈。物質世界越發達,財富越多,精神家園就越貧瘠。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如此,人道應該效法天道。“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一個好的領導人也是如此。把事情做了,不為自己爭名奪利。“上善若水”講“善利萬物而不爭”;天道講“為而不爭”。

天地生養萬物,只有付出不求回報。那些總想佔別人利益的人,什麼都不會得到。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物,而無害於物;聖人的法則是施捨於人,而不是爭奪。

不吹噓自己的知識的淵博,只讓知識發揮它正確的作用;不積累那麼多的財富,而是讓財富發揮它真正的作用,讓我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充盈、越來越豐富。

道德經81.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即位之後,重用賢臣,勤政愛民,開創了令後世欽羨地“開元盛世”。然而,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平天子,身上那股積極進取的精神漸漸消失。在他看來,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朝臣們盡心盡力地處理政事,自己何必勞神苦思為國事操心呢?於是,他開始過上安逸享樂的生活。

對於這一變化,宰相張九齡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時常勸諫玄宗,希望其不要怠於政事。唐玄宗最初還聽過幾句勸告,但是到了後來,他對張九齡的話也聽不進去了。

道德經81.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這時,朝廷中出現了一個大奸臣,名叫李林甫。李林甫是唐朝宗室。善音律,會機變,能鑽營。這個人不學無術,但是很會阿諛奉承。為了瞭解宮中情況,李林甫經常和宮內的宦官、妃子勾結,向他們打探訊息。唐玄宗在宮裡說些什麼,他都能打探得一清二楚。李林甫根據打探來的資訊,仔細揣摩玄宗的心思。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事情的時候,他總能對答如流,並順著玄宗的意思說出來。唐玄宗見李林甫機靈聰明,覺得他是個幹才,於是開始重用他。

唐玄宗想提拔李林甫為宰相,便找來張九齡一起商量。張九齡堅決反對,他直截了當地說道:“宰相的地位,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如果皇上任命林甫為相,只怕國家就要遭殃了。”這話傳到李林甫耳中,李林甫對張九齡恨之入骨,便想找個機會除掉他。

朔方(治所在今寧夏靈武)將領牛仙客目不識丁,但是在理財方面很有天賦。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張九齡沒有答應,玄宗非常生氣。李林甫聽說後,就向玄宗進讒言說:“像牛仙客這樣的人,才適合做宰相;張九齡就是一個書呆子,不識大體。”

事後,玄宗又找來張九齡,希望他能改變初衷。張九齡堅持己見,態度堅決,玄宗更加生氣了,並厲聲說道:“難道什麼事情都要讓你來決定麼!”

唐玄宗越來越覺得張九齡“不識大體”,再加上李林甫在旁煽風點火,終於罷了張九齡的相位,並提拔李林甫當了宰相。

道德經81.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自從李林甫當上宰相,玄宗就深居於宮帷之中,貪戀聲色,恣意享樂。朝中的大臣,很少有機會見到玄宗,更談不上與玄宗商議國家大事了。不論大事、小事,玄宗都一律交給李林甫去辦理。李林甫雖然不通曉詞賦文章,但是處事精明幹練,每次都能令玄宗覺得滿意。

李林甫為人陰險狡詐,當上宰相後,便想方設法使玄宗與百官隔絕,不許眾臣在皇帝面前提建議。有一次,李林甫召集起諫官,對他們說道:“當今皇上聖明,做臣子的只要順著皇上的心意辦事就行了,大家沒必要向皇上提意見。諸位難道沒看到立仗馬(一種在皇宮前作儀仗用的馬)嗎?它們吃的飼料相當於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馬要是隨便叫了一聲,就會立刻被拉出去,以後不再有用了,到時它後悔也來不及了。”

有一個諫官不聽李林甫的話,仍舊寫了一份奏摺上呈給玄宗。第二天,這名諫官就被降職到地方做了縣令。眾人得知後,心想這一定是李林甫在背後搗鬼,因此誰也不敢說話了。

李林甫當了十九年宰相,朝中的正直大臣大都遭到貶斥,一批批鑽營拍馬的小人都獲得了重用。就在這個時期,唐朝逐漸由盛轉衰,“開元之治”的繁榮景象不見了。公元755年,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陷入了紛亂、割據的局面之中,一直延續到滅亡。

TAG: 李林甫張九齡玄宗聖人唐玄宗